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的论理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理论文,实证论文,经济学论文,结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5)01-0090-05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经济体系的分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 ,对于某些情况,它却难以解释。例如,仅仅用目的论不能合理地说明体系的产生;可 能存续的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发生了预想的变化,其他部分却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当前 的体系受到前期体系的制约;体系的某些变异并不是由事前合理的计划导致的;有意识 的行动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对上述经济系统的分析却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究其原 因,其所建立的论理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对上述经济体系的说明中,演化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既注重把机能论(例如均衡论的说明)和发生论(例如历史分析的 说明)分开使用,又注重使其相互补充。[1](P78)
日本演化经济学界在对实证分析方法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初步建立起了独特的论理结 构,而且还把它运用到对实际的经济体系的分析中。其中,取得了较大成绩的首推东京 大学的藤本隆宏教授。他在1997年出版的《生产体系的进化论》一书中,利用演化经济 学的论理结构,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组织能力和创发过程作了实证分析。他的分析被 看做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对日本的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的特征和论理结构加以整 理、总结和归纳(重点介绍藤本隆宏教授的研究方法);二是对其加以评价,指出其合理 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演化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
藤本教授认为,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的特征“用一句话说就是‘发生论和机能 论的分离’,即‘分别使用发生论和机能论(对体系)进行考察’”。[2](P150)那么, 他所说的“发生论”和“机能论”是指什么呢?
首先,“发生论”是指对某个体系的形成过程作动态的研究,重点说明体系的“创发 过程”和“进化能力”,即对社会体系演化的“变异→选择→保持”三个阶段中的第一 个阶段的分析。
当前体系是前期体系演化的结果,因此,为了全面地说明当前体系的创发过程和进化 能力,就必须研究体系演化的历史路径。
对体系演化的历史研究,不仅仅要侧重于对一系列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还要侧重 于对体系产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是对偶然因素的捕捉。
一方面,它反对只使用目的论。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强调,由于信息的不完全 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超出人们事前计划、安排和预知能力的情况很多。因此,把体 系变异的原因完全用目的论来解释显然是不尽合理的,至少应该部分地加入非目的论的 解释。发生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那些偶然的、非计划的、不是出于最初本意的人 类活动的作用,以此说明偶然的原因也会引起体系必然的演化。因此,与传统的实证分 析方法相比较,它不是单纯地采用机能论(即仅借助于因果关系说明体系的存续),而是 主张全面地说明体系变异的原因。从这方面讲,演化经济学更适合对复杂经济体系的变 异进行分析。
藤本教授在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组织能力和创发过程的研究中发现,某些体系的变 异并不是由事前的计划或者包含有设计者的意识在内的活动所导致的,相反,是由于一 些偶然的行为所诱使的。例如,just-in-time管理方式的导入,在当时看来并不合理, 但事后来看,当时的活动的确起到了适应环境的作用,具有合理性。此即所谓的失败变 为成功的例子。
另一方面,演化经济学也强调,社会体系与生物体系不同,意识和意识决定能力是人 类活动的构成要素,仅仅考虑偶然因素也不符合现实。因此,它也否定纯粹的偶然支配 论,主张目的论和对偶然因素的分析要相互结合。
其次,“机能论”是对体系为什么可以存续作静态的说明。这里的“机能”是指体系 为了维持自身的安定和物种的延续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对“变异→选择→保持” 中的后两个阶段的说明。
机能论对体系的说明顺序是“构造→机能→存续”。构造是指安定的体系,使构造存 续的活动和产出物就是“机能”,一定的构造产生一定的机能,其结果是使体系安定并 得以存续。机能论是对体系存续的结果做事后的因果关系的说明。应该注意的是机能是 构造的结果但不是动机(动机属于发生论的范畴)。
在生物学中,机能是指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物群体维持物种存在的“ 繁殖能力”;在经济学中,“机能”则是指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和“利润率”。
二、论理结构
用生物进化的“变异→淘汰→保持”三个进化阶段隐喻经济体系演化的“变异→选择 →保持”三个阶段,不仅强调其相似,而且区分其不同,使二者有机地结合是演化经济 学实证分析方法的论理结构的重要特征。
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的论理结构,简言之,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内容:社会体系 的变异、选择和保持。
(一)社会体系变异
在生物学中,后达尔文主义的综合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是“变异→淘汰→ 保持”。变异是指生殖细胞中的DNA的无规则的复制;淘汰是指严格的自然选择;保持 是指个体间的遗传(生殖细胞内的DNA复制)。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对经济体系变异(
variation)的说明集中于以下内容:有目的的活动却带来了失败的结果,或者结果与预 想的不同;不是有意识的行动却导致了体系的变异;失败却变为成功等等。可以说,它 更关注于那些不包含意志的行动,或者带有不完全目的的行动所导致的体系的变异。
藤本教授认为,对带有事后合理性的体系的产生和变异的说明,一般有:(1)对与事前 合理的意图一致的结果的说明;(2)对完全是随机性(偶然的变动)的结果的说明;(3)对 不同于前两者的中间状态的结果(例如不带有意图的行为导致的结果)的说明。生物进化 论综合说一贯地只对(2)即偶然的变动进行说明,而演化经济学则对(1)(2)(3)全部进行 说明。
首先,对(1)即事前的合理行动所造成的体系变化的说明,也是对目的论(行为和现象 全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否定。事前合理的人类活动确实可能导致社会体系的产生 和变异,但是,通常有很多超出人类事前计划和预知能力的超复杂体系,如果完全按照 事前的设想去行动则很难实现计划。在说明经济体系的产生时,至少部分地加入对偶然 的结果、不带有意志的行动导致的结果、不是目的论的论理的说明才是合理的。从这个 意义上说,社会体系演化论的中心逻辑是“非目的论”。它认为,行动者主观的意识和 动机与行动所带来的客观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演化的实证方法也否定完全的偶然支配论。与后达尔文主义考察的生物进化不 同的是,人类的行动多是带有目的、意识和动机的,仅仅考察由于偶然因素而导致的变 异是不现实的。
第三,从“非目的论”的立场看,体系的变异并不全是那些具有意图的行动所导致的 。主体主观的“合理”不免要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所以,有意图的行动未必总是 能产生好的结果;相反,没有意图的行动却有可能使体系存续和繁荣。
总之,对社会体系的变异进行说明至少要包括上述三点内容。它的内容比仅仅考虑偶 然因素引起体系变异的后达尔文主义更广泛。
(二)社会体系选择
选择是对体系变异的结果做事后的分析。体系自身带有的机能首先是体系自身的适应 和存续。因此,必须说明:为什么要考察提高体系存续的机能,甚至对此有贡献的辅助 机能。演化理论并不依赖于“这样的机能全部是体系自身的意识产生的”即所谓的目的 论对机能的说明。
或者说,体系的生存和延续,就是体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例如繁殖率和竞争力等)。 在生物中达尔文强调自然淘汰,在社会体系中,还包含通过学习获得信息的主体的评价 、选择和产品市场的选择。
在经济体系(特别是企业体系)中,自然淘汰不仅被引介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中,而 且,也被引介到组织内部的选择甚至个人层面的选择上。以个人的层面来说,个人的想 法通过选择发展成行动,对信息的选择发展成发现。总之,人类的活动体系,至少存在 个人主体行为、组织内部和市场(外部环境)等多层面的选择机制。但是,无论是生物进 化还是社会体系演化,最终决定其能否存续的还是外部环境的淘汰。
关于内部选择,生物进化论认为,它是生物的“体内淘汰”,即在基因的水平上,在 突然变异作为形质或者表面化之前,生物体内部对变异基因的筛选和修复。社会体系的 演化与此相似。
但是关于外部选择,社会体系演化却与生物进化不同。主流的生物学综合说认为,环 境对物种起着“严格的淘汰”作用,即非生即死,二者必居其一。然而,社会进化论则 认为,市场淘汰不仅不像生物进化那样绝对,也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追求理想中的均 衡(认为只有一个均衡点),它是“缓慢的淘汰”,即有复数或者无数的不同形态可以并 存。近年来,博弈理论中的复数均衡模型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点。
假如被观察的社会体系的“物种”数比论理上应该存续的物种数多的话,为了说明诸 体系的存在,考虑到各个体系的历史是惟一的,那么就应该加上路径依赖的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假定“环境的选择是缓慢的过程”,也没有必要认为,被观察的 体系在任意的时点上都是完全适应环境的。短期内,存续的体系对环境不完全的适应也 是自然的事。特别是,依据体系的“不变性”带来的物种粘着性和组织惯性的假设,体 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短期内反反复复的“适应不足”和“适应过剩”也是自然存在 的。长期内,只要总的趋势是适应环境的,体系(物种)内出现的某些不灵活的微观调整 都是常态。
(三)社会体系保持
保持是对体系的连续性和安定性的说明,重点说明组织成员之间或者组织之间的学习 行为,组织共有的信息库、资源、能力或者惯例等概念。这里所谓的学习,与生物学的 遗传相比,更重视的是信息的不完全的复制过程。
无论是生物还是社会组织,保证体系不变的方式是复制、转写和翻译某些物种的信息 。
在生物学中,个体向个体的遗传和繁殖是通过生殖细胞中的基因(DNA排列模式)所携带 的信息使生物体的特质得以保持的。
在社会体系中,通过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使组织形式得以传播,或者通过组织 内部的学习使组织特性得以延续。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把与生物中的基 因相类似的知识称为“惯例(routine)”。八木纪一郎教授认为:“‘惯例’的概念与 凡勃伦学派的‘思考习惯’概念相近,而且是西蒙(Simon,1955)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以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概念符合于现实中个人和企业 的认识和意图的决定方法及其实际行动方式。”[3](P168)企业演化理论中的“经营资 源”和“组织能力”等概念,也都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储存库、组织内部成员的学习和 继承(复制)、向组织外部的传播和增殖等维持体系安定的活动,它们都是保持经济体系 存在的基因。总之,作为信息储存库的组织惯例,与基因有以下的共同点:(1)通过自 我复制和增殖来保持体系特有的信息;(2)在体系的内部(深层次上),对外部出现的形 质加以控制;(3)适应环境的小的变异。
但是,如前所述,生物的基因不是从环境中学习得来的,而社会体系的惯例,却是学 习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并不能使用单纯的基因类比。
三、简短评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演化经济学在“欧洲演化经济学会”和“国际熊彼特学会 ”以及美国的“演化经济学会”(AFEE)的影响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于1997年在日 本京都成立了日本演化经济学会。日本的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就是在这样的理 论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但是,藤本教授的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产生之后,也带来了它是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演化经济学的方法的质疑。根据纳尔逊对演化理论特征的三点概括来判断,作者认 为它无疑属于演化经济学的范畴。纳尔逊把演化理论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1)注重 对时间中变化的变量(乃至其集合)的说明;(2)随机的变异和扰动以及体系的选择;(3) 在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具有强烈惯性的自我维持性。[4](P54)就第一个特征而言, 日本的演化实证分析方法,强调导致体系的变异→选择→保持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以及偶然的因素)的作用,而且注重对各种因素进行历史的路径依赖 性的分析。至于第二和第三个特征,也正是对藤本教授所建立的论理结构中的体系变异 、选择和保持的三个阶段的说明。因此,可以说,它符合演化理论的本质特征。
日本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中也包括数理分析、演化博弈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但 是,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最主要的特点,可以说它是生物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
(一)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关于实证经济学,弗莱德曼(Miltion Friedman)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一文中提 到:“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提供一个一般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对环境的任何变化所 带来的结果做出正确的预期……实证经济学是,或者可以是,像物理学一样精确的‘客 观的’科学。”[5](P4)
然而,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对此却不完全认同。它反对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把“ 任何事件都解释为与一般法则相一致的因果关系”。[6](P37)正如高狄(John M.Gowdy) 所指出的,在荒谬的前提假设下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也不可能为科学的结论提 供任何证据。[7](P317)演化经济学认为,社会体系发展的路径更像生物世界的进化过 程。所以,实证分析方法更应该隐喻生物进化理论而不是隐喻物理力学的理论。
因此,演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强调隐喻生物学的概念,借助于后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的 论理结构,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这是它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 个重要特征。但是,它绝对不是原封不动地、不加区分地引用生物学的类比。相反,它 既强调其相似,又区分其不同,使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下表中,藤本教授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是 对生物进化论的扬弃。例如在对变异的说明中,它不仅仅局限于偶然原因引起的变异, 而且考虑到具有意识的人类行动同样是导致体系变异的重要原因。又如,在对体系选择 的说明中,它不认为社会体系的进化是“严格的淘汰”过程,而是注重对体系多样性的 分析。这个理论,不仅可以说明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可 以并存,而且也可以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合理性 。
注:引自盐泽由典:《方法的进化》一书第80页。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正像日本京都大学的八木纪一郎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藤本教 授所建立的论理结构中,“藤本的构图更重视实现进化的组织能力,同否定获得性状遗 传的纯粹达尔文主义相比,更类似于拉马克的进化论,即更注重正在发生的变化”。[6 ](P317)
(二)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并非只有演化经济学才注重对历史的研究。但是,演化经济学,尤其是演化经济学的 实证分析方法却赋予了历史研究新的内涵。
19世纪的历史学派,想以实证的历史研究(专题论文)和统计分析为工具,赋予经济学 以现实的基础。但是,该学派现在把历史和理论(经济学)结合起来的志向却变得相当弱 了。
与马克思的决定论的历史观(世界历史的普适法则)略有不同的是,演化经济学的历史 观是把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历史路径的多样性包容在一起的历史观。
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则是建立在物理力学基础之上的,其所谓的经济法则仅仅是 对历史的总结和归纳,而历史事件是不可逆和独一无二的。因此,建立在对历史事件的 归纳基础上的法则,几乎不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简言之,演化经济学的实证方法的历史观,是对以往的历史观的扬弃。它反对建立在 机械力学上的,把过去的事件解释为预期(除非是在松散的概率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 的做法。它在对体系的历史路径的研究中注重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并把其建立在生物进 化的类比上。
对社会体系的变异→选择→保持的进化过程的实证研究,就是对社会体系的历史路径 进行动态分析的过程。实证分析的方法,要想对社会体系的经纬进行说明,就必须在观 察体系的安定性和体系的变化导致体系变异和保持的真正因素中,对现在的历史观进行 扬弃,舍此无它。而演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收稿日期:200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