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论文_池鹃 贾丽丽

土地的誓言论文_池鹃 贾丽丽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宝山农场学校教师 池 鹃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宝山农场学校教务干事 贾丽丽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1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习水平是了解、理解、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朗读;能用普通话是前提条件。

“阅读”7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现能力与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欣赏、体验;学习水平是经历、反应水平;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体现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领悟;学习水平是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作品的内涵。初步是前提条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体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获得;学习水平是理解、迁移、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现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品味;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篇课文是学生在学习了《黄河颂》《最后一课》体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篇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思念之情的佳作。三篇文本体现的思想感情相同,但体裁不同,《黄河颂》是组歌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本课《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AI写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接下来要学习的《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课也是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一篇文章,学生学好本课后,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木兰诗》也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两篇爱国之作,唤起了其内心的情感,另外学校现在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日军侵华图片,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的罪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劣势: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很难理解作者抒发的被迫流亡在外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分析中指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之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所以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恨,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对领悟作品内涵及作者抒发的被迫流亡在外的思乡之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课标要求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难点是:揣摩语言,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观看图片及视频,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学生在自主、 合作、探究中反复品读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爱国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背景介绍(3分钟)

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去见证一段屈辱的历史。(播放日军侵华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在音乐和图片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罪恶,为下一环节体会作者发誓时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誓言铿锵戍家乡(9分钟)

试想对于流淌着同胞泪水与鲜血的东北大地,对于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的家乡,他们有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面对土地发下誓言:

读:“我必定为他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板书:土地的誓言

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丢掉国家皇帝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个耄耋老人临终的夙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将军就义前的铮铮遗言。国破家亡,故土沦丧,你能体会作者发誓时的内心感受吗?

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戍”

看来,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就能读出不同的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也就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点评:此处是本课的重点部分,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与图片、音乐的渲染,训练学生读出情感的能力。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与家乡生死相依,休戚与共,是因为“我”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有着“炽痛的热爱”!对于狼烟四起的家乡“泛滥着一种热情”!那么,令我魂牵梦萦的家乡是怎样的呢?(板书:忆)

三、激情满怀忆家乡(8分钟)

“千里沃野,别时容易见时难。”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我”遥望家乡,看到的是:(播放家乡美景课件)

听到的是: 心里想的是:

小组探究品语言:(提示:读课文第一段,从修辞、特色景物、情感等方面揣摩)

【点评:通过分析研读体会家乡之美为下文的赞家乡和戍家乡蓄势,对家乡爱之深,方能对敌人恨之切!同时这一处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深情款款赞家乡(9分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真情告白。是啊,土地像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见证着我们成长。请你以“土地是我的母亲,因为----”的句式,对宽厚仁慈饱经沧桑,倍受蹂躏的大地母亲说几句思念之语吧。(播放昔日生活场景图片)

【点评:用固定的句式,学生走进文本,漫游在作者生活的土地上,体会昔日生活的和平、安详与现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在誓言中的丰沛情感。】

五、班级自由论坛(5分钟)

昔日的蚱蜢、麻雀已在日军的战火中灰飞烟灭,昔日美丽丰饶的土地诉说着屈辱和凄凉。(播放今昔对比图)穿越时空,历史再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行径,假如你是当权者、普通老百姓、军人、学者、作家等,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一个角色来发表看法。

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读誓言)

这誓言坚定、强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作者的誓言,也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誓言,让我们把这誓言告诉天下所有人!

学生齐读作者誓言。

【点评: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六、政事瞭望(4分钟)

合上课本,掩卷沉思,母亲所遭受的屈辱、践踏、蹂躏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口,你有没有思考

“母亲”为什么会有此劫难?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吗?(出示钓鱼岛图片)

【点评:探究祖国被欺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借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明白,实力的强大才是立国之本。与其悲愤,不如化悲愤为力量。】

小结:日本帝国主义可以烧毁我们的房屋,烧焦我们的土地,却烧不弯中国人的脊梁!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走出作者激荡的情感,拂去历史的感伤,留在我们心头的不应该只有仇恨,更多的应该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

总体点评:

本节课教师没有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讲,而是根据本文的教学重点把誓言放在了最前面,以誓言开始又以誓言结束,使整个教学设计浑然一体。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把课堂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激情导入,背景介绍。通过音乐和图片,学生直面战争的残酷,尽快走入文本所设定的氛围。第二版块是誓言铿锵戍家乡。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学生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爱国热情。第三版块是激情满怀忆家乡。幻灯片展现家乡昔日的美丽,为下文作者发誓做铺垫。第四板块设计的是深情款款赞家乡。学生把作者的过去与现在对比,使发出的誓言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第五个板块设计的是班级自由论坛,目的是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第六个板块是政事瞭望,目的是总结历史教训,明确奋斗目标,化悲愤为力量。

这节语文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心灵的洗涤、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华。教师在设计每个环节都注重了这一点:从幻灯片的画面布局、色彩搭配、背景音乐的渲染及音乐音量的大小和老师语言的表达,都努力给学生美的享受。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提升是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使许多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目标变得迎刃而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声情并茂!

论文作者:池鹃 贾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土地的誓言论文_池鹃 贾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