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266100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数学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看法,愿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当今,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能自主学习,自愿学习。自愿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数学学习中只有让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参与的空间,教师应当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教学氛围,通过活动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儿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二、重视实践,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三、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而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既好奇、又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情景,争做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该恰当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创设数学情景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
四、坚持“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预提到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维,自觉努力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以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提出见解,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主体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它是以一定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也必须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指导,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念,又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正确认识规律,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体现学为主体的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老师指导的设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然后让学生操作进行割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老师引导提问:1.割补侯的长方形的长跟原平行四边形的长时何关系?2.割补后的长方形的宽跟原平行四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一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课间,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规律的展示过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是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我们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肯定和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努力转变思想,把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我们一定会上出一堂又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论文作者:孙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长方形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