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与碳排放解耦测量研究_碳排放论文

中国制造行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测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业发展论文,中国制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全球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理念的低碳经济革命正愈演愈烈。2010年9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在充分考虑了当前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实力的基础上,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规划为当前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今后我国将继续扩大新兴产业的范围。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工业产值贡献最大,其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近90%,因而通过分析制造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有助于评价我国制造业具体不同行业的低碳发展水平,有利于找寻我国制造业中低碳发展潜力大的行业,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行业低碳发展研究

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国外一些学者主要从环境税和生态足迹角度分析了行业低碳发展问题。主要有Andersen,Mikael Skou分析了丹麦1993~2005年间环境税对不同行业的经济增长和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税在丹麦经济低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帮助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必须使用正确的价格[1];Mattila,Tuomas引入生态足迹,探讨了芬兰2002~2005年间经济发展中各行业产品的生态足迹,通过产业链分解试图找出影响碳排放的中间变量[2]。目前,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从事着整个工业价值链中效益最少、投入最多、污染最重的环节。我们政府和学术界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目前主要有郎春雷分析了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并提出了我国产业低碳发展的若干对策[3]。彭文斌,吴伟平等从环境规制视角对我国污染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污染产业转移与我国的环境污染具有长期唯一的协整关系和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4]。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煤炭、印染等具体某个行业分析了其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现有研究大多是定性层面的分析,较少有构建模型和定量的探讨。

1.2 脱钩理论研究

“脱钩”是指两个不同的个体或体系,在运动发展中不相互干预、不相互牵制的现象。长期以来,人类的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的关系处于典型的“负脱钩”状态,即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经济增长极大地依赖于物质消耗,因而导致很多不可再生的能源面临极度紧缺,同时高污染物的排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于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专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外有关于脱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交通与经济脱钩方面。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用39个指标对其30个成员国进行了环境与经济脱钩情况分析;David Gray,Jilian Anable对苏格兰地区碳排放、交通运输量和经济增长之间脱钩情况进行的研究;Tupper,Chowdhury等分析了交通领域不同燃料的具体碳排放强度,提出主要通过选用节能燃料来减少碳排放;Vatalis,K,Laaksonen,A等在分析希腊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关键在于通过创新分离技术,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提高捕获二氧化碳的能力;Hatzigeorgiou,Emmanouil分析了希腊1977~2007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希腊在短期内实现二者脱钩非常困难[5];Freitas,Luciano Charlita分析了巴西2004~2009年间经济活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反方向变化,这说明二者脱钩趋势明显,同时利用Log-Mean迪氏指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6]。

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庄贵阳运用Tapio脱钩指标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国20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1975~2003年间的脱钩特征[7];王虹、王建强等运用脱钩理论对能源消耗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分析[8];李忠民、庆东瑞利用OECD脱钩指标及Tapio脱钩指标对山西省工业经济的增长与二氧化碳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9];刘竹、耿勇等运用脱钩模式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对沈阳市进行了实证研究[10]。赵先超、丁梦等利用相关系数法定量测定了长沙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变动分析[11]。

但上述研究主要是从省和区域角度分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情况,尚没有从行业角度来测度各行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情况。本文将运用Tapio脱钩指标构建制造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模型,进而对我国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水平做出总体评价,这对我国制造业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 脱钩模型构建

Tapio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分为负脱钩、脱钩和连结三种状态,再依据弹性值的大小、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细分为八种脱钩状态,见表1(其中的意义是本文作者做出的总结)。其中环境压力主要是指和能源的变化量。

本文在借鉴Tapio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试图对行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因素分解,引入行业能源消耗作为中间变量,构建行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理论模型。将行业碳排放()与行业工业总产值(Gross Industrial Output,简称GIO)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分解为行业碳排放与行业能源消耗(Energy Consumption,简称EC)之间的碳排放系数,以及行业能源消耗与行业工业总产值之间的节能脱钩弹性。行业碳排放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脱钩弹性表达见公式(3),其中的能源消耗主要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折算方法,用万吨标准煤来衡量。

公式(5)中的ε(EC,GIO)是指节能弹性,它是衡量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要提高工业产值和碳排放的脱钩水平,最关键的是减少每单位工业产值的能耗,尤其是煤炭等化石能耗。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能源消耗总量数据是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组成,而天然气碳排放系数很低且单位难以统一,电力碳排放有区域性差异且缺少全国统一的碳排放系数,因此本文研究节能弹性时仅采用原油及其制品消耗量(具体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七种)。作者认为我国行业发展中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是原油及其制品,其中煤炭消耗量占绝对比重,因此这种统计方法具有现实可行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引入能源消耗这一中间变量,能有效地将行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结果进行因果链分解,可以帮助各行业准确找到低碳突破的关键点。

3 实证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中将制造业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30类,因其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000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缺省,所以本文确定28类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12年间《中国统计年鉴》中所提供2000~2009年十年间的分行业能源消耗、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数据,同时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公布的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0.67(104/104),按照公式(3)和公式(5)分别计算出我国28个制造业2000~2004年间和2005~2009年间脱钩弹性和节能弹性(见表2)。分两个阶段统计是为了让结果更加具有时间上可对比性,分析出脱钩弹性和节能弹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间28个制造业中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和工业总产值呈强脱钩状态,即工业总产值有所增加,而碳排放有所减少;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10类行业呈增长连结状态,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同时增长,且而且变化速度相当;其他都是弱脱钩状态,即碳排放和工业总产值都有所增长,但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慢。同时,这五年间,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6类原油及其制品消耗量和工业总产值也是强脱钩状态,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增长连结状态,其他都是弱脱钩状态。这表明从整体上看,2000~2004年间大部分仅有6类制造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原油及其制品消耗量反而减少,能源效率明显提高,能源结构有所优化,但大部分制造业仍未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真正脱钩。

从表2还可以看出,2005~2009年间脱钩弹性指标和节能弹性指标与2000~2004年间数值相比虽然个别行业提高了,但整体上有所降低,且有的行业下降幅度较大。前五年间处于增长连结状态的行业都已转变为弱脱钩状态,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制造业还是处于弱脱钩状态,但脱钩水平有所提升,究其原因是我国制造业能源利用率在这五年间普遍提高,使得排放的增长速度慢于行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过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要最终全部从弱脱钩转为强脱钩状态还有较大的难度,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艰巨。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是突破经济高碳瓶颈的关键所在。表2统计结果显示脱钩弹性指标和节能弹性指标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这说明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水平关键在于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是优化能源结构,尽快从矿物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用无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因而一方面要创新科技节能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行业发展要通过采用生态工业园的方式,借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模式,合理设置上下游企业,实现园区企业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产生的废气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14]。

(2)外在压力是加快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在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间脱钩指标对比分析,可以得知近年来我国经济低碳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近年来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大背景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相关低碳措施有关。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渐淘汰一些高碳企业。同时通过继续采用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如采用征收能源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新兴低碳行业的发展。

(3)行业协会在我国行业低碳发展中具有重要监督与服务功能。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绿色化”管理,为政府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行业协会还应建立绿色信息系统,提供国际国内最新政策法规信息和绿色产品的科研动态,使企业能紧跟国际标准和科技前沿,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有效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标签:;  ;  ;  ;  ;  ;  ;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碳排放解耦测量研究_碳排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