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污染现象的凸显将致使航天光学系统失效,因而在航天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将10万级清洁度作为光学系统标准,而在操作人员数量控制过程中,可维持在8-10人,而后综合考虑航天产品制造过程中切割、钻孔、焊接、塑料、金属、合成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将航天光学系统运行环境控制在标准化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光学系统操控状态。本文从污染危害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污染问题控制策略。
关键词: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技术
前言:基于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航天器整体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在航天光学系统操控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导航定位等功能,延长光学系统使用寿命,需做好光学系统污染问题控制工作,即在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导航系统、热控等指标因素,调整光学镜头洁净度,就此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满足航天产品应用需求。以下就是对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污染控制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利参考。
一、污染危害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航天光学系统污染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航天器在制造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因而在污染现象发生时,将在航天光学系统故障期间付出昂贵资金代价。而在美国NASA污染工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太阳电池阵列出气将致使QCM沉积过多,而后促就航天光学系统故障。同时,在电路盒保持出气9天后,Lyman-Alpha功能将处于失效状态,为此,在航天光学系统操控过程中应强化对此问题的有效处理;
第二,当航天光学系统观测装置形成颗粒云团时,将干扰光学跟踪器,且基于污染物以20nm/a持续积累的基础上,将发生光聚合效应,影响Lyman-Alpha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污染物积累亦会堵塞500-600nm通道,限制航天产品的有效应用;
第三,硅、己内铣胺、酸二辛酷等杂质的积累亦会产生污染危害现象,因而在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污染物积累状况进行全方位观察,满足污染控制需求。
二、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技术
(一)MSX污染控制技术
在航天光学系统污染问题处理过程中注重MSX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在污染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于易污染区域安装1个CQCM、4个TQCM,即共5个QCM,而后将QCM置入到﹣400-﹢500℃工作环境下,实时监测污染物沉积状况,并在沉积状况数据显示过程中,将每天沉积率控制在20ng/cm2,最终通过对物质成分等的分析,达到光学系统污染控制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在MSX污染控制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将MSX置入到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环境下,同时保持轨道倾角为99.3°,就此通过5.1m监测距离综合空间红外望远镜SPIRITⅢ、天基可见SBV、UVISI等有效载荷,最终从根本上规避非金属材料放气问题污染光学系统,造成航天光学系统故障[1]。另外,由于UVISI光学元件表面污染较为敏感,因而在利用MSX进行污染监测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做好污染控制工程部署工作,继而由此实现对放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控制,满足MSX光学系统等运行条件。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航天产品应用过程中借助MSX控制污染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落实。
(二)TAUVEX UV天文望远镜污染控制技术
TAUEX UV源自于ISA,其可通过对望远镜观察数据的整合,反馈污染敏感性。同时,在TAUVEX UV天文望远镜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控制,需完善主镜、二次镜、第二校正透镜等9个光学表面,而在第二校正透镜等设计过程中,需布置2个表面,而后由望远镜所搜集的3个140-280mm光谱数据,判断颗粒污染等状况,且在颗粒污染状况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制定污染控制策略,达到最佳的污染控制效果[2]。此外,在TAUVEX UV天文望远镜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污染问题的高效控制,需结合材料选择、空间环境、透射损失等因素,部署天文望远镜监视全过程,从根本上规避颗粒污染、分子污染现象等所带来的危害,达到最佳的航天光学系统运行状态。
(三)SOHO紫外仪器控制技术
在航天光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材料污染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500-600nm通道正常运行,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对材料污染问题的有效处理,首先在SOHO紫外仪器控制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重针对所选材料进行实验分析,即通过对塑料等材料分子污染出气中全部质量损失、收集可凝挥发物、水回缩量等,全面掌控到污染物沉积状况。其次,在航天器和仪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有机污染问题,对SOHO中遥感仪器洁净度进行控制,就此满足航天光学系统污染控制要求,打造良好的航天产品应用空间[3]。再次,由于非金属材料污染具备光学效应,因而在污染敏感度判断过程中,可利用能量守恒定律:ρ+α+τ=1,对光学表面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就此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处理,达到SOHO仪器控制目的,规避光学系统故障现象的凸显。
结论:综上可知,在航天光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极易凸显出分子污染、颗粒污染等问题,影响光学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控制,需在航天产品应用过程中部署污染控制工程,即借助SOHO紫外仪器控制、TAUVEX UV天文望远镜污染控制等,对非金属材料污染现象进行处理,且分析分子污染等状况,并全面掌控到各个光学部件污染敏感度,最终综合污染监测数据,实施污染控制方案,达到最佳的污染问题控制状态。
参考文献:
[1]宣明,王家骐.长春光机所航天光学遥感器研制基地建设进展[J].中国光学,2015,11(01):1-16.
[2]焦子龙,姜利祥,孙继鹏等.空间光学系统真空热试验污染控制经验综述[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5,12(04):445-450.
[3]伏瑞敏,岳丽清.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现状与展望[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12(03):30-35.
论文作者:刘畅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航天论文; 光学系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光学论文; 污染控制论文; 而在论文; 污染问题论文; 《科技中国》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