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文化背景能催生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东西方思想经历百年碰撞形成的海派文化,如今已渗透了上海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以上海万里城中央绿化带为例,通过整体布局以及景观手法的观察,并对该景观给人的感知体验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上海公共景观设计中的“海派”痕迹,以提倡设计优美、健康、舒适且具本土文化和内涵的人居公共景观。
关键词:公共景观;海派风情;景观分析;感知体验
引言
在基建、工业、房地产等经济产业的带动下,上海人口不断集聚,已发展成为全国标志性的超大城市。人们在享受着城市便利的同时,越来越渴望通过亲近自然来释放工作压力获得精神愉悦。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已经从追逐西方艺术的狂热中慢慢回归理性,开始思索中国本土元素的全新表达。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作为开埠口岸成为经济贸易活跃地,各种中西文化杂糅,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1。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不同,上海公共景观中亦蕴含着“海派”痕迹2。其中,普陀区万里城住宅区设计突出生态森林城市主题,曾获得建国50周经典建筑优秀住宅小区奖、首届“中国优秀环境设计大赛”景观设计金奖等荣誉,是具有浓厚“海派”风情的代表之一。
1.整体布局
上海万里城位于普陀区北部,东至岚皋路,南至交通路,西至桃浦西路、真南路,北与宝山区大场镇交界,其总绿化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绿化率为47%,是上海市政府确立的四大宜居示范区之一。规划以真华路东、新村路两侧为社区中心,包含多个住宅区块。
万里城中央绿化带总面积6万平方米,以富平路香樟林荫道为界分南北两区,北区气势磅礴欧式亭台楼阁,移步换境,与喷泉、绿树、鲜花相得益彰,南区传承我国古代文化遗韵,应用中医药学理论,从居住者健康出发。通过包容多元、中西借鉴的设计理念,灵动的手法完美协调了城市的快节奏与大自然的慢生活。(图1)
图1:中央绿化带平面图
1 北区中央绿化带;2 南区中央绿化带;3 富平路林荫道;4 北区主入口;5 南区主入口(墨西哥落羽杉水景);6 太极广场;7 银杏树阵广场;8 北区阶梯广场(近新村路);8、阶梯广场;
图2:太极广场
图3:银杏树阵广场
图4:阶梯广场(近新村路)
图5
图6
图7
图8
作为整个万里城的中央主轴线,设计师有意打破对称式的林荫道规则,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吸纳了法国园林矩阵风格,通过大胆地引用道家太极阴阳学(图2)、五行学原理和利用现代声学原理,形成现代建筑和古典园林、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的公共景观,融景观、生态、保健、文化于一体的空间特色。
绿地中设置了多个主题不一的游憩空间。如银杏树阵广场(图3),一方面,依照传统道家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布局和“黄、青、赤、白、黑”五色铺地;另一方面采用欧洲园林一贯的几何表现手法,在矩阵排列的每棵银杏树下都设计了正方形绿篱。同时,在该区块外围铺设了八角塑胶跑道,与树阵中心的圆形高台相呼应,宛似一幅八卦图。如此中西合并的设计方案,使居民漫步林下,即能得到锻炼和娱乐又能感受不同文化的内涵。再如阶梯广场开阔大气(如图4),利用声学原理叠水沿渠道哗哗而下,两侧木兰、香樟等乔木沿台阶层层而上,结合欧式圆形花坛、方形灯柱等元素,整体与城市气质相一致,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室外空间。
这种有趣的“海派”景观设计手法,使得开放式公共绿地与周边欧式住宅、公建遥相呼应,形成一道气势恢宏、鲜艳、明快、富丽的城市风景线,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知心灵的空间。
2.营园造境
在万里城中央绿化带南区半私密与北区开放式之间,设计师巧妙的运用水来衔接过渡,并利用变化的植物造景手法,搭配构筑物、铺装、路灯、雕塑等硬景元素,完美的描画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本土“海派”风情空间。经过十多年的栽培养护,两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景观生态,其中,以南区墨西哥落羽杉水景和北区主入口阶梯广场景观最为别致。
2.1 南区墨西哥落羽杉水景分析
从北向南穿过富平路,视线聚焦在南区入口:九棵树冠广圆锥形的墨西哥落羽杉等距排列,高大的乔木结构突出,形成直立的天然屏障。树池周围点缀着几株挺水植物(鸢尾、梭鱼草),错落在树干底端,给人的水平视线上制造了一定程度半通透空间。水池周围木质栈道设计,引导人们深入游览(图5:南区入口节点水景)。这种障景3手法即控制了空间的私密感,又有效的消除近街交通噪音。
水是构成感知空间的重要元素,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我国古代把水称之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有“无水不成景”之说,它或潺潺柔美、或汹涌澎湃、亦静亦动之间令人意味深长。借助水的动静姿态与音响变化,可以柔化城市中过分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硬线条,拉近人、建筑与自然的距离。展现空间情与景交融的效果。水能充分调动人的五官产生多样的、多层次的觉受,从而引发人体机能的生理调节,促进沟通交流,提高安全感、幸福感。另外,随着我国“健康老龄化战略”提出,营造有归属感的公共环境能够帮助城市老年人更好的适应退休后的“慢生活模式”。
与北区广场的叠水、喷泉等活水处理手法不同,此节点采用传统园林的静水4表达方式,选用晚落叶及水生植物材料,搭配传说诗赋的人文元素(图6:万里赋石碑,图7:龙六子霸下石雕群)营造了一个宁静禅意且有美学意义的休憩场所。
2.2 北区主入口阶梯广场景观分析
北区位于新村路和富平路之间区域,运用大量的石材,以中心水渠作为对称线,每6个15厘米X 250厘米规格的小台阶,间隔一个活动平台,每个平台两边各对称放置2个方形石基灯柱及1个欧式圆形花坛(如图8),以塑造稳重、大气的、有地形变化的开放式公共空间。
在室外环境的布局与设计中,植物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素材5。它能软化构筑物僵硬的线条,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北区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植物大小、体型等多重属性来进行空间控制。如根据树种质地,选用以香樟(细质的)和木兰树(粗壮的)为主的乔木勾勒立体空间轮廓,把蓝天白云围合进整体景观中。
这个教课书式的广场设计已历经十多年沧桑,虽然设计技术比不上如今的水平,但它给万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每当太阳升起亦或夜幕降临,人们在这里获得了许多思想启迪。
2.3 景观感知体验分析
人对环境的觉知,不仅是客观的觉知过程,更是主观的再创造过程。20世纪以来从尼采提出的“一切从身体出发”到胡塞儿的现象学,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6,都强调了身体体验的意识认知的重要性。万里城中央绿化带的“海派”痕迹,不仅是一种城市风格特色,更是一种中西方经济文化综合后给人们带来心理感知的差异变化。
附表1 中央绿化带南北区感知体验对比分析表
结语
有人把文化比喻成土壤,在这片自1 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来东西方交流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海派”土壤中,背后其实是一种努力进取、精益求精的思想。它不断吸取世界各国园林手法的精华,运用技巧充分挖掘整体意象和微观体验,积极回应城市空间变化与“人”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建筑、人、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发生良性持久的互动。万里城中央绿化带无疑是盛开在此丰富独特地域文化之上的花朵。它也是公共景观以人为本设计的一次成功尝试,不仅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充分考虑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通过借助景观元素不同手法的表达,彰显了特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品位,加强了连接都市生活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林雪飞.论述“海派文化”对“海派文学”创作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106-113.
[2]潘高红.海派文化与现代人居的融合——奉贤南桥老街一期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06,8:2-3.
[3]周磊.无锡寄畅园秉礼堂庭院理景设计手法初探 [J].江苏建筑,2010,10:25-26.
[4]林静.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研究——以杭州为例[J].视野,2016,7:220-221.
[5]李端杰.植物的构成空间功能[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2:86-87.
[6]宋丽娜.基于知觉体验中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解析[J].先锋论坛,2016,12:34-36.
论文作者:邵小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海派论文; 北区论文; 景观论文; 绿化带论文; 南区论文; 广场论文; 平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