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何以解公民教育之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之魂,破解了公民教育的困境。 一、教育目标之困境:公民抑或人民 虽然从概念界定上我们可以区分“人民”与“公民”,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教育目标却不断在将青少年教育成“人民”还是“公民”两者之间游走,甚至有意无意间将“公民”混同为“人民”,造成教师的纠结和学生的困扰。 公民教育中的“人民情结”,源于教育管理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而对公民的力量保持适度警惕;认为人民追求的是集体主义,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公民则追求个性、平等、自由与权利;人民永远是公正的,人民的选择永远是正确的,而作为个体的公民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看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体现出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不能迷失在对“人民”的推崇中。公民与人民一样,要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认同感,不同的是人民乐于响应号召、服从管理;公民则更热衷于参政议政,行使批评和监督权利。24字核心价值观没有以人民的标准来裁量公民,没有过分拔高公民的道德义务,而是在明确公民对国家、社会所肩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责任的同时,也明确了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有利于公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但法律规定的公民身份只是一种形式,要真正成为公民,不仅需要形式上有所归属,更需要通过权利的伸张让这种归属具有真实感。但学校公民教育总是有着浓郁的“人民情怀”,要么只对孩子们讲责任和义务而不谈权利,要么谈权利必讲仁人志士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俨然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或用教训的口吻要求他们珍惜权利,让权利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其实,权利是法律赋予的,而非某些人的赏赐,人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而无须寻找借口、无须遮遮掩掩、无须感觉羞愧、无须被奉劝“被牺牲”;权利是神圣的,权利是用来行使的不是用来放弃的。某日报曾报道,该地区人大代表70多人视察了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用地现场,认为这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但同期调查显示,该项目遭到97.1%受访居民反对。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人大声追问:“这是谁的人大,这是谁的民心?”这便是公民,质问振聋发聩,维权理直气壮。实际上公民“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有利于个人利益,也有助于增进人民的共同利益。当公民都能主动表达个人诉求,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人民主权才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参与表达的个人愈多,集体的人民意志就愈和公民的个人愿望趋于一致,人民的力量就愈显现其正当性。 当然,权利的张扬并不意味着义务的消退,事实上强调公民权利本身就蕴含了公民义务——当我们把他人当作拥有平等权利的公民,我们便有义务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有义务不伤害他人、不违背法律,有义务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 人民是公共的大我,人民的宏大愿景终要靠公民个体来践行。因此,学校公民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具有独立、平等之精神的现代公民,既敢于伸张自己的权利,也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以此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进程。 二、价值取向之困扰:主流抑或多元 价值观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歧,有些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甚至对立,给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增加了难度,也给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带来争议。学校公民教育能够传递哪些价值?如何理解和面对多元价值?如何回应传统价值?又该选择何种价值为青少年的人生导航? 在笔者看来,因为教育对象是未成年学生,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消解生活中遭遇的极端价值,辩证对待而非简单抛弃传统价值,鼓励学生认同并维护主流价值。而24字核心价值观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是多元化社会中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公民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某高三班级黑板上写着“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有人觉得这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更具个性,但“高富帅”是否代表着生活的理想图景?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不再思考大自然中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仅以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成败的价值标尺,而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统统当作糟粕抛弃,流俗之上如何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又该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尤其需要教育者思考,怎样的校园文化能够代表主流价值? 倡导主流价值观,并不妨碍多元价值的存在。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利益的多元,人们之间的价值差异也逐渐多样化,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活力的源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提炼了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是公民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既不阻碍公民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也允许公民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价值观,避免曲高和寡,以求循序渐进。 如《经济生活》中金钱观与消费观的教育,有人认为“土豪”作为热词登上英语BBC电视节目,还受到《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与土豪做朋友”是一种时尚;也有人认为土豪象征物质崇拜、价值观扭曲,土豪一族只被羡慕不被尊敬;有人觉得土豪代表一种经济实力,鄙视土豪是气量狭小的表现;也有人敬仰“穷且益坚”的君子气节,抵制土豪式慈善,拒绝“嗟来之食”。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允许价值观争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宽容。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全球47%的奢侈品被中国“土豪”买走,世界正在学习与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交朋友,中国消费者也在努力改变“富而不贵”的土豪形象;世界在认同接纳“仁、义、礼、智、信”等中国儒家的伦理价值;中国人也在兼收并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人类的普世价值。 24字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建构,本就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过程,我们的公民教育应当回应传统、观照当代,借鉴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不断激发公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我们这个时代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既倡导主流也包容多元,既珍视经典也欣赏差异,既包容百家也不流于世俗。 三、路径选择之困惑:灌输还是对话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教育还是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僵化、形式老套,意识形态的说教色彩太浓。而同时,世界在变化,信息获取更加迅捷,教育对象在改变,“国家”“公民”等语汇的意义建构更加多元。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才是公民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还是简单地将主流价值观表述为“听党的话,跟党走”,是否会因主流话语方式与多元思想表达有所疏离而缺乏感召力?如果仍然坚持以灌输使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否能带来真正的认同? 24字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才能被最终确立,才能使之从外在的价值引导变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而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如果依靠灌输和行政干预,被教育者可能会“苟同”而非真正“认同”。故公民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路径,代之以平等沟通的对话方式。 对话要真实诚恳,在真情交流中引发共鸣、促进认同。在“做情绪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常看到有人为琐碎小事一触即跳、“戾气”喧腾,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容易生气。设问:不良情绪有许多危害,该如何调节?一个学生说:到超市捏方便面。师追问:什么感觉?生:爽!师:不怕被别人发现吗?生:悄悄地!师:都能得逞吗?生得意:至今未被逮到!孩子的单纯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却也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授课教师微微有些焦躁,但对话还得继续:“如果一直未被发现,你会一直这样宣泄情绪吗?”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应对。师:“你知道这是违背公德吗?”生怅然无语! 公民教育绝不可能价值无涉,但教师的价值引导一定要小心翼翼,呵护孩子的童真,如果以道德警察的面目呵斥,学生就会选择跳过敏感话题,甚至以谎话敷衍,德育课堂就会失真。 此时,教师可以把价值判断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并演绎故事的结果,还可以向不同的角度发散。比如: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巧买了被别人捏碎的方便面,会如何?如果在超市捏方便面时被逮到,会怎样?让学生懂得“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探究一下,有没有比到超市捏碎方便面更好的方案选择?给学生优化方案的生活智慧…… 对话须平等包容,在尊重差异中增进共识、扩大认同。如“矛盾观”的学习中,有学生质疑:既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当今丛生的社会矛盾让政府头痛?公交车纵火、邻里仇杀、闹市砍人,激化的矛盾如何体现其动力作用?社会矛盾有目共睹,公民教育不能只唱颂歌而回避问题,不能自说自话一味劝诫,而应提供对话平台,以各种立场观点的冲突与融合,来拓宽问题视野,启迪道德智慧,提高公民个体的价值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官民矛盾、劳资矛盾、贫富矛盾……这些矛盾是否今日才有?是否中国特有?这是否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网络媒体是矛盾展示的重要场所。我国有5亿多网民,每个人都能发布信息,每件事情都可以现场直播,这是否说明中国社会正向着“自由、平等”迈进?社会矛盾从潜在走向显性,说明巨大的社会能量被激活,既有建设性也有毁灭性。不妨进一步追问:“正向凝聚力”与“负面离心力”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是什么?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思考,如何创造条件促进社会能量向正确的方向释放,使之成为正能量?学生通过讨论、反思不难发现,对国家而言,良法善治对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性;对公民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对文明国家、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之,学校的公民教育应考虑学生心智成长的阶段性,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适度张力,真正实现与学生进行研究性地探讨公民德性问题而不是自命不凡地指手画脚。实际上,建立平等、自由、宽容的对话氛围,实实在在地倡导对话理念,要比设计和灌输道德蓝图更为重要。 四、德性养成之困难:铸造还是浸润 无论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还是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都离不开公民德性之养成,但若仅仅把公民个人视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工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德性当作设计模型,着力于将公民塑造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这根本行不通。因为,公民德性养成不是靠铸造而是靠浸润。 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社会环境决定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公民德性生长的土壤。某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一起命案受害人家属说:“你们不同意(将尸体火化)的话,我们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走,进行强行火化。”家属虽极不情愿,但既然法律如此规定,只能同意,结果造成证据灭失,后来才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该负责人以自己“聪明”地平息了事件而窃喜,却无视这种聪明对整个政府公信力的危害。处在一个伪法治环境中的个体,自然慢慢失去对法治的信仰,失去对公正、平等的耐心,进而去寻找法律之外的捷径。此时,以维稳来维持和谐的成本就会水涨船高。 “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公民德性的养成不仅仅关乎文化课程的开设,而且涉及所有直接或间接的公民教育因素的开掘,涉及学校教育全部生活的改进。一位家长在公开课后问孩子“今天课上谁表现最好呀?”回答却是:“老师表现最好!”家长诧异:“为什么?”孩子回答:“老师今天的态度可好了,平时她很凶,经常责骂我们。”有的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提前让班级里的“差生”回避,事先指定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在同一个班级重复“秀”课……教育是一种行走姿态,教育是平等尊重、诚信友善的,才可能浸润生成平等尊重的理念、浸润养成友善诚信的习性。 人只能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也必须在公民生活中学做公民。因此,学校的公民教育还要超越课堂、超越学校,走向社会。比如,多地民众发起“邻避运动”,抗议垃圾焚烧、PX等项目,但政府组织的听证会却常常受到冷遇。其实,公民参与是“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必由之路,公民教育可以利用听证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和平台,鼓励或组织学生参与。听证会前要了解听证会的议题、调查公众利益诉求、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对之作合法性分析;听证过程中要寻求与利益各方的顺畅沟通和良好互动,保持参与的有序和理性;听证会后要反思活动得失……这都有助于学生锻炼提升公民能力,在公民活动中浸润公民精神。 公民教育本身包含着基本的价值传递,24字核心价值观并未以道德高标让公民望而却步,解开了公民教育的“心结”。由此,我们尽可以反对无质疑的行为模式塑造,反对无反省的价值观背诵,而以多元文化为背景,以平等对话为路径,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通过环境熏陶和行为跟进,促进公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养成,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血脉,浸润心灵。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公民教育的困境?_公民权利论文
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公民教育的困境?_公民权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