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探析论文

继续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探析

丁莉婷

(中国人民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诉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宝贵机遇。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进行明确定位有助于促进其持续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新形势下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应定位为一种时代教育、智慧教育、特色教育、融合教育、实用教育和共生教育。

关键词: 新形势;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持续优质增长的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诉求以及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客观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对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明确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2018年10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再一次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有内涵的继续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推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进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形势下对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红利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等目标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保障性和促进性作用。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客观明确的定位是当务之急。唯有定位明确,方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指向明确、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坚守初心、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百炼愈臻,方能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方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一、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强大诉求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的爆炸式增长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需求。我国目前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和强大势头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舒尔茨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因此,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当前驱动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因素。以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后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则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直接途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其周期短、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高度契合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要求,成为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行之举。

(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正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诉求,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植支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其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历史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更新继续教育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明确提出将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落实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赋予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国民素质方面的重大使命。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明确提出在2020年非学历培训的规模达到劳动人口的50%。在国家政策层面,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支持,且有了相对明确的发展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可以同时推动这两大战略实施的有力举措。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地位的日渐重要与跨越发展指日可待。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的要求。继续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只有继续教育实现了内涵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最近的教育形式,作为紧密连接“教育”与“实践”的教育类型,作为针对人群最广泛的学习模式,非学历继续教育将在培养规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运行效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实现长足发展,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全面实现。

二、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

(一)时代教育——与时代潮流契合的教育

如前所述,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落实国家战略规划、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首先一定是与时代潮流契合的教育。围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主题,聚焦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核心任务,着重建设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契合的培训项目。例如,聚集优势师资力量面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设关于“十九大精神”解读的系列课程,使更多人理解时代精神;例如,发挥高校在教育规律和育人经验方面的突出优势,开设传达解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相关课程,大力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落地与深入人心;例如,立足高校自身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与“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城镇化”“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课程,使更多人参与到时代潮流的建设中;例如,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地方公共服务”等区域性发展战略设计课程,使当地人参与到当地的建设发展中。成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一定是契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是能够把更多人纳入到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切实工作中的教育。

(二)智慧教育——与信息技术共生的教育

表2中的数据表明,一级反应器的有机硫水解率对各级反应器的运行状况存在较大影响。随着一级反应器有机硫水解率的降低,各级转化率和总硫转化率均有所降低。一级反应器有机硫水解率变化10百分点左右,对装置总转化率的影响可达0.4百分点,可见有机硫对装置各级转化和总硫转化率均有明显影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设计与开发时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就事论事地只针对某一个培训对象进行单纯的设计,而要触类旁通地关照到某一类对象,不仅要满足对方此次的培训要求,还要深入挖掘他们可能需要的培训需求。如是,在开发某一个课程时,可能会衍生出一个相关的项目群,培训对象参加了一次培训,可能就会产生参加一系列相关培训的欲望,继而产生一连串的“流连”效应。成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是能够使受教育者常怀“忘返”心态的教育。

新形势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服务对象广泛、教育诉求多样、教育目标现实和教育形式灵活的特点。服务对象的广泛和教育诉求的多样对教育服务的数量、内容的丰富性、资源配置的针对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目标的现实和教育形式的灵活使教育内容的规划与调适、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教育手段的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教育基于迅猛发展的先进科技,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1],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旨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这“五化”恰好可以解决非学历继续教育特点带来的诸多诉求。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一定是与信息技术共生的教育,一定是与智慧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

(三)特色教育——与高校特色衔接的教育

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以高校雄厚的教育资源为依托,具有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新形势下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尤其要深挖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与资源并与之衔接,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丛生的市场中找准定位、找到特色、找明出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现代教育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作为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教育发展迅猛并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发展智能教育做出战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将“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要点。智慧教育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力量。

箫声流淌,四小姐进入乐音营造的世界。她仿佛看见,一只哀鸿在寒潭照影,在青霄孤鸣,心中突如其来涌上阵阵感动,再看面前的腊梅,仿佛也跟着颤动。

很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没有做到与特色专业与资源的有效衔接,只是盲目地、疲于应付地完成一个个单独的培训项目,而没有一个整体的、长期的、统筹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不仅没有将高校优势专业与特色资源引入到非学历继续教育,也未能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特有的社会通道对接到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实际上,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与高校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依托高校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把最先进的理念、技术、研究成果等传递给有需求的单位与个人,使高校的社会效益以最快捷、最具针对性的方式发挥。与此同时,将市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以及长远的人才培养需求反馈给继续教育部门与普通的教学院系,使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性、及时性与长远性得到强化,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红利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应该是与高校特色专业与资源深度衔接的特色教育。在特色专业与资源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支持中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色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对特色专业与资源的发展反馈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融合教育——多重教学内容与方式融合的教育

第一,教学内容的融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大多是按照培训对象需求定制的。优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不仅是能够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教育,还应该是在培训对象需求基础上提供他们需要却未能意识到或提出的教育内容。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知识更新与理念创新速度之快,使传统内容单一的“问题解决型”培训方式逐渐落伍,集“问题解决、思路开阔、政策解读、方向引领与个人提升”为一体的复合型培训模式日益受到欢迎。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对培训对象需要解决问题的针对式指导、对相关问题的普及介绍、对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深入解读、对该行业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有助于个人自我提升的指导。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往往“个人提升”版块的内容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提升劳动者个人素质(而非专业技能)方面大有可为。

第二,教学方式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丰富,加之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对象广泛、教育诉求多样、教育目标现实和教育形式灵活的特点,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也一定是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面对面集中授课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参观相结合,理论解读与现场实训相结合,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授者与受者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课上与课外的联动以及从接受到内化的转变。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融合极大促进了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五)实用教育——与实际需求匹配的教育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相较于体系完善、学制明确、管理规范、发展成熟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教育传统类型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在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尚显薄弱。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牢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项短期的、暂时的、“抱佛脚”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细水长流”的工程。因此,每一个教育阶段都要注重政治方向的把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步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应仅是对学习者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行”层面的提升,更应同时有对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等“知”层面的引领。未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均应充分考虑对政治方向的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对比2个拟合函数稳定性,根据Matlab软件曲线拟合后得出的原始数据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比较可知:Exponential函数拟合方程式(2)比Polynomial函数拟合方程式(1)精度更高。

(六)共生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促相生的教育

第一,国家应进一步明确与强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方面作用重大且发展前景广阔。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非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定位较为模糊,制度缺失,办学资源分散,层次不一”[4],对新形势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在国家层面将继续教育置于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因素,使非学历继续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出台《继续教育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转换认定机制、大力推进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出台关于专业培训的具体要求等等。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高校和社会联结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桥梁和窗口,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学历继续教育高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了一系列联系,扩大了高校影响,无形中为高校进行了宣传,提升了品牌效应,为高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为相关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力促进了普通学历教育的发展。此外,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深度融合、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泛在学习环境的营造等创新都是普通学历教育未来可借鉴的方式与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引领着普通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学历继续教育是相促相生、水涨船高的共生关系。高校应制定统筹二者协调发展的长远战略,建立二者互通互建的长效机制,将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品牌和成果向社会推广。

三、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牢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政治方向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一定是一种根植于实际需求的实用教育,只有把握这一特性非学历继续教育才能持续长足发展。正如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所言,“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2]。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不是一群高校教师封闭在校园里就可以开展的教育,而是要秉持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社会需求、开展市场调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行业协会、区域协会、专业协会等对接,搭建与现实需求顺畅对接的交流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项目、开发课程,切实把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落脚点聚焦在现实需求上。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引领育人的社会功效,不仅要契合社会需求,还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融入时代精神,打造既契合学习对象实际需求又融入时代精神正向引领的高质量、高内涵、高社会效益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

(二)营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共同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依据已由初期单一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自身发展和功能完善的双重驱动。”[3]虽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被边缘化的情况,但新形势下高校应明确把继续教育置于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两翼”,只有“两翼”均衡发展才有望平稳持久。

通过上述分析,确定工艺路线为:除铜、铁后的粗锡→结晶除铅、铋→真空炉深度脱除铅、铋→深度除杂→四九锡产品,工艺流程见图2。

1.3.1 适应症 ①治疗:曲霉菌、念珠菌(包括氟康唑耐药株)等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以及宿主因素和GM/G试验阳性驱动的诊断治疗[3-5];②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缺持续>10d或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高危HIV感染患者以及腹膜炎患者预防真菌感染[3-5,8,9]。

第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也并非单凭几项制度政策就能落实之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撑,更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媒体等各相关行业的通力合作。如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对非学历继续教育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制定继续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企业积极对接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努力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媒体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等。

(三)强化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与评估

“与全日制教育国家投入体制相比,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没有国家的投入甚至也缺少普通高校校内的投入”[5],因此要谋生存,非学历继续教育一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弱化社会效益的现象,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成为影响非学历继续教育口碑的负面因素。有质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一定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应设立专门机构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控与评估,明确监控与评估的内容、标准、工作流程和对不同评价结果的处置方式,评估结果与招生规模、政策扶持等挂钩,并以制度性文件予以规定与强化。当然,这套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合理构建至关重要,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只有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保证,非学历继续教育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评价与认可度,才能促使国家更快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予以保障支持,才能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赢得机遇。

本着持续改善的原则,还应从课程内容更新、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使该课程逐渐形成系统、柔性、完善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四)加强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

当前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关的研究较少,支撑非学历继续教育持久高质发展的理论动力严重不足。国家应出台政策、投入资金鼓励高校、各级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开展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使新形势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从现实驱动转型到理论支撑转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跟着指航灯过河”,从囿于本行业发展的小视野拓展为立足全局的高站位。只有这样,非学历继续教育方能得到持久高质发展。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明确了其时代教育的定位方能把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脉络走向;明确了其智慧教育的定位方能最高效地扩大其社会影响;明确了其特色教育的定位,方能有的放矢地实现其自身与高校的互利双赢;明确了其融合教育的定位,方能切中要害地促进其质量与内涵的提升;明确了其实用教育的定位,方能真正拓展其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明确了其共生教育的定位,方能切实落实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可替代之贡献。尽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这一因势而新的教育形式必定会迎来大好的发展前景。

4)鼓励游客在淡季进行错峰旅游体验,利用AR的虚实结合技术,弥补景点的季节性景色缺憾,对于低预算游客来说,既可以获得性价比较高的旅游资源,也可以欣赏到当季的“美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s://baike.so.com/doc/28111311-29521499.html.

[2]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州,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

[3] 李森林,张忠义.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反思:挑战与困惑[J].继续教育,2016(03):3-5.

[4] 高丽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20-22.

[5] 王福胜.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2017(07):4-8.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Non -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Ding Liting

(School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Abstract :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strong appe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 a precious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definite orientation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helpful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du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n education of the Times,wisdom,characteristics,integration,practicality and symbiosis.

Keywords :the new situation;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 2019-01-26

作者简介: 丁莉婷(1986—),女,河北秦皇岛人,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87(2019)04-0014-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责任编辑 周宗渊)

标签:;  ;  ;  ;  

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