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李珍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李珍

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汇海小学 2661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耳听口诵——语感训练的万能之匙

耳听口诵凭借的载体是语音;而语音则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受情感的支配,人们总是通过语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语音感。耳听口诵是开启语音感之门的万能之匙,所有的语音形式都是通过耳听口诵来接受的。

1.耳听,感悟语言的内蕴。

先说“听”吧。听是一种言语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讲解,还是同学的交流评述或是录音的朗读欣赏,都能使学生获得语音感的提高。在长期良好的语音感知和实践中,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准确和敏锐,会对特定的语音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期盼。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的变化一旦顺应学生原有的期盼,学生便会感到顺口悦耳,获得审美感受,提高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在越来越强的语势中,让人感到作者对漓江强烈的赞美之情。语音感强的学生听了前面的句式“……真静啊…”静得……之后便会对下句产生相似结构的期盼。这不仅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受到了语感训练。在听的训练中,教师语言的榜样示范最为重要。教师标准流畅的普通话、饱含深情的语气、风趣生动的语辞、抑扬顿挫的语调、徐疾适度的语速,都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感染,是学生良好语感形成的温床。

2.口诵——表达情感的手段。

读是语文课堂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感训练金钥匙。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语言反复接触,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含义,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由悟入境,最终与文本心灵相通,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了语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荷花》一课时,便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而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的:初读,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细读,让学生边轻声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地看荷花的;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诵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二、品评想象——语感形成的常用法宝

品评、比较、想象是课堂语感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只有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不同的语境的品味鉴赏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品质。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培养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敏锐感、独特感显得尤为重要。

1.在品词酌旬中,体会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趣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美感意趣。这种情感与意趣在语言文字中有时并不是明白直露的,往往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是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要形成这种语感能力,细细地品词酌句是不可少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再说说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学生提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很美,“冒”字用得特别好。这时,老师请学生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换成“长、钻、伸、露、探、冲”等。老师趁机让学生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提出“使劲地、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老师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去,再来品悟: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有的学生说:“白荷花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至此,经过品词酌句,推敲想象,一个看似简单的“冒”字后面,蕴含的情味已流淌于学生的心中。

2.在想象涵咏中,获得形象感。

语言的形象感指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意、意境的敏感。也就是听读时能浮现出清晰丰富的画面,达到历其事、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和有活性的表象建立联系,在与鲜活的表象链接中获得生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涵咏中获得形象感。一位老师在教学《乌的天堂》第一段时,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想象,建立语言与表象的联系。他说:“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黄昏图’,太美了。你们能依据小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想象当时的画面吗?”(出示词语: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学生依词展开想象并交流,一位学生这样描述:

傍晚,太阳下了山坡,它的余晖把天边的云彩染得通红通红。远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一条洁净的石子路弯弯曲曲,静静地躺在田野里。石子路的尽头是条大河。河边的几棵大树下,停泊着几只小船。这位老师别出心裁,刻意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背景,并提供一些表示物象的词语作为台阶,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促使学生建立起这些物象之间的联系,获得清晰的形象感。

论文作者:李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李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