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论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论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

高 轩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政治论断,蕴含丰富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和质量互变规律的鲜活实践,是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客观体现,为在新时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提供基本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表述变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变了,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变了,但我们辨认社会主要矛盾的目标指向没有变。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时代;逻辑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坚定的现实基础,也有深刻的政治意蕴和重大的实践导向,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划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根本要求。而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则是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的关键前提。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57.0±6.1)岁;糖尿病病程范围0~30年,病程(11.7±3.3)年。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

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界定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进入新历史方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的量变积累过程中已经发生了部分质变,准确运用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和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原理,这是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最主要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两大基本矛盾中更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原有的生产关系必然从与生产力基本适应变为不能适应生产力进步的要求,生产力的进步必然要求变革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势必导致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终究也要变革自身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正是这两大基本矛盾的形成、运动和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更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是推动历史演进、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和解决则是主要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具体社会形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外化。虽然任何社会都存在多样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其它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是社会性质或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客观呈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迁或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客观体现。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关系约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具有对抗性;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对立,社会主要矛盾就表现为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需要已经远远超出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也已不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统筹国内外形势,关照历史和现实,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打破了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可能会变”的既有固化思想,确定了不仅社会性质的变化会改变社会主要矛盾,同一社会形态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也可能改变社会主要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确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当下中国的鲜活实践。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刻把握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实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始于量变的积累,量变的积累不是无限度的,到达限度后便会引起质变,而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的积累。在质量互变规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事物总体处于量变状态和某个阶段或某个部分处于质变状态可以是统一的,事物处于质变状态时旧质的缩减和新质的增加是统一的。党的十九大作出基本国情不变的前提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断正是对这两点的深刻把握。一方面,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的变更是社会发展领域的质变,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展现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则属于总体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社会性质、社会形态不变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展现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可以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围内,我们仍处于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飞跃到社会主义的更高级阶段而进行量的积累的总的量变过程之中,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说明经过党领导人民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发生部分质变,向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另一方面,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日益减小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日益扩大是统一的。就供给侧而言,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稳居世界前列,社会生产的落后早已不是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需求侧而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早已超出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需求愿望正在增强、需求领域正在扩延、需求结构正在升级、需求层次正在提高,当下在继续关注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环境、安全、民主、法治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正是新旧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一长一消促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

延续性护理一方面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护理,确保护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实现患者长期康复的目的。医院实行整体化责任护理,延续性护理是很好的补充部分,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在院外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服务,进而大大提升患者认识水平,降低并发症,促使患者更好康复,同时还能够避免疾病的复发以及恶化加重,从而增进患者的幸福感。本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即出院时与出院1年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时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催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是国情实际的变化,国情实际主要包括社会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两个方面,无论是社会性质的变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相应的转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的短短几年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相应地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转化。而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家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虽然社会性质仍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围内,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根本改善而发生良性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由各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构成,但每个具体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们创造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令世界惊叹,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可同日而语。而与此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社会治理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短板亟需补齐,社会有效供给未能完全跟上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这些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不可逆的转化,原有表述已经不能表达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过程中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特征不断积累和变化达到一定程度质变的必然结果。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能把握住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的脉络,找到和破解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继续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计算节点CPU支持AVX-512指令集,大幅度提升了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GPU节点采用最新的NVIDIA Tesla V100型号GPU,并采用NVLink方式连接,单卡GPU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理论值可达7.8TFLOPS。计算网络采用omni-path架构,安装有intel、gcc等编译器,作业管理采用slurm调度系统,集群管理采用计算中心自主开发的集群监控管理套件。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的基本依据

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表述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一方面的表述从过去的单纯突出物质领域和文化领域的需要转变为现在全面的强调满足美好生活的多元需要,说明人民群众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宽、标准不断提高,具有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等特点。对社会生产供给这一方面的表述从过去的强调社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能力不足转变为现在强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我国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1](P.11),体现的正是经济短缺、供给不足已成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当务之急是要转变发展观念、优化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进发展效益。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辩证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达到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依旧未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P.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未实现前,即使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未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判断是依据国情实际和国际力量对比得出的。尽管我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 和资源占有量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存在,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还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基础饲草为:豆秸(市购);复方阿胶浆药渣(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药渣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除基础饲草外,每头驴每天补充1 kg精料补充料,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2。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界定不仅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在客观实践中有其必需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由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催生出来的,而只有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发生转化的实践逻辑,才能领悟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的客观必然性。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表述变了,但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只会新旧矛盾交替、主次矛盾转化、矛盾主次方面转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只不过以前它只是一种次要矛盾,只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解决了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后,社会主次矛盾发生了相互转化,这一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逐渐成为根本性、决定性的矛盾,从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矛盾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存在,矛盾的转化意味着问题的转变,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旧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和新的主要问题的产生。能否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意义正在于能否据此正确辨认出社会主要问题和确认我们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基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而得出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定位而得出的,是基于立足人民立场衡量制约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而得出的,是基于问题导向发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得出的,因而必然是准确无误的,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亦是必然选择。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没有边界的,而是一系列“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辩证逻辑。只有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辩证逻辑,才能准确判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界限,从而更加确保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制定的方针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实际和发展需要。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变了,但实质结构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和表述变化的同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原来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定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根源在于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经济千疮百孔,社会总体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更不用说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P.225),重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党的十九大之所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总体生产能力早已列居世界前沿,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也已显著提高,同时人民的需要呈现多元化、高标准的趋势;而一方面,长期只关注经济数量增长、忽视经济质量提高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的正当需要和全面发展长期得不到充分关注。这与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简单归结到供给侧有很大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再简单判定,需要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依据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来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需求侧;依据寻找解决主要矛盾的实践路径,将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切入点来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供给侧。

尽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但其实质结构却没有变化,依然是需求和供给对立的矛盾结构。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的都是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属于需求侧。无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的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供给情况,都属于供给侧。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短缺的社会生产有效供给满足不了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社会生产有效供给对人民内部合理的多元需要的满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仍然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质都是需求和供给不相协调、供给无法全面满足需求的内在结构。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变了,但目标指向没有变

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和解决方式。当国家处于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生产落后时期,当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到连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都满足不了之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式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资源供给,力图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到了新时代,面对转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且超出物质文化需要范畴的多样美好生活需要,单一的依靠改进“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了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薄弱环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得统筹考虑全局、协调各方因素,根本方式是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无论解决方式怎样变化,我们党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目标指向都是一样的。为全体人民谋取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层次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比较我们党历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表述中都有“人民”一词,都是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为重要切入点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判定,根本目的也就是找出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人民享有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实实的安全感,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11-0013-04

【作者简介】 高轩(1994-),男,江苏盐城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