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183···德性: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功能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知识·183···德性: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功能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知识#183;方法#183;德性——高校思想品德课功能发挥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性论文,思想品德论文,高校论文,功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当发挥什么功能?或者通俗地说通过教学应当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发挥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方法、塑造德性的功能。

传授知识是所有课程教学所要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但是究竟怎样来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认真思考。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传授知识是只满足于将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直接讲授给学生,要学生死记硬背,还是尽量扩充课程的容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广阔的理论空间?我们的选择当然是后者。

诚然,当前的思想品德课面临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任务,因为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似乎思想品德课就是对硬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诠释。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势必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惰性力的阻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更不意味着当今的大学生无法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究其实,通过扩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容量,把“死”的规范变成“活”的知识是完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这是因为: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但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方法的影响,使他们难以全面而系统地学习有关知识,特别是对于考试课目以外的其它知识经常是浅尝辄止。更为关键的是,至今我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仍然采用文理分科的方法,致使当今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文科的对理科的知识一窍不通;学理科的对人文科学知识又知之甚少。而拓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领域则能够起到一些补正缺失的作用。

一般认为,伦理或道德的知识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而非自然科学的空间,因为伦理道德关涉的是价值评价的问题,而不是实事的确证。但实际上从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上而言,自然和人文,实事与价值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无法加以分离开来的,也就是说,从事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人都要面临着如何做人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实现知识的价值问题,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广泛的适用性。另外,针对当今大学生关心现实的特点,思想品德课也必须与此相适应,要勇于打破体系和知识框架的束缚,具有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也就是说不能把思想品德课变成过去经验教条的传授,而必须使其在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实际上,道德问题所反映的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现实境遇问题,境遇发生了变化,道德自身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如20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生命工程技术的进展,生命伦理学便脱颖而出,它关涉着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安乐死、克隆技术等这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道德嬗变;同时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因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便应运而生;还比如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人类利益的共同性愈益引起关注,所以力求打破地域、民族或文化上的差异,形成调控人类共同行为的“普遍伦理”也即将破土而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思想品德课教育不应回避,而应该包容。

其次,针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它并非是一门有着严格独立性的学科。因为,道德并不代表现实生活某一个专门领域,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渗透性,所以不能对思想品德课这门学科人为地制造理论屏障,而必须注意理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努力地扩大所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这正如美国学者威廉·韩思所言:“伦理学者尤其应该具有对其他学科的浓厚兴趣,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及文学,当然也包括哲学领域中的其它专业。”(威廉·韩思:《伦理学:美国治学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再次,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更希望“知其所以然”。许多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已经敏锐地指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喜欢接受刻板的说教,而非常注重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进行评判。有人把这一点看成是大学生容易形成偏执和逆反心理的原因,并认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容易克服的消极因素。我们的看法与此相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所表明的是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一些定论性的东西,而希望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对思想品德课所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话,那么学生自然能够很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并激发起学习热情。

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很难让学生接受,许多学生认为这完全是在讲空洞的大道理。如果教师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任务的确难以完成。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道德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所包含的本质内涵并不了解,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共产主义道德只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或者共产主义道德只是对先进人物提出的道德要求;或者共产主义道德只是共产主义事业所要求人们的道德。而这些表面思考所集中起来的焦点问题就是认为共产主义道德不切合实际。这些结论的得出与有些大学生知识底蕴较浅,不理解共产主义道德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自身的内涵规定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注意这样几个环节则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要向学生阐明共产主义道德概念的由来, 包括最早由谁提出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对其所作的具体内涵界定是什么。(2)要弄清共产主义道德发生发展的几个阶段, 阐明它并非只是一种未来社会的道德。(3 )正确引导学生对待道德的理想性。共产主义道德具有理想的特点,但这是人类道德思维的共性,因为任何道德都在是“实然”的基础上向人们提出“应然”的道德要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把这些知识讲通讲透,一定会取得成功。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化“理论”为“方法”。

把思想品德课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水平的训练,主要应当立足于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寻找合理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自我价值实现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应当积极加以正确引导的问题。江泽民主席在纪念北大百年华诞的庆典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希望大学生能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因为“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江主席的这段话所强调的就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即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却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自我奋斗,即是一个把个人从社会或人群中脱离出来、独立出来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个人就会被消融在社会中而无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看成是纯粹自我个性张扬的过程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价值始终是个关系范畴,不论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都不能脱离关系。人的价值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它的现实表现是,既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用途”或“积极意义”即人的社会价值;又表现为个人对自己潜力的实际确证,即个人的自我价值。那么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什么关系呢?很显然,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价值要本于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要本于对社会的奉献。原因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因此任何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过程,而只能是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场所、评判标准都只能来自于社会,离开了社会,个人将一事无成。引导大学生认识这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帮助他们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选择正确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方法和渠道非常关键。

2.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上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其一是如何把握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其二是如何对待顺境和逆境问题,其三是如何处理恋爱问题。

有人说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是理想主义者,而都倾向成为现实主义者,而现实主义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追求生活中的实利或实惠,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合乎历史潮流的人生态度。我们则认为,上述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不要理想,而是希求寻找一条理想与现实接合的最佳途径,至于把追求实利或实惠说成是合乎历史潮流的人生态度更是庸俗的。任何人活着都不能没有理想,对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追求人生的目的,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碌碌无为的人生,当然理想要不成为幻想就必须与现实紧密相连,而且理想的最终实现还必须经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所以在对待现实与理想的问题上,要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崇高的理想,并通过艰苦的努力去实现理想,同时也应在崇高理想的召引下改变现实,完善现实。“历史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至理名言,因而逆境对于个人来说都有其必然性,所以应当以坦然的心境对待逆境。而且还要使大学生们认识到,逆境也可以造就人才,有道是:“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弘”。在苦难和挫折的磨炼下,人可以更快地成熟,因而“苦难也是一所大学”,所以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逆境,认识逆境的价值,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耐挫能力。另一方面,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尽处在“落潮期”,所以顺境的产生也是必然的,顺境可以大大缩短个人成才的周期。当人处在顺境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机遇,而决不能盲目乐观。更重要的是,顺境并不是时间流动而自然产生的一种人生际遇,它是靠努力奋斗而创造出来,是对逆境的创造转化,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要清醒认识到“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真谛所在。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浪漫的期盼。恋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得是否恰当会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幸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此加以正确引导尤为必要。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的恋爱问题,要对爱情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爱情的发生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条件,因而我们可以把爱情分为性爱、理想、责任三个构成要素,其中性爱只是爱情发生的自然条件或生理前提,理想则成为催开爱情之花的社会因素,而责任则在最深层的内涵上映显着爱情的本质。把责任看成是爱情的本质是由于只有责任才能使爱情成为永恒的、人类所固有的美好情感。当然爱情中的责任并不是怜悯,它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履行的义务,它可以是非常琐碎的,如在风雨中为恋人撑起一把伞,在病榻前送上一杯茶;它又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部风靡了整个世界的《泰坦尼克号》则把恋人间的责任演绎到了无法再逾越的境界:“把死的现实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恋人”。所以责任是爱情的一块“试金石”。基于此,要引导大学生审慎地对待爱情,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游戏爱情,更应该考虑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愿望和实际承担责任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要在社会生活中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现实生活中总要同他人打交道,因此,大学生也必须掌握处事之方,择友之道。从大学生生活的现实性上着眼,在为人处事上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讲究公德,要在公共场所中成为一个受人尊敬或受人欢迎的人,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保持一致;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再次,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把自己的个性保持在恰当的水平上,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家庭的关系。总之,大学生仍然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体,每一重角色都代表不同的要求,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我。

如果说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启迪只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发挥的表层的方面,那么塑造德性则是深层的方面,本质的方面。而塑造德性实质上就是要求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其最重要的功能。

李岚清副总理在谈到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时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就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所以思想品德课所要完成的塑造德性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所谓素质是指个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知、行、德是三个不同层面。所谓“知”即是指个人的知识容量和认识水平;所谓“行”则是指个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或操作水平;所谓“德”是指个人的品德操守和人格风范。人的素质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德”可以推动求“知”,而“知”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德”的内涵;“知”和“德”会指导“行”,而“行”又会检验或再造“知”与“德”。但是人的素质的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并行关系,它呈现为:“行”是外层,“知”是中层,“德”是核心。

道德素质作为核心,其作用主要是:(1 )决定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方向和性质。这并不是说道德素质高的人就必然会拥有广博的知识,而是指道德素质高的人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知识,确保知识会带来福音而不是祸患。(2)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水平和向度。 人通过行为表现其自身,但个人的行为表现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举止文雅,有的人则奴颜婢膝,甚至粗俗。但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能始终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他能够胜任多重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有多种才能、情趣和爱好,始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正确表现自己的方式。

或许,人的道德素质不能给人带来实惠享乐,也不能带来功名利禄,更不会保证个人过着衣轻裘、乘肥马的奢侈生活,但是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它在世间时常如清风送爽,滋润着人们干渴的心田,足以支撑着人生之旅上的一个个过客奋然地前行。因为道德素质是人生选择的“定向机制”,是个人成才的“动力源泉”,是为人处事的“警示系统”。

所以在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根本任务来贯彻,而道德教育也确实能够起到这种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素质的提高往往被看成是一个仅仅依靠内在道德修养的过程,这带有很大的偏颇性。因为个人道德素质的产生或提高首先需要完成对社会道德的内化,而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是完成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

总之,化理论为知识,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和方法为德性是高校思想品德课所应当实现的功能。

标签:;  ;  ;  ;  

知识·183···德性: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功能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