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21002
【摘 要】对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出现的ADR的例数多,老年人年龄>60岁更容易发生ADR,静脉滴注是引起ADR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ADR涉及的系统损害最为多见的,抗菌药物在所有药品种类中出现ADR的比例最高。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为了了解我院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收集的246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并总结我院ADR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数据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集的2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2 方法 将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ADR监测中心评价标准[2],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的系统损害及其临床表现,药品种类进行详细分类后加以统计分析,评价临床用药安全性。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4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100例,占总例数的40.65%;女性146例,占总例数的59.35%;男女之比为1:1.46,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最小为4岁,最大为98岁,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老年人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发生ADR的比率大,>60岁老年人ADR的发生率为47.56%,可见,老年患者药物治疗中防护药物不良反应是很重要的监护内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从而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的效应产生相应的影响。另外,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种类较多,因此用药情况复杂,引起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1、过敏反应 老年人免疫系统及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2、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老年人药物引发的心脏毒性,过量使用胺碘酮、强心苷可致心律失常。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可能引起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易致食管损伤的药物有:多西环素、氨茶碱。4、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可引发呼吸抑制的主要是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地西泮等,引发支气管哮喘的药物:能引肺纤维化的药物如博来霉素等。5、肝、肾损害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如甲基多巴可致肝脏纤维化、大片坏死;易致肾损害的药物有: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静脉滴注给药是ADR 发生的主要途径,静脉滴注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药理作用强,不良反应表现较重,相对于其它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 值、内毒素、以及药物附加剂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 的因素[3],此外,ADR的发生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滴速等密切相关[4,5]。因此,“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 [6,7],这对减少ADR 有重要意义。
3. 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最多,排名前5 位的抗菌药物主要为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药物。可能与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广泛有关,同时也与其不合理用药有一定关系,如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无指征用药及联合用药等,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合理用药。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 居第二位,这可能是由于我院的肿瘤患者较多,使用抗肿瘤药较多,在放化疗过程中容易引起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所致ADR的发生率上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控制水平的制约,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可能不同;(2)用药不合理现象如超剂量用药、溶媒配伍不当、静脉滴注滴速太快、使用时间过长等。
3.4 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合理用药的目标首先是安全性
3.4.1 首先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危害 加强宣传和普及安全用药知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不良反应及其诊断和防治,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3.4.2 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同时对因对症治疗。及早抢救、加快药物的排泄,减少吸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利尿、透析等;及时使用解毒药及对症治疗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4.3 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加强收集药物安全信息,加速信息的交流,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尽可能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8]。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都是非常必要的,最重要的能有效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昆,许家怀,赵龙沂等.我院3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5):305-307.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2014,18(4):203-206.
[3] 冯萍.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2):1020-1022.
[4] 张珍珍,周明,史红军.2008年我院159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16):326-328.
[5] 李晓霞.我院小儿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18):1700.
[6] 郭新田,王金强,陈美英.我院15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0):2852-2853.
[7] 钱向英,陆敏,汪宇等.2011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57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38.
[8] 韩俊.36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3):258-260.
论文作者:杨超月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药品论文; 发生论文; 我院论文; 老年人论文; 报告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