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和对我们的启示——美国农业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农业论文,启示论文,政策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1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此。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农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政府干预最多、财政影响最大的一个产业,农业政策在美国整个经济政策中有着重要地位。
0.2 美国和中国的国情差别很大, 由于人口和自然资源的重大差异,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截然不同,美国农业的生产过剩与中国的供应紧张似乎不可相提并论,但透过复杂的表象却不难看出,政府的农业政策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供需平衡、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差距,其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市场经济制定的美国农业政策对于正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农业的基本情况
1.1 美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全国9,166,6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可耕地占20%,草地和牧场占26%,林地占29%,其他占25%。全国人口2亿6千多万,人均占有可耕地0.7公顷, 草地和牧场0.9公顷,林地1.02公顷。农业生产气候条件优良, 光热水土条件都较好,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3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了机械化和化学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农产品产量在较高水平上稳定发展,农产品长期供大于求。
1.2 由于农业生产过剩,美国政府长期实行限制生产的政策, 谷物收获面积多年保持在1.2—1.3亿公顷。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GDP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减少,1994年,农业人口460万,农业劳动力276万,占劳动力总数的2.8%,农业GDP占全国GDP的近2%。
1.3 尽管如此,美国农业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1994年, 农业总收入2170亿美元,净收入532亿美元,农业劳动力人均净收入近2万美元。农业GDP近900亿美元。农业品出口435亿美元,净出口171.5亿美元。
1.4 美国农业的发展,固然有其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但美国政府的支持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1994年美国政府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资金达121亿美元,占农民净收入总额的22.7%, 政府财政支出中农业科目资金达151亿美元,与农业有关的支出达680亿美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支持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供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基本内容
2.1.1 美国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和完善的。本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虽也有一些农业支持措施,但总体上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办法。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农业政策, 刚建立不久的5亿美元的农业推销周转金很快化为乌有。实践使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政府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推行销售合同和销售订货单,实行生产面积的调整计划,以控制和调整生产,使令人满意的价格调整到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为了更迅速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还从完全倚赖生产限制来取得价格和收入的改善转为利用与调整计划有联系的价格支持贷款。后来,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市场供求状况,农业政策又不断地进行调整,大概每5年左右修改一次农业法。通过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支持政策。
2.1.2 美国农业政策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基本思想。 一是有计划地调整生产以保证市场平衡,这个基本思想形成于20年代末期,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得到肯定,并一直沿用下来。二是平价思想。这个思想形成于1933年,总目标就是使农民在购买力方面与非农业团体有一个“平价”的农业价格,“平价”就是农产品应当达到价格,由于存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平价”实际上是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尽管1933年的“平价”方案受到很多批评,计算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但“平价”思想构成了现行农业政策的基础,现在的农业补贴政策就是“平价”思想的具体体现。
2.1.3 美国现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在生产领域, 通过调整生产面积来控制产量,以保持市场供需平衡和稳定价格,主要措施是实行减耕计划和水土保持计划,使一部分耕地退出生产;向农民提供农作物灾害保险;同时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教育。在流通领域,通过价格补贴来稳定农民收入,从而稳定生产,扩大出口,主要措施是价格补贴。在金融领域,通过政府机构和互助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贷款,包括生产贷款、市场贷款等。农业政策的主体是在流通领域。
2.2 美国现行的农业政策的核心是价格支持政策。 主要目标是:通过补贴支持农业收入和价格,保持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并保护竞争,改善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是:农民自愿参加,参加者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对市场信号快速反应。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因产品而异,对玉米、小麦、高梁、大麦、燕麦、稻米和棉花,提供价格和收入支持;对花生、糖料、大豆、乳制品等提供价格支持;而对于肉类、水果和蔬菜等则完全放开,只是对某些蔬菜和水果实行计划性运销。
2.2.1 贷款率(Loan Rates)。 这是支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保证措施。1990年农业法规定,小麦和饲料谷物的基本贷款率为最近5 年市场平均价格(除去最高年和最低年)的85%,稻米和棉花的基本贷款率为75—85%。也就是说,按最近5 年的市场平均价格的一定比例为基数,农民根据其计划种植面积和核定的单产水平,可以得到相应的贷款。贷款期为9个月。最为重要的是,如果当年的产品价格低于贷款率, 政府必须按贷款率全部收购农产品,换句话说,农民可以把农产品直接交给政府而不需再还贷款。贷款率就是保护价,其作用是给农民提供一种安全网。
2.2.2 目标价格(Target Prices)。这是政府补贴农民的主要措施。实行目标价格的农产品是小麦、饲料、谷物、稻米和棉花。政府根据本市场年度前5 个月的市场价格(棉花根据全年平均价格)确定目标价格,如果当年生产的农产品上市后的价格(指农场出售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直接补贴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但是,享受目标价格直接补贴的农民必须参加政府的减耕计划,现行规定是,参加减耕计划的农民必须有7.5%的耕地退出生产,另有15 %的耕地实行自由种植,不享受补贴,也就是说,参加计划的农民有77.5%的耕地可以享受政府的直接补贴。美国有关法律还规定,政府直接补贴的最高限额为每人5万美元,1993年的实际补贴为人均1.7万美元。目标价格的作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收入差别。
实际上,近年来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价格的情况从未发生,但是市场价格总是低于目标价格,政府每年都向农民支付相当数额的直接补贴。
2.3 美国现行农业政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出口补贴。
2.3.1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农业生产过剩的国家来说, 农产品出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出口使大量的农产品有了出路,稳定了国内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销售总值的比例,1970年达到16%左右,1994年达到25%。美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出口的发展。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60年代,美国的棉花和小麦的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了保住和扩大国际市场,美国政府开始对出口进行补贴,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出口补贴政策。
2.3.2
出口补贴的主要措施是:首先由政府农业部门制定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一定数量的出口产品的目标价格;出口商对价格和补贴进行竞争报价,政府农业部门通过评估选定出口商,并签订合同;当出口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出口计划,政府补给目标价格与竞争价格的差额。出口补贴主要用于粮食和饲料谷物,其中大部分用于小麦和面粉的补贴。出口补贴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出口信用担保(分长期和短期两种),由出口信用担保组织提供赔偿担保,承担风险。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市场利率风险对出口的影响,特别是对高价值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影响。此外,美国政府还设立了市场发展组织和技术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促进出口的发展。
2.4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其他措施。
2.4.1 农业灾害保险。本世纪30年代, 美国建立了一个完全由政府管理的农作物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作物收成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在经历了早期的严重亏损之后,从1948年起,保险收入转为持平或盈余。通过实践,建立了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保险标准。目前美国已有近一半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作物灾害保险。在进行农作物灾害保险的同时,联邦政府还向农民提供灾害补贴,当农场受灾减产达到一定标准时,由政府提供相当于目标价格1/3 的灾害补贴。
2.4.2 农业贷款。1916年美国用政府资金开办了12 家地区性的土地银行,1923年,建立了联邦中级信用银行体系。这两大银行都逐步演化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各种合作银行构成了农业贷款的主体。目前的农业贷款主要由这些银行提供。同时,联邦政府还设立了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民家计局负责向新农场和低收入农场提供贷款,农产品信用公司负责提供各种政府农业贷款,它们的资金都是政府财政拨款。1992年,农业贷款总额为1386亿美元,其中,不动产贷款750亿美元, 非不动产贷款636亿美元。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农民无法偿还贷款,1988年, 政府不得不注销了140亿美元的农民债务。 现在的贷款内容包括直接贷款和提供担保,由于采取一些调整措施,直接贷款的数额和范围都缩小了,农民债务逐步减少。
2.4.3 农民自我储备(FOR )。 当市场价格低于公布的贷款率的120%,或农产品储备率小麦高于37.5%、玉米高于22.5%时, 经农业部长批准,可以启动农业自我储备。FOR的最长储备期为27个月, 最大储备量为小麦3—4.5亿蒲式耳、饲料谷物6—9亿蒲式耳。参加FOR 的农民可以在任何时间归还贷款而不受处罚。当市场价格超过目标的95%时,农业部可以停止支付储备补贴;当市场价格超过目标价格的105 %时,农业部开始收取储备贷款的利息。
2.5 美国农业政策正在进行的调整。 美国农业政策受到的最大批评是向农民支付的补贴太多,在美国政府全面压缩财政预算的情况下,农业补贴资金也被要求压缩。美国农业部提出的《1995农业法案》对现行政策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种植弹性,减少对农民的束缚,计划在5年内将农民可以自由种植的耕地面积从现在的15 %扩大至100%;二是尽量简化各项政策措施;三是改变直接补贴的范围, 对从非农业经营中获取的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农场主不再给予补贴,以使政府的补贴更多地用于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四是准备实施农民收入稳定计划,要求农民在丰年储蓄一定的资金,政府配以同等数额的资金,当农民某年收入低于5年平均水平时, 就可以取出储蓄以弥补开支的不足;五是减少出口补贴和一些专门组织的经费;六是强化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支持农村发展的资金;七是加强环境保护,扩大水土保持计划的范围。这些调整总的来说是在原有框架上的微调。
三、对美国农业政策的评价和分析
3.1 实行市场经济的美国, 农业政策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政策,而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加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经济政策。这固然是30年代以来凯恩斯经济理论影响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农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决定的。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政策是成功的,是有效地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这套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3.1.1 以市场调节生产。农业生产与市场高度相关, 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从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高度相关关系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由于有基础的保护价格——贷款率,以及实行价格补贴和储备,农产品的价格保持了相对稳定,既不会突然下跌导致产量下跌,又能在产量下降时发挥引导作用,促进生产的恢复。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政策保护了生产的稳定,这正是市场经济法则的科学运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方式。在30年代以前,农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由于供需双方的变化,价格波动很大,收获之后形成的价格对农民生产的指导信号往往是失真的,农民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更对市场供需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期货市场应运而生。美国的期货市场开头只是经营棉花,现在已扩大到各种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最大好处是大大消除了价格不稳定因素。现在,农民在播种之前,就能够根据预期价格安排种植和投入计划,从而获取预期利润,无需担心收获后价格波动,还可以把自己未来的产品拿到期货市场上去出售。尽管最终在期货市场交割的产品很少,但期货市场有一部分投机者在操作,所以对生产、市场的反应十分灵敏。期货市场价格还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依据,政府确定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很大程度上根据于期货市场的价格。同时,由于政府对农产品有一个保护价格,从而又为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支撑,避免了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政策就是这样与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3.1.2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美国农业长期生产过剩, 扩大出口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美国的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出口的高价值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增加。出口结构的变化,表明美国的农业生产正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也表明美国农业生产正在更多地依靠高科技产品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这正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目标之一,政府的出口信用担保为高价值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美国在大量出口农产品的同时,也进口相对数量的农产品,这不仅是国际贸易的需要,也是美国市场自身的需求,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美国自己生产很少或自己生产不合算的产品,如糖、可可、咖啡、香蕉等。这既平衡了国际贸易,又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但总体来看,美国农产品出口大于进口,美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获取了较大的收益。
3.1.3 刺激农业的科技进步。 美国的农业补贴以限制种植面积为前提,但对单位面积产量没有限制,由于是按照实际产品销售额进行补贴,因而单产越高,所获的补贴就越多。显然,这样的政策能够刺激农户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从而刺激农户运用先进科技的积极性。美国的农民都十分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农业科研机构的成果,很多是直接出售转让给农民,从而得到推广使用的。适应农民提高产量的需求,美国农村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服务组织,肥料、种子、农药等都是销售公司主动上门服务。美国政府在各州都设立了农学院和农业实验站,进行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指导机构,向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这些年来,美国的农业种植面积没有增加,反而逐步减少,但总产量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特别是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呈大幅度上升的势头。这些,固然有市场竞争形成的推动力,但农业政策的导向无疑起了原动力的作用。
3.1.4 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措施。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大的财政支持措施。美国政府不仅每年安排100 多亿财政资金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而且安排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安排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动植物检疫、食品卫生管理、农村发展等方面,改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农业部的经费仅次于国防部和卫生部,1995年为680亿美元,占预算支出总额的4.2%。与农业GDP仅占全国 GDP不足2%的情况相比较,联邦政府补贴农业的力度是相当地强。这实际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中的一种合理调整。当然,钱没有白花,农业的稳定对于保证市场平稳、缩小城乡差距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严密而有效的管理措施。美国政府农业部负责所有农业事务的管理,从生产计划到实施各项补贴,从生产到科研、教育,从生产到销售、食品卫生、以及妇女儿童营养品的发放,统统一个头负责。生产计划的制定,完全按照市场供需平衡的原则进行。生产计划的落实,除了通过签订合同、发放贷款等经济措施外,还辅以必要的检查措施,比如,对给予补贴的休耕土地,采取航空拍照的办法进行检查,对违反者及时予以查处。
3.1.5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美国的农业政策是各种措施综合运用的集合。既有经济措施,也有行政措施,还有很大程度上运用法律措施,包括对外贸易中的出口保护和进口限制。可以说,已经覆盖了各个方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出现了新问题,就立即研究解决;根据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不断对政策进行调整,使之适应新情况。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结合方式。联邦政府并不是包揽一切,许多政策是通过独立的经济组织实施的。比如农业贷款,开头由政府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银行,逐步过渡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按市场机制进行操作。这固然是减轻政府负担的需要,但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原则。
3.2 美国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3.2.1 关于农业直接补贴的分配。目前争论较大的问题是, 应当不应当给予兼业农民以直接补贴。美国年收入在4 万美元以下的小农场占大多数,由于收入低,许多小农场主在农业之外从事其他经营以增加收入。一种主导意见是,对每年兼业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农场主不再给予补贴,农业部《1995农业法案》即持这个意见。我们认为,在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前提下,按产品销售额补贴实际上就是按土地占有额进行补贴,这已经含有一定的分配不公平,如果进一步削减对兼业农场的补贴,必然加大分配上的不公平,使小农场主加快向非农业转化,这对农业的稳定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农业补贴的另一问题是,美国国会正准备大幅度削减财政预算,农业补贴也在削减之列,这对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将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依靠巨额补贴支持的农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削减农业补贴,农业将难以稳定,不削减补贴,财政又难以承受赤字压力。看来补贴过多未必是好事。
3.2.2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稳定和发展农业的根本保证,也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但是, 我们分析了25年来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情况,发现农业净收入和农民收入并不尽如人意,从分析中看,农业总收入呈上升趋势,而农业净收入呈下降趋势,总收入和净收入的差距明显拉大,这固然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净收入是1987年不变价),但也说明生产成本在加大,明显的事实是,从1975年之后农业净收入一直没有超过500亿美元,在20年的时间里, 农业净收入基本上没有增长。除了几年特高和特低外,一直在8000—5000万元之间徘徊。只是由于农民的持续减少(从1970年的452 万降至1994 年277万),才没有下降。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农民人均收入是用农业净收入除以农业劳动力得出的,我们认为,农民兼业所得所付出的劳动是用于非农业方面,在分析农业政策的效果时不应当混在一起分析。
农业净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连续在固定水平上下波动,说明美国的农业政策只是保持了收入的稳定,并未给农民带来太多的实惠。也许大农场主的收入有较多的增长,但这正是分配不公的体现。
3.2.3 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 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是与政府的高额补贴分不开的。199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440亿美元, 补贴就达19.85亿美元,占总额的4.5%,其中大部分用于小麦和饲料谷物。这对于美国来说似乎无可非议,但很显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往往占主要地位,美国农产品的低价出售,无疑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
四、对我国农业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4.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加快农业的两个转变。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业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对全局的关系极大;农业能否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和农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意义。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首先要靠政策引导,加以配套的改革措施。我们认为,虽然我国和美国的国情差异很大,但美国发展农业市场经济毕竟已有200多年历史, 其政策也经过了长时期的考验、调整和完善,因此其发展农业市场经济的一套政策和方法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4.2 加快建立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从稳定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差距这一基本点出发,同时兼顾国家财力的可能。纵观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其每年政策的调整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特别是美国的农业价格和收入支持计划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差距大小而定,差距大时,目标价格就高一些,起一种调节作用。因此,近十几年来,美国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199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乐观地说,“美国农民家庭收入已经和美国家庭平均收入基本相当”。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应当十分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剪刀差这一目标,作为衡量和考核农业成就的一项最重要的目标,并以此来平衡速度、政策和各项经济措施。
4.3 加快建立我国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 核心问题是农产品价格问题。我国不可能象美国那样给农业以巨额补贴,现在的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也已不低(据我们实地了解,美国市场上大米价格约合人民币1.9元/斤,猪肉价格约合人民币5—6元/斤), 但现行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政策透明度不高(有时在收购即将开始时才决定价格),政策措施单一,确实难以发挥价格对生产的指导作用,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我们建议:一是变事后控制为事前引导,在农作物播种前就向农民公布价格,发挥价格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很值得借鉴。20年代末,美国政府也曾建立了5亿美元的周转金, 在农产品价格低时购进,在农产品价格高时抛售,以稳定价格(这很类似我国的粮食风险基金)。但由于这是事后控制,对生产没有指导和约束,因此一遇大的波动就很快用光。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美国政府才采取了事前公布价格的办法,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我国应当借鉴这个方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事前定价,公布保护价,并使保护价真正成为保护价,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调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变单一措施为综合措施,实行政府措施、市场措施和社会措施相结合。举办期货市场是实行综合措施的一个较好而可行的措施。在国家制定主要农产品保护价的基础上,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价格,改变政府和收购部门定价的方式,以有效地引导生产,也有利于政府调控和决策。在开始阶段可先由国家控制,减少投机因素,逐步向社会全方位开放。三是变内向为外向,在农产品供需平衡问题上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调节。我国农产品品种很多,在国际市场的回旋余地很大。要大力增加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并适时进口粮食、棉花等国内紧缺的产品。
4.4 加快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是要确立“科教兴农”的思想,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的单位生产水平。从政策上考虑,至少应当明确6 个方面的政策:一是鼓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装备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作业水平,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等。二是刺激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对农业科研要加大投入,还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三是积极扶持有方向性的科研推广项目,以政府行为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四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我国目前的农村家庭经营体制,以农业服务体系作为为农民服务的作业队、科技推广的载体,并逐步向规模经营发展。五是改革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减少对农业生产的行政干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组织,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六是加强农业人才培训,加强农业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4.5 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要继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意味着削弱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应当继续加强。但这种加强并不是仅仅靠行政措施,而应当是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特别应当加强经济措施和法律措施,加强宏观指导,通过间接管理来达到调控目的。我们建议:一是各级政府都应建立固定的农业补贴或扶持基金,必要时对农民进行补贴。二是提高农业计划的科学性,特别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和达到供需平衡的途径的研究,用于指导生产。三是理顺农业管理体制,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计划、资金等应当尽可能由一个部门或少数部门来管理,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扯皮和脱节。四是加快建立农作物灾害保险体系。开始可以由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和其他部门联办,把现在的财政救灾资金作为铺底资金进行运用,待经验丰富了、相当措施配套了、收支平衡了,再转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全面推向市场。
* 资料来源:《1995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of the President), 美国农业部《1995 年农业法案》(1995 FarmBill),以及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署的有关资料。
* *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 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政策研究署段志煌先生、林文荣先生,美国投资协会商建国先生、美国马里兰大学郁启生先生、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孔新宁先生的帮助,谨此致谢。
标签:农产品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考察报告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三农论文; 直接出口论文; 价格保护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