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研究_课程目标论文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课程目标论文,年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生物课标(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总体目标的作用或目的是为未来提供愿景,并为决策者、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全体公众提供战斗口号。总体目标只有细分为更具有针对性、更为明确的目标,教师才能把这些目标用于规划和教学。为此,笔者结合《生物课标(2011年版)》,对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目标、科学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目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教学提供帮助。

一、生物学实验操作基本的技能培养目标研究

冯忠良等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技能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减缩的动作系列,技能表现出规则性,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笔者认为,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很多,每个实验都有其各自的技能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调整、重申培养目标,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征去评价这些目标的达成度,以进行反馈、矫正,最终实现操作技能总目标的实现。表1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技能培养目标及学生行为表征。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生物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著的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致使用本书的教师》中指出:“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单单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中,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和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做好准备。在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取镜和安放、对光和观察等操作技能,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表2)。

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研究

《生物课标(2011年版)》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部分对科学探究能力和其基本要求的表述(表3),有些地方与标准实验稿有所不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能力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显然,探究能力属于特殊能力,是从事探究活动所特有的能力。笔者认为,判断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可以参照表4评价。

三、科学思维习惯目标研究

在《思维习惯》一书中,科斯塔和卡利克将思维习惯定义为智慧的人在应对问题、两难情景以及不是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的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倾向。思维习惯是人的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儿童少年时代的智力开发;在于在高品质的教育中,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来培养。

《生物课标(2011年版)》和标准实验稿都提出要“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尊重事实,遵循逻辑。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科学思维习惯目标的学生行为表征(表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的具体办法是,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有效观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训练思维,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科学思维习惯;开展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开展科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

《生物课标(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笔者通过对《生物课标(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进行细化、表征化,用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希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标签:;  ;  ;  ;  ;  

“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研究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