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后旅游过度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_世博会论文

上海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及其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后论文,上海论文,世博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背景

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作为“巨事件”,其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世博会在促进人流和消费流激增的同时,将引致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相关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相应促进就业特别是旅游就业的大幅度增加。有关资料表明,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创造了45.78万个就业机会,占该年日本全部就业人数的0.8%;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曾为加拿大及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提供了6.31万个就业岗位(克劳德·塞尔旺、竹田一平,2003:69-84);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则为德国带来了10万人的就业效应(阿尔诺·勃兰德,2003:61)。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就业机会,有专家研究后认为,根据上海市政府3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然后放大5倍,即150亿美元的引致投资效果计算,估计届时至少可以产生10万个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诸大建、姜富明,2003)。

显而易见,世博会带来的就业增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就业人口的扩大。但是,目前理论界和有关部门针对世博会对旅游就业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那么,上海世博会究竟能为上海旅游业带来多少新的就业机会呢?同时,根据国际上举办过世博会国家的经验,由世博会带来的巨大的就业人口,在世博会后存在着一个继续消化的问题;

就旅游业而言,在世博会后也会因游客减少而产生旅游就业过剩。那么,对此应如何进行客观估计并提早应对呢?

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试图找出答案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二、世博会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分析

世博经济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旅游就业。一方面,世博会通过带动旅游投资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旅游就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世博会也将通过旅游者的集聚带动消费,进而促进就业。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后一判断而展开的。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旅游就业人口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因而是与旅游接待人数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旅游接待人次增长和旅游就业人口增长的关系,来衡量世博会和旅游就业增长的关系。但是,限于旅游统计资料的局限,目前我国在旅游就业方面主要统计的是旅游直接就业人口,即指纳入旅游部门统计范围之内的旅游饭店(含旅游饭店、社会旅馆、个体旅馆)、旅行社(含国际社、国内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等的就业人口,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的旅游就业,也主要为旅游直接就业。

根据2001-2007年的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数据(见表1),可以拟合出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口之间的指数回归方程,即模型一:

y=15.620 605 95x+67 824.042 63;=0.749 6

回归模型一的解释度达到86.6%,具有较高的解释度。也就是说,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口具有相关性,运用这一方程进行的相关预测的结论也是比较可靠的。

(二)研究过程和结论

本文认为,探讨世博会对上海旅游直接就业总量的影响,应分成五步:一是预测基于常态的旅游接待人数(即没有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二是预测基于世博会的旅游接待人数;三是计算出基于常态的旅游直接就业人口;四是计算出基于世博会的旅游直接就业人口;五是计算第三、第四步结果的直接差额,即为世博会对旅游直接就业的影响增量。

1.基于常态的旅游接待人数预测

常态下旅游接待人数是通过预测分析计算出来的。首先依据2001-2007年间的上海旅游接待人数的历史资料,推导出预测模型,得出下列回归方程,即模型二:

y=432.25x+7 613.5;=0.741 3

回归模型二的解释度达到86.1%,具有较高的解释度。

然后,根据这一模型预测出2010年上海常态下的旅游接待人数。其预测结果为11 936万人次,见表2第二列第二行。

2.基于世博会的旅游接待人数预测

世博会作为一个“巨事件”,将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我国政府承诺,在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5月1日到10月31日)将要吸引7 000万观众到世博会参观(上海旅游年鉴编委会,2005:224-295)。据此,我们作以下分析。

假设来上海游客的70%,或者说70%的访沪游客,将会到世博会场参观,那么,只有当访沪游客总量达到1亿人次时,才能保证到世博会场的7

000万参观人次。而这只是计算了半年的游客数量,根据上海多年的旅游者来访特点,每年5月1日到10月31日的游客总数大约占全年的60%,那么,据此推测,由于举办世博会,上海2010年游客数量将达到1.667亿人次,见表2第三列。

3.基于常态的旅游就业人口预测

将基于常态的旅游接待人数的预测结果带入模型一,计算出基于常态的2010年上海旅游从业人数。其计算结果为254 272人次,见表2第四列第二行。

4.基于世博会的旅游就业人口预测

将基于世博会的旅游接待人数的预测结果带入模型一,计算出基于世博会的2010年上海的旅游从业人数。其计算结果为328 173人次,见表2第五列第二行。

5.世博会旅游就业人口增量预测

将基于世博会的旅游就业人口预测数减去基于常态的旅游就业人口预测数,就是世博会旅游就业人口增量,这一结果是73 901个,也就是说,2010年世博会给上海旅游业带来的新的直接就业机会将达到7.4万个左右。

三、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的预测

众所周知,就业过剩一般发生在经济紧缩或经济危机之时,但由于世博会毕竟是一次“巨事件”,世博会后,此前庞大的旅游需求必然随着公众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由此也将导致旅游直接就业人口的萎缩。历届世博会都曾出现过这一现象。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的概念。也就是说,基于常态发展的世博会后旅游就业人数与基于世博会产生的旅游高峰的就业人数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一差距就是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量。笔者认为,旅游就业过剩既表现为总量过剩,也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下文将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这两方面的旅游就业过剩,并简单分析其影响。

(一)世博会后旅游直接就业过剩的总量与结构

1.过剩总量

根据上文所建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世博会后上海旅游就业总的过剩量。以2011年为例,其计算步骤具体如下:一是运用模型二计算出基于常态的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是12 368万人次,见表2第二列第三行;二是运用模型一计算出基于常态的2011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是276 000人,见表2第四列第三行;三是用基于世博的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减去基于常态的2011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两者之差就是世博会后旅游直接就业过剩人数,这一结果是52 173人。换句话说,上海世博会后旅游直接就业岗位将减少5.2万个左右。

2.过剩结构

过剩结构考察的是过剩的旅游就业人口行业分布的主要情况。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旅游直接就业构成比例为:旅游住宿设施占比82.73%;旅行社为4.66%;旅游景区点为4.05%;旅游车船公司为1.93%;其他旅游企业为6.63%。我们撇开其他变化因素,可以确定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旅游过剩人口也将主要出现在这些行业中,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住宿行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旅游直接就业的过剩结构如表3所示。

(二)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的影响

有人可能认为,仅仅5.2万人旅游就业过剩总量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较大的产业,如果我们考虑到由于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导致的间接冲击,那么,其影响或许是巨大的。据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1个人,将给相关行业间接地创造4个就业机会。以此比例推算,世博会后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就业过剩总数将可能达26万人(见表3);即使考虑其中一半是兼职人员或志愿者,那么,过剩总数也将达13万人。有关资料也显示,目前上海市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已经占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23%,占就业总人口的2.47%,因此,由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给上海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冲击。所以,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事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是关乎就业民生的大事,理所当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解决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的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上文的分析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差:一是统计方法上的误差,即预测时仅仅使用一元回归分析,且信度在90%以下;二是资料上的误差,即以7 000万世博会参观接待人次倒推2010年上海的旅游接待人数,显得过于笼统;三是就业人口中没有考虑临时就业(例如志愿者)等因素,因而会影响对实际就业过剩的判断。但是,以上的分析毕竟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急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世博会后旅游就业过剩,它在目前上海世博会及世博旅游筹备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或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前世博”和“后世博”的旅游就业政策及管理工作的衔接。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民生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更要为促进就业、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世博会的举办无疑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有关部门应当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为此,在“前世博”时期,政府部门要未雨绸缪地考虑“后世博”问题,在旅游就业方面注重前后阶段的政策和管理工作的衔接。在此方面,应充分利用世博经济作为一种会展经济所带来的产业拉动作用,继续对重点行业维持并扩大投资规模,以延长世博经济的产业链及其可持续发展;应增加高新技术和知识服务在投资项目中的含量,以弥补依靠投资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传统模式的不足。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后世博”时期的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在适当的时机设立旅游就业专项引导资金,将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指标列入上海市就业规划和政府的考核体系之中,加强旅游劳动用工的制度化建设,等等。

第二,着力解决世博旅游带来的产业发展和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世博经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是分布于不同行业的,除了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景区点以外,还包括旅游房地产业、餐饮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购物业、旅游咨询业等。这些行业对就业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世博旅游作为“事件”旅游,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比一般情况下要高得多。因此,世博经济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紧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在岗及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使其能把握未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具有应对世博会前后旅游就业形势的变化能力,从而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适应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灵活就业的旅游从业者队伍。

第三,增加“世博中”旅游业的临时就业人口。世博旅游作为一种“事件”旅游,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安排志愿者和采用临时用工制度加以应对是国际惯例。所以,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较早地选择和培养志愿者队伍,并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临时用工的比例,从而为“后世博”旅游就业过剩的消化打下基础。

第四,推动“后世博”的旅游就业转型。所谓就业转型,是指将旅游就业过剩人口向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转移,例如转移到会展业。以举办过2000年世博会的德国汉诺威为例,目前在该市第三产业中,由世博会及相关会展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数占到2/3以上(阿尔诺·勃兰德,2003:80)。汉诺威的这一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标签:;  ;  ;  ;  ;  

上海世博会后旅游过度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_世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