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

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

王向军[1]2004年在《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化写作指那种坚守个人立场、表达个人经验的写作。中国传统文学中缺少个人化写作的精神传承。从历史上讲,个人化写作遭到了泛道德化批评的压抑与禁痼。但是,到了20世纪末,随着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失落和文学的边缘化,个人化写作渐渐成了作家的自觉。 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琐碎化的“欲望文本”,个人化写作者将人对性、物质和金钱的欲望坦率地表达出来;它采用“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否定并拒绝用历史整体主义的方式组织情节和展开叙事逻辑;在个人化写作的文本中叙述人及作品中人物的精神表现为“非主体化”,人物没有行动的能力,精神状态则表现为无聊、焦虑或漫不经心;另外,个人化写作较多采用“身体叙事学”,将身体作为反抗秩序与中心话语的叙事策略;在技术层面上,个人化写作继续进行文本实验,在文本的结构、语言、文体等方面探索新的叙事可能。

江腊生[2]2009年在《姿态表演: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审美冲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末文坛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这一审美冲动并非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的灵魂挣扎与精神震撼,而是一种外在的姿态表演。反叛姿态实现了个性的崭露,大众姿态则迎合文学消费的逻辑,强烈的情绪化倾向将文学引向一个无深度的焦虑状态。

唐晴川[3]2004年在《20世纪末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8 0年代中后期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这种兴起于西方 6 0年代末 ,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联系的新型的女性话语 ,逐渐成为当代女性文学新的思想资源。 2 0世纪末的女性文学从一种自觉的女性立场出发 ,摆脱父权制历史下男性中心话语 ,以鲜明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对于女性本真经验的描绘 ,来凸现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这种女性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构成了对男性霸权话语的颠覆与解构。

高荣欢[4]2014年在《论韩东小说“个人化”写作》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末,文坛兴起了“个人化”写作浪潮,韩东便是这次浪潮的重要作家。本文拟从“个人化”写作概念及其韩东写作成因出发,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部分特色。包括诗歌创作对小说创作影响、小说“元叙事”技巧及虚无荒诞叙事主题等等。本论文共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括目前学术界对韩东作品研究成果,分析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设想。第一章,主要针对韩东“个人化”姿态进行论述。首先,界定“个人化”写作概念,分析韩东创作的文学理念和精神;其次,从内在童年记忆和外在西方思潮涌入两方面来阐述韩东“个人化”写作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诗歌创作对小说创作影响角度探讨韩东小说“个人化”写作特色。通过分析诗歌因素在小说中的渗透阐述诗歌对小说主旨的深入以及诗歌风格流变对小说创作风格变化的影响。另外,探讨诗歌的生命意识如何从生死角度影响小说的虚无情结。第叁章,从文本叙事技巧阐释小说“个人化”写作。具体分析文本中“元叙事”技巧、全知视角与多视角转换以及小说虚无主题。最后部分是结语,总结了“个人化”运动在新时期销声匿迹的原因,包括过分注重“文学性”忽略其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文学责任、作家们模式化书写、“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混淆、以及求“真”原则与虚无主旨悖论等等。并且对韩东小说局限性做客观评价,指出韩东小说“个人化”写作在当下意义与价值。

任一鸣[5]2002年在《对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几点思考——兼论林白、陈染与卫慧、棉棉之区别》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对陈染、林白的“个人化写作”与卫慧、棉棉的“另类写作”进行比较 ,由此阐明思想的存在是女性 (主义 )文学的希望这样一个论题

穆乃堂[6]2007年在《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个人化写作"无论如何是难以绕开的,它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坛掀起过轩然大波。不仅仅在创作界,许多作家扛起这面大

李庆华[7]2011年在《无法遗忘的表达》文中认为后朦胧诗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场当代诗歌的盛宴。然而或许是历史的距离尚未拉开,或许是中国自古文人相轻的习惯作祟,当代诗歌研究对于后朦胧诗人的个案研究相当局促。随着当代诗歌危机的迭加,新诗已经走出了上世纪末的辉煌,转而进入了新世纪的沉寂。在这个历史转型期,我们有必要重新清理诗歌时代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里最真切的就是那些探索的诗人、诗作。本文是柏桦个案研究,试图从文本细读等方面入手,对柏桦诗歌全面解读。柏桦在当代诗坛始终坚持个人化写作,只写生命的“纯诗”,他将童年的恐惧和痛苦,少年的寂寞和欲望,变成了一篇篇抗议的文本。他善于捕捉潜意识中的灵感,在贫瘠的语境中寻找诗情的踪迹,在童年往事和恐惧敏感中寻找诗意。他创作的以回忆机制为形,以“下午”和“夏天”为心的抒情短诗,对时代和个人做出了具有某种历史意味的补全。重新认识柏桦诗歌也将为重写当代诗史提供一些启示。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立足文献、诗人访谈,探讨诗人的诞生,梳理柏桦诗歌创作的历程,借此重新全面认识柏桦及其诗歌创作。第二,柏桦诗歌细读。主要从回忆、意象、抒情叁个主要方面探讨柏桦诗歌的个人化特色。“下午”“夏天”等抒情意象是柏桦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原创诗思。第叁,对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主要从个人化写作的开拓者、抒情与短诗叙事的交融和柏桦的时代反思叁个方面探讨柏桦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贾雪霞[8]2010年在《“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文中提出“私人化写作”不同于“个人化写作”和“身体写作”,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私人化写作”是指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一些女性作家,以“个人化”写作为表达方式传达个人感受,以“身体”为叙事,以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为目的,追求女性个性,表达女性独立自由价值立场的一种当代文学现象。“私人化写作”一方面填补了过去传统文学对人的表现的一些疏漏之处,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的遮蔽。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予以观照和审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私人化写作”在人学探索上割裂了“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之间的普遍联系,只关注人的“个体性”、“自然性”,而摒弃人的“群体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期望是相违背的,是一种不科学的人学观念在文学书写中的表现。在当下的文学实践中,应该要以科学的人学观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由而全面的人的发展,探索与美学相结合的、男女共生的人学文学。“私人化写作”彰显了一种新的“个人化写作”方式的魅力,在表现内容上,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识、个体意识。这些都体现出“私人化写作”创作主体的个体价值取向。如果说上述的人学学理的偏差是“私人化写作”“精神不够深邃”的根本原因的话,这里的单一价值取向就是其直接原因。鉴于“私人化写作”的局限,在当下的文学实践中,文学创作主体应该建构起合理的文学价值观。这不仅表现为要建立起多层次的文学价值观体系,也要实现文学的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吴艳玲[9]2006年在《承继与新变》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文学界内外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前景有种种推测和预言。而今新世纪文学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历程,单就小说而言,仅长篇小说的年出版量就在1000部左右。美丑并列,良莠陈杂,中国小说学会从小说本体出发,以作品所达到的历史深度、人性内涵、艺术魅力为原则,以排行榜的方式建立了一种对当前小说创作的民间学术团体的学术评估体系。中国小说学会从2000—2004年连续五年推出的89位作家的长、中、短篇共计124部作品,为描述和研究新世纪小说的态势和走向提供了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以中国小说排行榜2000—2004年的上榜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新时期文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为参照对象,在阅读了大量作品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的批评方法为主,辅以统计学的描述和分析,借此管窥新世纪小说诸方面的特征。 新世纪小说是从新时期文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发展而来的,在承继中蕴涵着一系列新变。譬如,作家队伍的代际更替,作家队伍地域分布的变化,西部小说的崛起,个人化写作的凸显,对历史的“非亲历化”叙述,对底层人物日常个体生存的关注等等。

金进[10]2002年在《世纪末文学回顾——试论90年代文学写作的叁种姿态》文中提出90年代文学处于一个“喧哗的状态”,文学现象层出不穷 ,文坛上如同起了“沙尘暴”,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 ,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是相当不明智的。于是 ,我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上截取了一个“丘陵地带”——作家的写作姿态 ,作为我观察和论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D]. 王向军. 郑州大学. 2004

[2]. 姿态表演: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审美冲动[J]. 江腊生. 中国文学研究. 2009

[3]. 20世纪末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其意义[J]. 唐晴川.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

[4]. 论韩东小说“个人化”写作[D]. 高荣欢.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 对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几点思考——兼论林白、陈染与卫慧、棉棉之区别[J]. 任一鸣. 昌吉学院学报. 2002

[6]. 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研究[J]. 穆乃堂. 文艺争鸣. 2007

[7]. 无法遗忘的表达[D]. 李庆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8]. “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 贾雪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9]. 承继与新变[D]. 吴艳玲.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10]. 世纪末文学回顾——试论90年代文学写作的叁种姿态[J]. 金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标签:;  ;  ;  ;  ;  ;  ;  ;  ;  

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