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首要前提和根本性课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共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同步进行的。长期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人类文明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这方面的成果非常多,凡是论述邓小平理论的论著,几乎都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仅书名上标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著作就有3本,标题或副标题标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文章就有65篇。中央党校研究所还专门就这一问题在1997年召开过一次学术研讨会。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既大大推动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工作,又为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再创辉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做一介绍。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研究概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后,理论界掀起了学习的热潮,都认为这些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但因邓小平理论这时尚处于形成阶段,理论上不系统、不完备,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和文章论述其历史地位,相关观点大多散见于各类学习体会文章中。代表性的有:龚育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江流:《科学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指南》、王福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是宣传性的学习体会文章较多,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很少,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邓小平文选》的理论贡献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讨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相关文章很少见。
第二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之前
随着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两次历史性飞跃”之说,以及江泽民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发表,理论界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展开研究,认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新飞跃。代表性的有:郑兰荪、刘鹏主编:《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乌杰:《邓小平思想论》,张明、丁祖豪:《论邓小平思想》和《再论邓小平思想》,陈文:《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杨超:《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主要是宏观研究较多,研究者大多从整体上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从各个视角进行微观研究的较少。因此,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精品并不多见。
第三阶段: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召开之前
随着十四大正式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研究明显增多,共出版相关专著10多本,发表文章300余篇,评价也比前一阶段明显提高,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君如:《邓小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于幼军:《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彭大成:《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俞良早等:《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俞吾金:《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董晓阳主编:《第三次飞跃——论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论文有:石仲泉:《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龚育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高放:《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重大飞跃》和《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王修智:《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看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王道义:《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科学化进程中的伟大历史地位》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一是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不再局限于整体性研究,而是从某一视角切入,深入探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和伟大意义,从而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维度。二是学术性文章明显增多。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写宣传体会文章,而是把这一课题放在学术史的范畴中加以统摄性研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相当高。
第四阶段:从十五大至今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相关专著8本,各类《邓小平理论》教材近150本,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性的著作有:龚育之《论中共党史》、石仲泉:《当代中国的邓小平理论》、吉彦波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研究》、雷云:《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蓝蔚青:《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发展进程、科学体系》、高放等:《历史的丰碑——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理论》、商志晓:《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王东:《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论文有:沈宝祥:《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雍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杨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钟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韦定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范畴的意义》、李会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顾海良等:《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梅荣政:《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吴仁平:《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金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一是起点高。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系统的概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使研究得以在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上展开。二是研究的视角更加开阔。与前一阶段相比,十五大以后,研究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而是从现代化、全球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未来二十一世纪的角度立论,从而使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呈现多元化的立体式格局。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研究的主要观点述评
(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
有的论者考察了“一脉相承”之脉的主要含义,认为这个“脉”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之脉,即从科学的世界观到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之脉;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之脉;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之脉,即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到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是共同语言之脉,即政治理论、指导思想方面的共同语言。毛泽东思想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共同语言,创造了这种共同语言的基本词汇,邓小平的著作就是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词汇写出来的。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第一,都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第二,都是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第三,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相衔接,如发展生产力和改革问题。第四,理论的基本风格和基本特点相同,即都是行动指南,都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2.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重大发展。学术界分别从哲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在哲学领域: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把实践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是把两点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三是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四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五是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与它具有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不开的,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二是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如运用辩证法思想,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别,认为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新理论。如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的论者指出,邓小平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运行规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有了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等。也有论者认为,邓小平关于“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思想等,都极大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除此之外,有的论者还认为,邓小平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3.邓小平理论对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有的论者详细考察了从列宁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分别从工作中心的转移、商品经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尊重知识与人才、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强国之路的历史源头与理论依据,不是来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学说,而是来自马克思特别是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有论者着重考察了列宁晚年的思想,认为列宁晚年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及其一系列设想,与邓小平理论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对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启迪。如果说列宁在本世纪前20多年初步探索了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那么,邓小平则在本世纪后20年进一步探索并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说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开始萌芽,那么,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则标志着这种新理论形态最终得以完成。
4.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是一般的渐进式的不显著的发展,而是属于阶段性的质的飞跃。表现在:一是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二是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正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三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四是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有的论者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与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两大里程碑,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有的论者认为,毛泽东是上篇文章即民主革命这篇文章的主笔,邓小平是下篇文章即社会主义建设这篇文章的主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我国民主革命确立了历史方位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指导思想。
5.“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认为,邓小平理论和政策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及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很大区别。他指出:“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非政治化,政治生活非激进化的形势”,“与这种情况同时出现的是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奇特之处在于,它特别喜欢用生产力来解释社会主义”,“实际上已消除了所有空想和偏见的成分”,这种理论“成了更加正统的马列主义理论”。
从总体上看,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一宏观的角度去研究邓小平理论,从而揭示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关系,有助于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外学者将邓小平理论称之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评价是比较高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比较客观和准确地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发展生产力,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诠释邓小平理论。这在西方学者中是不多见的,反映出有的西方学者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客观的。
(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但在具体表述上,说法则有所不同。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两次飞跃说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次飞跃说
大多数论者都持此观点,但也有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列宁、斯大林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次飞跃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飞跃出现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二次飞跃出现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主要标志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次飞跃的主要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创立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目前,这次历史性飞跃正在进行。
3.四次飞跃说
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把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模式从单一模式走向多种模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史也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4.五阶段说
有的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可分为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教条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五个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现实形态即实践社会主义。
5.“后社会主义”说
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教授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之为“后社会主义”。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可以取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不再有统一的理论,而带有各国的特色。这种社会主义,既须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又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既要同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相结合,又要确保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既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经验,又要克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
(三)其他研究角度
1.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有的论者认为,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有伟大的理论指导,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动力,十五大的灵魂是把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的伟大旗帜,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的精神奠基。
2.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有的论者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加以比较,认为邓小平理论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国人民开始富强起来,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有的论者认为,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座里程碑。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深刻性在于,它紧紧把握住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脉搏,为中国未来现代化树立了一个总体理论构架。国外学者也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贡献,把邓小平赞誉为“中国现代化之父”。
3.从中国21世纪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认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强大思想武器,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二十一世纪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体现了其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论仍然充满青春活力,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阔步前进的伟大旗帜。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它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和进步,对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向前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做出重大的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概括虽然挂一漏万,但大致能反映出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些成果大大推动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工作。但同时,研究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
1.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成果少;注解性、宣传性研究多,结合历史、现实和未来研究的较少
综观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研究的内容和观点的雷同,这在各类《邓小平理论概论》教程中尤为突出。有的研究者只是就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概括做一简单拓展,或是完全照搬,没有从新的角度进行论述。因此,就该专题的研究而言,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精品不是很多。要深化这一专题的研究,必须把这一课题当作学术问题来看待,不能停留在编教材和舆论宣传的阶段。
2.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妥甚至错误的倾向
有的论者极力拔高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有的论者则极力贬低甚至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如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大部分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里面都有了,没有什么新意,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邓小平理论。也有论者认为,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等于不再承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些看法都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利于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
3.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原则到原则的纯学理研究倾向,研究者多数注重从理论的视角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不够
实际上,在现实中,不仅存在一个邓小平理论问题,而且还有一个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问题,只有大力注重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问题的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二)对今后开展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研究的建议
关于今后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研究,建议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地研究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放在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以及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去纵向研究,放在与邓小平理论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发展的舞台上去横向对比,将其历史地位做出更为全面、准确的定位。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和阐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等等。
标签:历史地位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