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复习指向“提高能力”的策略_素材论文

作文复习指向“提高能力”的策略_素材论文

指向“能力提升”的作文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的作文复习策略,概括起来无非两大类:一是知识梳理,二是技能训练。问题是,初中两年多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怎能指望在时间如此紧张、压力如此繁重的迎考半学期内解决?笔者认为,作文分数的提高还得依赖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中考作文是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维度来考查学生的认知、叙述和表达能力的,而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教师应站到更高处,针对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复习,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一、强化“思维训练”,提升认知能力

      要求学生洞穿现象看清本质,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除极少数学生外,初中生对世事的认知基本上都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因此,复习时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就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作文的取材范围,提升学生作文立意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经验,强化作文思维训练。

      整理、提升旧作,强化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的作文、日记中搜索曾经得到老师肯定的素材,然后进行整理、归类、提升。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了三次陪妈妈参加同学聚会的经历:第一次很期待,第二次有点不耐烦,第三次就开始厌恶大人们虚伪的热情了。这说明学生逐步摆脱了幼稚天真,走向成熟,开始换角度思考社会。但因为逆反心理,难免戴上偏激的有色眼镜。教师引导她重新定位,聚焦妈妈对待同学聚会的态度。最终学生写出了一篇佳作:妈妈接到同学聚会通知时非常激动,不断回忆她们纯真的少年时代;热闹的聚会,从畅叙同学友情很快转换成各自的炫耀;回家途中,妈妈在失落中删掉了刚刚记下的老同学的号码。可见,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提升了认知能力,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成长,这本身就具有作文价值;教师再帮助学生对选中的素材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聚焦,让学生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次作文的提升,也是一次人生体验的反刍。

      每日一作,强化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每天课前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作文思维训练。王栋生老师曾针对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现象,要求学生利用上学路上的时间去观察身边的人,然后同学间交流互启。观察是积累,讲述是思考,客观的观察转化成了主观的讲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比较、归类、提升,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曾以“公交车上的故事”为话题,要求学生观察,交流。有学生看到了公交车司机在车上专门摆放的一盆菊花,有的看到了女司机扎头发的红丝带,有的看到车上上班族埋头玩手机,有的看到外来民工的杂沓,等等。笔者引导学生可不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赋予这些现象一个“灵魂”?得到启发的学生,很快组合好了素材:杂乱的公交车上,冷漠的上班族抱怨着民工的杂沓,公交车司机用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善感染了大家,车厢里的气氛和谐起来。有一同学以“美的感染”为主题,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每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见闻,发现素材,研讨提升,在轻松愉悦的交流中达到了作文思维训练的目的。

      警句导思,强化思维训练。学生的生活为什么不能转化成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是因为思维没有被激活。如果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名言警句启发他们思考,会不会有帮助呢?笔者曾经做过尝试,向学生展示了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这句话思考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活。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有的联想到自己参加比赛时残酷的集训过程,有的联想到父亲因没有珍惜青春而与理想擦肩而过的愧悔,有的联想起自己的祖父在平淡中坚守而成为工艺大师,等等。名言警句是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理解张力,蕴含丰富。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鲜活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警句,供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摆脱认知的平庸,并引发相关的联想,培养作文思维习惯。

      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发现素材价值、提升素材价值的能力,是作文提升最重要的环节。

      二、强化“范式引领”,提升叙述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的叙述能力相对较弱,是因为心中缺少作文范式的引领。在我们学习的课本中,就有很多经典名篇写作范式。复习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名篇引路,让学生模仿写作,以达成阅读复习和作文复习的双重效果。

      双线并行范式。如《背影》,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叙事线索,以“我”的数次流泪为抒情线索,双线交织,叙事清楚,情感蕴藉。对于只会单一叙事的初中生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写作范式。初中生作文叙述方式单一,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所见”的叙述,不擅长“所感”的表达。其实,《背影》中,作者也没有多少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把自己的“所感”转化成“眼泪”,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品味。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模仿《背影》的这种双线结构,化抽象为形象,来扩展叙述的角度,增强叙述的张力。比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的父亲,通过失业、再就业和取得成功来表现父亲的辛苦与执着,但就父亲写父亲,内容难免单薄。通过《背影》双线并行结构的引导,他增添了抒情线索——母亲的目光,三次穿插描写母亲的目光,表现目光中的鼓励、疼惜和欣喜,内容更丰富,情感更加饱满,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极大提升。

      移步换景范式。如苏教版中的《阿里山纪行》,从机场,到小火车站,到姊妹湖,到林中幽径,直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叙事、描写中融入抒情和议论,最终点出“历经磨难而不屈”的民族精神,移步换景,逐步深入。旅游经历也是中学生作文素材库中的宝贵资源,但他们不知取舍,就景写景。其实,移步换景的“换”不是简单的“换”,而是有选择的“换”,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景物以传情达意。有一位同学写游扬州瘦西湖的经历,小金山,白塔,五亭桥,廿四桥……逐一写来,虽然文笔不错,但也只是景观的简单罗列,缺少内蕴。老师引导他认真琢磨《阿里山纪行》,以游览过程为主线,恰当选取景物,设置情境,步步深入。这位同学对原作做了修改,选取瘦西湖中白塔、五亭桥这些古迹景观和熙春台、万花园等新增景观,写出了瘦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积淀,也写出了扬州人传承文化的情怀和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把简单的游玩经历写得丰满、深刻、摇曳生姿。

      设置悬念范式。如苏教版《枣核》一文,作者多次运用悬念,把老同学索要枣核的目的层层遮掩起来,卒章显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叙事节奏的巧妙把握使得这篇原本素材平平的文章具备了极强的可读性。这种写法的巧妙,对中学生而言,常常只是供背诵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模仿,原本平常的素材也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有一位同学以“妈妈的生日”为题作文,写妈妈生日这天爸爸让我陪妈妈去逛街,自己在家做饭,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题材固然不错,但如果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稍一调整,情趣就大不一样了:妈妈生日那天,爸爸一早就竭力怂恿我和妈妈去逛公园、购物,而自己却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推脱了。等我和妈妈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才发现爸爸独自一人已经做了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这篇重新命名为《最好的生日礼物》的作文,素材一样,情趣迥异。

      像这样具有范式、可模仿的文章,在课内并不少见。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没有模仿的意识,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精选出几篇这样的文章,提炼出范式。要求学生在构思文章时,把几个范式在脑海中过一遍,看看哪种范式最适合自己的写作素材。有了范式的指引,学生写作就有了方向,范式运用得当,即便普通的素材也能一下子增色不少。

      当然,运用范式引导写作的复习策略不是为了限制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入格,唯有入格,才能升格,运用娴熟后,潜移默化中就能达到出格的目的。

      三、强化“片段精作”,提升表达能力

      对表达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词汇贫乏,语言无趣;二是表达干瘪,有骨架而无血肉。学了这么多年语文,难道真的不会说话?其实不然,关键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想象力没有被激活。

      看一个案例。有一个学生,属于典型的“理科男”,数理化不错,就是作文老得不了高分。一次考试中他以参加寒假冬令营为素材,写了自己在英国家庭过中国年的经历。应该说这个素材很不错,一般孩子没有这个经历,但此文得分不高。看看他原作中的一个片段:“年夜饭开始了,克丽丝准备了筷子,但很明显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筷子,于是她让我做一个示范。我拿起筷子夹起一颗花生米,所有人都为我鼓掌。轮到他们时,却怎么也夹不起来。到最后,饭没吃多少,但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应该说叙事条理不错,就是干巴巴的,没有细节,没有感染力。老师看完只是做了一个提示:“用筷子夹花生米是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没有其他故事发生吗?比方说,你是怎么灵巧地夹起来的?当时怎样的心理?他们又是怎样学习的?”他眼前一亮,连声说“有”。修改的片段很快写好了:

      年夜饭开始了,克丽丝还精心地准备了筷子,但很明显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筷子,于是她让我做一个示范。我带着点炫耀的心理,两个手指灵巧地一拨,轻轻一夹,一颗花生米便似乎定在了筷子上,所有人都为我惊呼鼓掌,我如同一个凯旋的英雄。轮到他们时,却怎么也夹不起来,花生米滚得满桌满地都是。花生米没吃多少,桌上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想不到,在异国他乡,我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年味。

      前后对比,有了细节,内容丰富了;运用了修辞,语言更鲜活了,读起来生动有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老师并没有对他进行技术化的指导,比如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运用修辞,如何对比烘托。这说明学生平时并不是没有这些积累,只是缺少了运用的意识。我们平时不是经常进行扩写练习吗?不是经常进行仿句练习吗?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因为我们是为做而做,为了分数而做,而不是立足于语言的综合运用而做。

      作文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概述性语言为描述性语言,有意识地对自己组织的句子回头看,加一些必要的修饰语,加一些必要的修辞,做一些片段扩展训练,发挥想象,补充细节。一篇文章中哪怕只有两三处精细化的细节描写,文章的语言面貌也会产生变化。写作文不仅要有大智慧,还要有小聪明。大智慧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立意高低,多一点灵机一动的小聪明,文章的语言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对短时间内提升学生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老师疑虑。其实,初中三年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写作经验,只是这种积累和经验尚处于懵懂状态。指向“能力提升”的作文复习策略,就是立足学生已有的作文经验,重实践,重提高,引导作文复习走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序化训练、劳而无功的知识化复习的误区。教师只有站在更高处审视、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复习,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效果。

标签:;  ;  ;  ;  

作文复习指向“提高能力”的策略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