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隆盛镇小学校大英629300)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造成的厌学、抵触心理青少年学生对于父母的管制和教育有时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以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总是采取专制教育形式,孩子缺少父母细心地爱护和教导,这时候就会产生更加强烈和严重的逆反感。即使他们心理清楚的明白是非和对错,但是就要故意和家长和教师对峙,这样就会让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之间失去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而颓废,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
(二)特殊家庭中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心理
在学困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不能够得到全部的爱和关心,在教育的时候家长又是放任自由,就会形成十分散漫的习惯和个性。这类学生十分缺少法律常识,在时间上也没有准确的概念,凡事都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和心情来决定,这样就会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最后跟不上学习进步,导致自己陷入了学困生的群体之中。
(三)性格孤僻导致的冷漠心理
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家庭的变故而遭到父母的冷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很多的关系和爱护,总是感觉其他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无论自己说什么或是做什么总是会遭到他人的批评,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渐渐的养成冷漠、自卑的个性,在心理生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不善于交流、喜欢独处,永远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独自欣赏。这样的学生凡是都会以我为中心,从不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学生也是很容易成为学困生中的成员。
(四)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从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般困难。当然由于教材进度等问题我们可能没办法为一个孩子过多停留,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而恰恰是这种不关注、齐步走,导致一些孩子中途掉队,这部分学困生的产生就成了必然。
二、教育教学中对学困生评价的误区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化。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或者是数学的逻辑与思维。而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智力的特征。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因为孩子在某一学科方面的表现过早的下结论,如果这种结论是隐性的,孩子不易察觉的,可能影响会小一些,如果教师简单直接的给孩子下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低年级学习挺好,而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高中学习成绩会下滑,由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慢慢蜕变为学困生,大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品质造成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问题。
三、针对学困生,教师应该采取的教学措施
当我们掌握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措施。通过以上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缺少爱和关心是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中的共同点。为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要用满满的爱意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努力刻苦地学习,争取能够后来者居上。
(一)用浓浓的爱意暖化学生的心灵
众所周知,爱是化解仇恨的良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爱是有效治疗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的良药。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爱意。而且教师自己的爱还显得有些微薄,还要组织学生在班级管理和生活中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或生活小组,把班集体营造成无处不充满爱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或生活小组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让学困生与老师、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就会有效利用班级中那些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思想落后的学生,从而让整个班集体都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刻苦、努力的学习氛围。让那些学困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友爱关心,能够体验到爱的温暖,能够在班集体中看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作用,从而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二)用真诚的心意来感染学生
真诚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保障。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和学生坦诚相待,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来和学生谈心和谈话,这样才能够换取学生的信任,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告诫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一般学困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会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很感到自卑,对外界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但是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会十分渴望得到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和他们交流,逾越学生的这道防线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向教师打开。这时候师生之间就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有益于激励学生学习。
(三)用耐心的教育来说服学生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在教育学困生时,不但自己会气坏了身体,还会让学困生觉得教师没有耐心,于是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叛逆,并且会故意不听教师的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尤其是对待那些学困生,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劝导和教育,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从此入手来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十分有耐心地发掘学困生身上的潜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从而让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爱来鼓励和鞭策学困生,使他们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发奋图强,努力直追,争取让那些学困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佼佼者。
论文作者:周祥建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就会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品德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