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对民生提出了专门的要求,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问题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相关,也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现,要保障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保障;改善;民生;思考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立足新时代,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牢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挑战,用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好民生,是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凝聚民心最有利的工具。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一生不能松懈的工作,它是党员干部工作的价值所在。民生问题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就必须要做民生工作,通过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国家,给人民想要的美好生活,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没有辜负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描述的社会,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实现的是人的自由发展,而这种自由发展包括了人的个性的释放,才能的尽情展现,智慧的不断提升。这样的社会是我们向往的社会。我们当下在民生领域的巨大关注和投入,正是基于对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的考量,而民生又是关系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解决好人的问题,需要不断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民生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我们为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尊重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民生的宏伟蓝图,包含“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幅蓝图包含了人一生的所有阶段,涵括了人所有的民生愿望,这是一幅符合人民美好意愿的蓝图,更是我们国家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在这幅蓝图里,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这些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问题,都完全被包含了进去,而这些内容,正好与人民群众的尊严相关,党中央对这个蓝图中的每项内容的落实,都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体现了更高的层面对人民群众的人性关怀。
二、建立从上至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条方略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人民群众,上下联动,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的巨大工程。
(一)中央在制定政策方面的统揽作用
中央是民生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者,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国家现阶段在民生方面的主要问题,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们的国情,我们要尊重这种国情,同时,要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尽量的去缩小这种差距,这就要求重要在制定政策方面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
我们国家要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以东部的发展最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别,中央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将之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让人们感受到我党对于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是永远不会变的,要时刻不忘坚定人们群众的信心。
2、充分考虑实施主体的承受力
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在执行中央民生政策的过程中,如果平均化的执行,有可能出现某些地方感觉力度不够,有些地方感觉力不从心,这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力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制定政策 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别,要让各级地方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尽力而为”,牢记民生问题无小事,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还要让实施主体做到“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做到与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全局形成一盘棋,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经济来源的平稳发展。
3、建立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
民生政策的落地后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央作为政策的决策者,需要一种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这个反馈机制,需要具备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及时和准确。任何一项民生政策在推广过程中,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跟踪考察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不仅要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好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不能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面,要及时的去掌握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客观准确的材料进行汇报,以便给中央在完善政策过程提出科学的依据。
(二)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地方政府是民生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他们是工作在第一线,直接与人民群众相接触,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面临新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他们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注重灵活性的把握。
1、原则性是对党和对人民的忠诚
党员干部在执行党的政策时,必须要做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是每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也是对党员党性的要求。在实施中央政策的过程中,要做到坚定的拥护党的政策,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对于党的政策的理解不能歪曲误解,不能为地方私利或者个人私利去损害政策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维护当地群众的正当利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人民的忠诚,要能够做到与中央及时沟通,帮助中央了解地方,才能更好的维护地方的权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障和改善当地的民生提供基础保障。
2、大胆而灵活的创新工作方法
地方政府的灵活性主要通过创新实施手段来体现,近几年来,国家为地方政府以及其工作人员不断创造干事的优良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给地方政府更大的执行权力的空间,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大胆尝试新的办法,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地方政府有权力也有条件去实施大胆的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寻找好的突破口,
(三)人民群众要广泛参与和积极监督
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民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双重身份,既是实施结果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实施过程的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民生政策的实施中,自觉维护政策的权威性,践行公民的义务,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民智民力的通力合作,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言献策,为我国的民生蓝图贡献智慧,还要发挥好监督的职能,对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对的做法要及时监督,共同推动民生政策的落实在正确的轨道上快速推进。
论文作者:李武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民生论文; 政策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这是论文; 地方政府论文; 中央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