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尹 丽 韩小萱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通过对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挖掘,找出信阳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结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应用方式,并以光山县扬帆村为例剖析信阳地区的农旅模式。
关键词: 传统地域文化;乡村旅游;旅游业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支柱。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作为基础,开发旅游业,可以给乡村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思想文化也可能在旅游活动中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传统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旅游特色不鲜明,所以,传统地域文化的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1 信阳传统地域文化种类
信阳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受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及历史原因,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信阳传统地域文化可分为以下4 种:
A组中,整粒种子燃烧时,集中燃烧而散发到周围空间的热量较多,直接加热试管的热量相对就少了,所以A组误差比较大。B组在罐内燃烧时,由于易拉罐的局部空间限制,热量散失相对较少,测量得到数值就较高些。C组中,用锡纸材料,一方面隔热效果好,减少热量散失;另一方面,近年来流行锡纸花甲,所以材料也很好找。不过,笔者所使用的锡纸的厚度更大,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效果更好。D组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虽然想过用泡沫剂,不过学生不易找材料就放弃了。
1.1 中原文化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为中原文化。
1.2 豫南文化
豫南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豫南地区风俗文化兼具南北方地域文化特点,南方为主,文化多元。信阳地区与安徽和湖北接壤,受到这2 个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豫南文化。
1.3 楚文化
信阳地区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曾经迁都多次,信阳唯一的建都史,即是在楚国迁都阳城的短暂岁月中。虽然作为都城时间很短,但楚文化在信阳的浸润却有千年。
1.4 大别山文化
做好信阳地区旅游文化定位,整合信阳地区特色旅游资源,针对其特点着重打造,使信阳地区形成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图书馆办公已经实现电子化,并且涉及的业务流程,如编目、采购、流通日志、咨询报告等文档都实现数字化,整个工作流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与日俱增,不少单位是将重要的电子文档打印出来进行归档保管。一方面对一些目前认为不重要的数字文档放弃保存,有可能造成电子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是对一种生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图书馆电子文档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一些涉及创新和创业的咨询文档具有很大的保存意义。
2 信阳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传统地域文化的生存现状
购销合同是企业应收账款的一个保障,企业应当根据销售人员及财务人员的意见制定一份规范的购销合同,该合同中要写出企业之间应该遵守的准则,并且要明确违约的处罚方法,销售人员在赊销时要依据该合同内容同客户签订合约。如果在签订过程中,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的,销售人员要向管理人员及时反映,管理人员标准才可做出修改。每一笔赊销业务都需要签订规范的合同,这给企业的应收账款提供了一个法律凭据,当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企业可以凭借该合同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1 文化入侵
信阳地区传统村落、民俗活动众多,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作为传统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开发,与信阳现有的文化旅游产业共同成长,扩充现有旅游产业规模,促进信阳地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2.2 缺乏创新
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种类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在旅游中多为观光和人文旅游中出现。在旅游文化建设中虽然可以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但表达内容和应用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促使其长远发展的创新应用模式。
2.3 后继无人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
3 信阳传统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模式
从RTA涉及成员国的数量来看,双边RTA对于WTO+和WTO-X的条款覆盖率及法定承诺率明显高于多边RTA。在WTO+领域,双边RTA的平均条款覆盖率达到了77%,平均法定承诺率也超过了70%;在WTO-X领域,双边RTA两者比率分别为33%和16%。多边RTA由于涉及的经济体更多,各参与经济体的诉求不同导致谈判议题不断增多,使得整个RTA谈判难度和签约成本更大,故而条款质量比较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总体质量水平较低。亚太地区已实施的6个多边RTA,关于传统WTO+领域的总体条款覆盖率和法定承诺率分别为69%和65%,而新一代WTO-X领域两者的比率仅达到30%和10%。
3.1 文化遗产保护
目前,信阳地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 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240 个,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应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探索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通过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3.2 传统文化建设
信阳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有信阳民歌、光山花鼓戏、罗山皮影戏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可通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等,复兴乡村传统民俗活动,使传统文化重新回归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根据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6 种应用模式:
3.3 文化品牌塑造
信阳西部和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大别山地区在地理和政治位置上条件优越,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信阳地区也就形成了著名的红色大别山文化。
3.4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乡村地区与城市间的交流变得越发密切,现代文化在乡村地区传播,对信阳乡村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传统地域文化被逐渐忽视,甚至被取代,如信阳民歌。信阳民歌由于受到方言影响,富有特色,但因现代文化的浸染,乡村中很多人已经不再欣赏传统民间歌曲和学习传统民间歌曲唱法,这就对信阳民歌的传承造成障碍。
3.5 文化平台搭建
做好文化平台的搭建,可通过观光旅游、开展民俗博览会、民俗节日等方式展示传统地域文化,以带动旅游业发展,如信阳地区的“茶文化节”,既带动了当地茶叶销售,又提高了信阳地区茶叶市场影响力,还促进了新的旅游项目建设。
3.6 传统文化应用创新
现有旅游方式多为观光旅游,可将传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融入旅游中,开展创意旅游,游客可在旅游中体验当地传统文化,使旅游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杨俊杰(2017)在他的论文《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提到了“创意旅游”,他认为创意旅游是旅游业纵向延伸拓展,能够使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高附加值。
3) CTV与常规油船外输软管连接。启动CTV软管收放滚筒,由艉部服务吊机协助,将外输软管放到辅助拖船上,拖船将软管拖到常规油船中部,油船吊机将软管吊至油船集管区,与接油管连接好。
4 案例分析——以光山县扬帆村为例
4.1 扬帆村行政规划
扬帆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南部,属鄂豫皖三省交汇处。该村向西紧邻净居寺,东与河川村相邻,南与付店村相依,北与文殊乡花山村相接。村庄由20 个村民组组成,散布在村域内,在2 条主路交汇的十字街一带,较为集中的为街东、街西等3 个村民组,该部分村庄布局紧凑,为村庄中心。
4.2 扬帆村村域建筑风貌
扬帆村现有建筑包括以下4 种风格:现代风格建筑、豫南砖砌建筑、中原土坯建筑、徽派现代建筑。
4.3 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信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务农人员开始涌入城市,参加城市建设以谋求发展,家中留下老人及还在上学孩子。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不能承受大量的文化活动,传承能力较弱,这就使得传统地域文化发展出现断裂,一些传统民俗、民间技艺缺少传承人,正处在“后继无人”的境地。
经实地调研,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生存现状主要有以下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都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弱、特色不鲜明,有许多突出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4.3.1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山花鼓戏。光山县花鼓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山花鼓戏是由多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而成,受到人口迁移及各地方言的影响,并融合其它剧种艺术特色,逐渐形成了与其它剧种风格迥异的戏剧形式。扬帆村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民间花鼓戏艺术,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扬帆村的不懈努力,扬帆村民间艺术队伍不断壮大,而魏桂香和程芳金分别被评为“光山县花鼓戏省级传承人”和“信阳市市级传承人”。
4.3.2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非遗名录,扬帆村占8 项,这8 项分别是:牛皋大战牛头山传说、功德井传说、油盐罐传说、仙人脱衣传说、狮子舞、旱船舞、皮影戏、竹马舞。
4.3.3 手工艺——手工刺绣鞋垫。手工刺绣鞋垫是扬帆村的一种传统手工制品,鞋垫结实耐用、样式精美,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当地走亲访友时被作为一种礼品相互赠送。
“哥,爸是破坏衢州机场死的。鬼子不是要打衢州了吗,刚修好的机场,政府又四处找人要破坏掉,可是全城老小一个月前都疏散出城了,咱家因为开着豆腐坊,爸放不下生意,加上国军上万人挤在衢州城里,军需官动员爸暂时不出城,好给国军做豆腐。后来,破坏机场缺人,国军就满城搜人,只要是个男人都必须自带干粮到机场掘跑道。咱家特殊,军需官特许批准,十几个伙计才抽了两个丁,其中一个就有爸。去机场才挖了两天跑道,爸就被一辆军车撞倒,开始还能动弹,回到家隔天就咽气了。
4.4 扬帆村文化品牌形象
依托信阳中原文化、楚文化、大别山文化、徽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扬帆村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包括北段综合商业街,及南段步行街,步行街又分为中部茶品街、北部农贸街及南部建材街。
5 结语
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丰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村落的不断对外交流,本土景观逐渐变得不明显。与此同时,传统地域文化逐渐被遗忘,正面临失传及消失的危险,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这些问题都使得旅游业发展受到阻碍。针对这些问题,从保护和发展传统地域文化出发,采用新的应用模式,可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新的机会,使乡村旅游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王鹏,田至美.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7(30)
[2]王妙,孙亚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1(4)
[3]杨俊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2017.
[4]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5]赵艳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光山花鼓戏发展之路探究——以文殊乡花鼓戏为例[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NO.17YJC850015)、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NO.2018DXS113)。
作者简介: 尹丽(1985-),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责任编辑 禾初)
标签:传统地域文化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业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