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背景下人大工作的创新_政治论文

“网络政治”背景下人大工作的创新_政治论文

“网络政治”背景下的人大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大论文,政治论文,背景下论文,工作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网络政治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便捷性、廉价性等特点,对于主要以民意集中和表达为功能的人大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各级人大结合人大工作实际,积极运用网络政治的优势,在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监督等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今后,各级人大需要在准确把握网络政治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人大工作创新。

一、网络政治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

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迄今只有18年,但互联网的发展却十分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①。规模如此庞大的网民人群,加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网络成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上网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乃至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传播技术的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了选举进程和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程度②。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也正在悄然兴起,并开始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并有后来居上之势,网络逐渐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他表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他会关注、阅读、研究网友们提出建议、意见。2009年2月28日、2010年2月27日和2011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三年三次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就百姓关注的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问题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在交流中指出,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一些省部级官员,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和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等也纷纷做客网络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层政治人物对网络效用的认可以及与网民的互动,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网络政治的雏形③。

近年来,网络政治成为推动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诚如加拿大政治学学会主席埃德温·布莱克(Edwin R.Black)曾指出的:“计算机正改变着我们的政府和选举政治。它不仅改变着政党引导选举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关注选举的轮换方式,而且还改变着我们选举出的代表为我们所作的选择以及公务员们为实现这些选择与我们打交道的方式。它虽然就发生在我们的鼻子底下,但并没有足够的人对此予以关注。”④虽然网络政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但关于网络政治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行的影响等网络政治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就网络政治背景下的人大工作创新而言,迄今尚未有系统的理论文章。因此,在把握网络政治的特点的前提下,针对已有的与网络政治相关的人大工作创新成果,进一步思考在这种新的政治生态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创新,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政治的特点及其对人大工作创新的影响

顾名思义,网络政治就是与网络平台有关的政治问题。西方学者把网络政治(Cyber Politics)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网络政治”来源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特指互联网这个特殊媒体上产生的,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泛指在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的政治现象;就狭义而言,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⑤。本文采用狭义的网络政治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一些特性被带入网络政治,与传统的政治相比,网络政治具有虚拟现实性、直接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和便捷廉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大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形式与功效的虚拟现实性

网络政治拥有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的政治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围观各种社会政治事件、发表政治见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虚拟社团、进行政治动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党政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或批评(乃至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在这个政治空间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这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只是以数字讯号形式呈现的虚拟存在,就连活动主体也只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人。但这种虚拟的网络政治存在形式却有着真实的功效,对人类的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有学者就注意到网络政治和网络虚拟社团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结社的方式,而且这种改变中也包含着人类进一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⑥。可以说,网络政治也是一种现实存在,不过它是虚拟的现实存在,源于现实并影响现实。因此,在网络政治时代,需要人大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深刻理解网络政治的这种特点,重视网络的作用,并积极探索在人大制度平台上如何发挥好网络政治的作用。

2.参政议政的直接性

在网络政治中,上网的人不需要让别人来代表,他自己就可以直接参与政治过程。如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对政府的议案进行评议、投票等。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一书中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⑦因此,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在互联网上,网络使用者可以相当自由地对政治问题和社会事件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可以直接参与网络投票或网络选举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直接政治经验⑧。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的一种,具有代议民主制的基本特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并由人大代表选举各级权力机关,通过人大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⑨。网络政治的这种直接性必然会对代议制下的间接参与形成冲击和挑战。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立即可分享信息的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参与式民主变得重要。”当下的中国,现实中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越来越强烈。公民自主自发的政治参与对选举制度和代议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政治参与和政府的监督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直接考问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失职或者不作为被曝光后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⑩。因此,在网络政治背景下,在做好人大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将网络所带来的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可能与现有的代议民主渠道相对接、发挥人大制度的优越性,丰富和拓展公民参与的渠道是人大工作创新必须面对的问题。

3.身份和意志表达的平等性

网络政治空间的平等主要体现在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平等权利。在网上,只要符合法定的参政条件,能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参政议政,如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评价政府行为等。而且在网上,普通人的意见与政治家在网上的发言所取得的效应是一样的。即这种平等还体现为去权威化后的意志表达的平等。现实世界的权威不能自动带进网络,而必须通过真诚的沟通、有理有据的表达来重构自己的权威,否则免不了被网友“拍砖”(11)。因此,在这种平等的网络政治空间,如何使人大代表的意见通过网络民意的检验并得到重视,是人大工作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4.空间和过程的开放性

网络不设防,是网络政治空间和政治活动开放性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公开性、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12)。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网络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运作着,这使传统的、统一的政治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在开放的网络政治空间存在着海量的、分散的、不同价值取向的网络信息,这要求网络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处理和政治鉴别能力。因此,网络政治的这种开放性对人大代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大代表不仅要学会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还需要学会甄别,学会引导网络舆论。

5.交流与沟通的互动性

在网络政治空间,信息是即时交互且高度共享的。互联网的影响力也正是建立在互动、分享的环节之上的。网络把严肃的话题通过互动的平台以更人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网友参与其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进行“虚拟对谈”。网络政治空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性,大大提高了网络政治空间里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网络监督等政治活动的有效性。符号聚合理论学者肯尼斯·伯克认为,交流可以促进认同。随着认同的增强,共享的意义也会增加,从而增进理解——这一过程呈螺旋上升的趋势(13)。现实政治与网络政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厘清事实真相,公开决策过程,征集民意民情,凝聚社会共识,具有成本低、时间快、效果好的作用。因此,网络政治的互动性为各级人大机关和代表收集民情民意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各级人大机关和代表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也对各级人大机关和代表与网民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要求。符号互动论创始者米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通过互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学习角色,慢慢地,我们将这种规则内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依此来建构我们的行为。一旦规则被内化,这些角色就会提供给我们强有力的控制行为的方法。我们的身份也就和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因为扮演了某个被他人所尊重的角色而自我感觉良好(14)。这要求人大代表在互动过程中重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并扮演好这些角色。

6.传播和参与的便捷廉价性

网络使政治活动变得非常便捷而廉价。网络政治的兴起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极为便捷和廉价的途径,也有利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作为政府机关而言,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适应网络发展,特别是网络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网络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政府上网热的兴起,电子邮件、网上信息发布、信息资源共享、电视电话会议、电子税务等等方式的使用,明显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政府运行的成本,并可以降低广大公民对政府的生疏感和距离感,使政府行为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很显然,人大工作创新也需要充分运用网络这一便捷廉价的工具,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政治的这些特点为人大工作创新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网络政治俨然成为中国的政治生态的背景下,结合网络政治的特点及其对人大工作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创新是十分必要和极有意义的。

三、推进网络政治背景下人大工作创新

1.网络政治背景下的人大工作创新已取得的成果

人大工作创新是指根据现实状况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人大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优越性。人大工作创新的目标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15)。信息时代的人大工作创新需要发挥网络政治的功能。“网络政治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家的政治环境。在客观上,社会对哪项功能最需要,哪个方面的功能就会优先发挥。”(16)在当下的中国,对政治沟通、参与和监督都需求旺盛,所以,网络政治在这些方面功能发挥得较为明显。与网络有关的人大工作创新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1)各级人大在网络政治沟通方面的创新

“政治沟通”包含沟通、传播、传达、通信、交往、交流、交际等多重含义。“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是“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活动。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不论是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或是利益集团的动员——影响政治的非正式的沟通过程”。(17)在现代民主政治下的政治沟通是双向的,是精英与大众、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共享信息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尊重、协同操作、共同完成的一个沟通和传播过程。在网络政治空间,政治沟通更是双向互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网络时代,所谓“重大的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的问题经人民讨论”其中极为重要的让人民知道的媒介、经人民讨论的场所就是网络政治空间。网民常常在各大网站论坛、聊天室,有的甚至建立个人网站或博客,运用“发帖”、“回帖”、“在线聊天”、“献花”、“拍砖”、“灌水”等形式发表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观点。而一些人大代表主动适应网络政治环境,注意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互动,吸收和反映网民意见、建议。如一些人大代表通过网络征集议案(18)。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他自2003年以来即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通过个人网站收集和了解信息。近几年,他提交给全国人大的80余件建议和议案中,有近一半来自网友的建议或受到建议的启发,其被采纳的《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免费的建议》即便如此(19)。2006年“两会”期间,朱永新、赵丽宏、李汉字等16位代表、委员在人民网开通两会博客,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与广大网民交流。此后更多的全国人大代表以实名制的方式开通博客畅谈国事、发表感想、汇报议案以及履职情况。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纷纷运用地方人大、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人大代表与网民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还借助网络,组织政府部门和人大代表接受在线访谈,回答网民提问。如从地方人大来看,早在2004年,海南省人大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海南人大”网,开展“省人大代表与网民面对面”、“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面对面”等系列“在线交流”活动,一年内有7位在市县和洋浦管理局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10位海南省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13位是省人大代表的厅长在线与网民交流,共回答了网民提出的1200多个问题(20)。其他省市人大也纷纷采取类似的沟通措施,人大代表做客网上会客厅已经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这些创新举措加强了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人大代表及政府部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了解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情况的迫切要求,同时也调动起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2)各级人大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创新

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前文述及,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面对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发展的电视就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21)的确,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政治参与模式和参与的方法。网络政治参与因其直接现实性、平等参与性和快捷实效性,很快成为当前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级人大及其代表通过网络向广大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让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策的制定,在每年召开人代会前,在网络上开辟专门版块,向网民征求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创新屡见不鲜。如2007年以来的“两会”都成了网络媒体的盛宴。各大门户网站都开辟了网络两会专题,注意做好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与选民(“网民”)之间的互动。仅人民网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推出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我给总理支一招”、“热点问题调查”、“为部委工作建言”、“直播同步评”、“两会有我”等20多个网络互动栏目。在“两会”召开前后,有大量网民通过网络向“两会”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献言建策,他们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一个案例是在为期一个多月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公众提出了超过23万条意见,创下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之最。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个税起征点由1200元提高到3500元(22)。这一过程不仅使人大更具代表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所要代表的公共利益和“公意”也往往在这种参与、交流、讨论中形成。

(3)各级人大在网络政治监督方面的创新

网络监督是政府或公民通过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的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络监督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公开透明、成本低廉等。尤其是网络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巨大的影响力往往能使相关的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国际反贪污腐败组织主席马武索曾指出,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有效地解决贪污腐败问题(23)。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平台。拓展网络空间,畅通网络政治监督渠道,政治监督是防止政治权力滥用、抑制政治腐败的有效手段。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周期律时即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网络监督也是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的重要监督形式。在2010年12月29日中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将当下中国的反腐分为七大形式,分别是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可以说是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网络时代,人大要行使监督权就需要重视网络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实践中创新形式,实行“在线监督‘一府两院’”,尝试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变为实时、全程、经常性的监督。如重庆市巴南区人大网络直播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领导的询问(24)。另外这种网络监督方面的创新也体现在人大会议形式的创新上,如自2011年各级人大都开始网络直播人大会议,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也实现了网上直播(25)等。这些创新既强化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也增强了人大自身工作的透明度,为依法监督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4)人大工作在其他方面的创新

一些地方人大在更广泛的视野下开展创新工作。如2009年1月,河南省洛阳市“两会”不同寻常地产生了一位网民人大代表、三位网民政协委员。有人比喻在“两会”的界别划分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网民界”(26)。另外,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各级人大都加强了自己的网站建设,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努力提高人大工作效率、降低人大工作运行成本。如浙江省开通了“人大代表专用工作网”。设有代表活动安排、人大要闻、“一府两院”政情通报、代表工作动态、代表议案及其办理情况、代表建议及其办理情况、领导讲话、人大工作聚焦、人大论坛精选等9个主栏目和人大知识窗、外国议会介绍、服务区间等3个代表常用知识栏目,以及1个展示代表风采的代表个人专版。其主要功能有代表电子邮箱、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网上提交平台、代表工作建议征求、手机短信平台和代表信息、代表议案案由、代表建议案由查询等(27)。

2.网络政治背景下人大工作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与网络有关的人大工作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网络政治环境下的人大工作创新也存在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形式化等问题,尤其在结合网络政治的特点开展人大工作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人大工作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网络政治背景下的人大工作创新

网络政治通过对信息透明、通过对人大代表施加影响、通过在公共舆论空间提出民众最关心的议题,能推动人大工作趋向健全、成熟。在网络日益普及化,网络政治的影响逐渐遍及现实政治的各个角落的情况下,不重视网络民意的搜集、网络舆论的引导的人大代表将难再说是称职的人大代表,那样的人大工作创新也难说是成功的工作创新。不重视利用网络工具,与时俱进地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将可能使人大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给予网络政治背景下的人大工作创新以足够的重视。

(2)注意对网络政治特点的把握,结合网络政治的特点开展人大工作创新

网络政治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这具体体现在它的各种特点既给人大工作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内含的在人大工作创新过程中要加以解决或规避的潜在风险。如就网络政治的直接性而言,它既使人大代表能更便捷地了解民意,又使网络政治具有直接民主政治的内在缺陷,如缺乏深思熟虑、网络暴政等;就网络政治的平等性而言,它既使网民能以更平等的姿态真实地表达情感,又使人大代表的发言、解释不具有权威性。因此,要深刻把握网络政治的特点,在人大工作创新中做到扬其长避其短。

(3)要注意结合人大工作的特点,利用网络工具开发人大制度的潜能,做好人大自身建设

网络政治是现实政治的重要补充,它不能替代现实政治。有人曾形象地指出:“制度之于网络,有如主食之于点心。再怎么可口的点心,也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人的健康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吃主食,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要靠制度的完善。”结合网络政治的特点而进行的人大工作创新需要以人大制度的其他部分的有效运行作为基础。单靠与网络有关的工作创新,是不能支撑起一个合理的民主政治架构的。因此,要做好利用网络工具开展的人大工作创新与现有人大制度及其他制度的对接,激发现有的人大工作制度、机制的活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尤其是人大代表队伍建设,科恩曾指出,“民主的命运主要掌握在其成员自己手中,这既是民主的优点,又是民主的弱点;既是民主的危险,又是民主的光荣”。(28)因此,代表应当及时将民意输入人大或其常委会。在利益已经分化了的社会,“民意”必然多元化、异质化。人大及其常委会这座“民意加工厂”应当从提高成员素质、健全议事程序等方面增强整合民意的能力(29)。

综上,在网络政治成为一种新型政治生态的情况下,如何结合网络政治的特点,在人大工作创新过程中处理好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等的关系,通过人大这一平台实现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对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注释:

①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②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367页。

③宋迎法、李翔:《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综述》,载《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④转引自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⑤刘结籽:《网络政治的政治学分析》,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⑥Howard Rheingold.“Rethinking Virtual Communities”.In David Bell eds.Cybercultures:Critical Concept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2006:3-66.

⑦【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⑧熊光清:《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⑨虞崇胜:《列宁的代议制理论与中国人大工作建设》,载《人大研究》2009年第10期。

⑩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改革与完善》,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1)如某市副市长在考察完德国之后说德国上网很麻烦,要经过“层层审批”,这一说法不但遭到了国内网友的质疑,在德的网民也纷纷反驳,甚至新浪微博上还出现了“德国汉堡市”的官方微博出面驳斥。详见http://news.sina.com.cn/0/2011-07-15/064522817621.shtml.

(12)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和公民政治参与》,载《文汇报》2009年3月18日。

(1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14)【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15)此处的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建设成“三个机关”的提法源于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86960.html.

(16)陶文昭:《网络监督三题》,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7)【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18)陆正明、金涛:《两会代表网上征集议案 双向沟通渠道畅》,http://tech.sina.com.cn/i/w/2004-03-05/0905301125.shtml.

(19)参见《议政又一年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2313/32330/3174398.html.洪宇在线http://www.Hongyu-online.com.

(20)参见:《海南人大:勇于创新 浓墨重彩 谱写人大新篇章》,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5101/14/000025224.shtml.

(2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22)人民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①》,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119932.html.

(23)转引自徐秀勇、杨嘉:《网络监督:成因、局限及政府应对》,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4)《巴南人大增强监督透明度 网络直播代表询问》, http://www.ccpc.cq.cn/qxzc/bnq/201009/t20l00906_36435.html.

(25)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辽宁省辽阳市人大常委会、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等都进行过常委会会议的网络直播。

(26)参见徐楠:《千年古城的网络江湖——草根网民与体制内政治身份首次叠合的背后事》,载《南方周末》2009年2月18日。

(27)林丽娴:《浙江省人大代表专用工作网正式开通》,《中国人大网》2005年12月22日,http://www.npc.gov.cn/npc/ iframe/2005-12/22/content_343522.htm.

(28)【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93页。

(29)浦兴祖:《以人大民主为重点继续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网络政治”背景下人大工作的创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