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410300;2.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 410300)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 将6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n=33)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研究组(n=33)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HCG与月经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具有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效果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属于异位妊娠,在临床中少见,指的是胚胎附着于剖宫产后瘢痕处而妊娠,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更甚至还会使得子宫破裂出血,增大患者休克几率,危及患者安全健康[1]。本文以6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为观察对象,特此分析了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6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于2017年08月--2018年08月收治,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33例。研究组年龄23-40岁,平均(32.3±1.5)岁;常规组年龄22-38岁,平均(31.3±1.6)岁。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经上次剖宫产术瘢痕切口进入,建立气腹,置镜后在下腹两侧行一个长切口,约为0.5cm,建立器械通路,利用电钩打开子宫膀胱腹膜,下推以显露病灶,顺着病灶边缘予以切除,吸引器吸出切除物,冲洗、缝合后留置引流管。
研究组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全麻,保持膀胱截石位,排空膀胱,宫颈显露,利用宫颈钳,对宫颈上唇向下牵拉,显露阴道穹隆,并在阴道与宫颈间隙处注入肾上腺素,分离水压,切开距离宫颈上唇3cm处的位置,将膀胱推至腹膜反折位置,打开腹膜,在瘢痕处行一个2cm的切口,切开瘢痕,再实施吸刮术,吸出毛绒组织之后,切除其四周0.5cm瘢痕组织,电凝止血,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HCG与月经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同时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据差异;以(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与HCG、月经恢复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HCG与月经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讨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属于远期并发症,以胚胎通过剖宫产瘢痕裂隙或瘢痕组织窦道附着在瘢痕内为病理机制表现,使得子宫肌层、绒毛粘连,更甚至还会穿透子宫壁[2]。近两年来,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发生率不断呈攀升态势,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并保证子宫四周组织安全的同时有效清除子宫肌层与绒毛粘连。
本文对6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提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HCG恢复时间与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的疗效更为突出,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的安全性,提示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安全可靠。原因和分析: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通过患者阴道进入宫内,创口的形成有限,可避免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可降低术中失血量,加快患者康复进程;进入膀胱宫颈间隙,切开腹膜后探查腹腔,保证充分显露病灶,以便于彻底清除瘢痕组织,缩短手术用时,尽快帮助患者月经复潮,减轻其病情[3]。
总之,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具有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文清,袁迎九,梁政巧.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疗效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5):3489-3493.
[2]李莉.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对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患者的疗效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3):5047-5049.
[3]叶敏欢,王黎,方建华,等.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与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40-42.
论文作者:聂茗1,喻白沙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瘢痕论文; 病灶论文; 子宫论文; 阴道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切除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