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论文

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论文

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

杨福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论析了云南文化品牌与名村名镇的关系,指出乡村文化保护的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及其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例分析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关系,指出要做好云南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首要的工作就是固本,要对所幸存的遗址遗物加以科学的保护,并分析论述了旅游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融合及其发展态势,指出云南当下一些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提出在乡村的建设规划中应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村落周围环境中的水源、森林等也应纳入规划、保护之中,更要把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云南旅游;乡村文化;互动融合

一、乡村文化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支撑

人类文明是人类一代一代不断地积累的,后人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明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以延续自己的文明。文明的传承需要承载和创造的平台,即“文明的家园”,而村落和乡镇,是中国最基本的社区承载体,也是创造文明的平台。很多古村镇都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往往就是一个地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缩影,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展示平台,既有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价值,又有文化传承价值和审美欣赏价值,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再创造的平台和民众物质和精神的栖居之地。正是这些多重价值使古村镇具有了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的价值。如果伤害了这些价值赖以存在的古村镇,那么发展旅游的价值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要发展村镇旅游和文化产业,首先就需要保护好古村镇。

云南村落和小镇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2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云南的村镇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村落和小镇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有浓郁的本土“土著文化”的特点,又有浓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历史积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它们一方面传承着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与当地的文物古迹、区域环境风貌相辅相成,构建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不仅仅要保护乡村文化中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还应保护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和小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是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精英乃至大师的摇篮,不仅是本土文化传承的根基,很多本土的文化精英,也都是从村落和小镇里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如各种民间宗教专家、工艺师、歌手、草医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于村落和小镇。

云南70%以上的人口都在农村。云南的几大支柱产业都和“农”字有关。云南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繁荣,都与乡村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护好乡村文化,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的根基和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具体承载和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而村落和小镇就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无论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还是旅游大省的建设,其根基都是云南承载着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众多村落和小镇。以名村名镇为重要平台促进旅游的繁荣发展,在云南比比皆是。云南的旅游胜地大都有相应的名村名镇作为重要的支撑,仅就笔者调研的村镇而言,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束河和白沙实则是村落群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升格而成的镇)、大理州的周城、喜洲、双廊、沙溪镇、腾冲的和顺等,都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镇名村和旅游胜地。

二、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 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之关系

笔者在几年前曾主持过一个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和发展研究”,选择调研了云南的17个名村名镇,其中不少已经成为云南文化名村名镇和云南乡村旅游的热点[1]

《爱宠大机密》有着良好的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其幽默风趣的国语配音版本也广受好评。归化法在配音剧本翻译中的有效应用,既帮助观众享受影片,又让译本充满了喜剧的效果。译者在翻译影视剧时要顺应目的语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思维方式,在归化的基础上力求让读者克服文化障碍获得影片想要传达的精神。卡通电影又是喜剧色彩和娱乐性很强的类型,在翻译时,特别是配音翻译时符合目的语观众的文化和语言,符合故事情节情理,保证情节连贯角色刻画丰富上都需要译者的不懈努力。希望通过对《爱宠大机密》配音字幕的分析,为今后的影片翻译带来启示。

村镇要与旅游互动融合得好,首先要懂得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如何利用。云南省腾冲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不顾日军狂轰滥炸而英勇抗日闻名于世的一座英雄城。近年来正在修复毁于战火的原英国领事馆,省市有关部门斥巨资进行了修缮。但是,滇缅抗日战争研究专家戈叔亚发现,可能是为了让墙壁“美观好看”,施工人员把墙壁上的很多弹孔填了。戈叔亚还把修复前拍的英国领事馆图片和正在修复中的图片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存在的“破坏性建设”问题,并用了国外一些历史遗址保护的图片,强调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本真原貌的重要性。

(6)从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形成良好互动的成功案例来看,要发挥好村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实现科学的保护。只有科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否则就会失去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重要的历史遗址,实行严格的修旧如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以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为例,2001年10月11日,剑川沙溪镇寺登街入选2002年第101个世界性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这是自丽江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茶马古道”名镇的又一盛事。这次和寺登街同期入选为“世界性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的,还有万里长城、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教堂。而寺登街被学术界公认为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在保护和修复上做到了最少地人为干预、最大地保留原貌、最多地保留历史信息,即使是年代并不久远、并不是重要历史文物的马店,也用修复文物的方法,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原汁原味。这已经成为沙溪保护和修复的一种独特的模式。

(3)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云南名镇名村的旅游开发,以丽江束河、腾冲的和顺最为知名,效益也最好。束河古村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省首批著名旅游小镇”之一。丽江白沙镇的玉湖村、宁蒗县永宁乡的落水村、里格村等也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名村。

云南展开旅游和文化名村名镇建设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多样化,如“公司+农户”的方式。丽江的束河镇(又名龙泉,原属丽江县白沙乡,丽江设市后改隶古城区)是一个纳西文化名村,有着非常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东巴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皆有,村里出过闻名遐迩的大东巴、活佛以及将军、教授等杰出人才,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丽江壁画的一部分“大觉宫壁画”也在村内;此外,束河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重镇,出过不少与藏区做贸易的著名“藏客”;它也是滇川藏著名的皮革之乡。束河古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也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省首批著名旅游小镇”之一。

2003年5月,丽江市政府本着“既有实力,又有文化层次,并愿意在丽江作中长期投资发展”的宗旨,选择了昆明鼎业集团为合作伙伴。鼎业集团在开发中禀承以上宗旨,践行“保护它原有的四大文化:茶马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三生态文化,这是束河古镇的灵魂所在”。束河创造了被称为“2004中国经验”的束河古镇保护开发模式。它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新区”分开实施的“双区制”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束河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持了“分区制”的格局,既有在传统古村落基础上的古镇拓展,修建了不少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纳西民居式建筑,又保留了村落的田园风光和村民传统的日常生活格局,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真实的纳西农民的日常生活。这是关键的一点,也是它比目前原村民不断往外搬走的丽江古城所不具有的优势。所以,束河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如何使之保持长久的魅力,关键也就在于如何留住这一片农家生活情调、活着的纳西民俗和田园风光。“束河模式”还做到了以人为本,让本地居民获得利益。束河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当地居民受益。

(4)和顺的旅游发展也与束河相似。2003年10月,云南柏联集团与腾冲县政府签定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顺景区40年的协议,云南柏联和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社会力量介入了和顺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和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丽江市玉龙县文化旅游名村——玉湖村。丽江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是笔者的跟踪调研点,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2—1995年)在玉湖村长期进行调研,当时玉湖上下村的焦点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玉湖村的环境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变得日益突出,由于贫困而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村民滥砍乱伐森林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滥砍乱伐村,本来一个民风很好的纳西人“文化名村”,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刁民村”[3]。2004年,第二届村“两委”换届了,村里的能人赵世军被当选为玉湖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倡议下,玉湖村党支部慎思明辨,立足玉湖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区位优势,结合丽江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的态势,转变观念出新招,决定成立玉湖村生态旅游合作社,建构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引领村民发展旅游,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村子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成立了玉湖生态旅游合作社,制定了《玉湖村旅游合作社章程》。玉湖村新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对全村的今后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认为玉湖村应走保护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促进村子发展的道路。利用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脚下,堪称“玉龙第一村”,村子与玉龙雪山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的特点,与蓬勃发展的丽江旅游大市场对接,发展山村生态旅游,以达到保护玉龙雪山生态资源,富村富民的目的。

云南的束河与和顺这两个古村落目前的发展模式,反映了目前云南引进企业推动本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旅游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反哺文化保护和改善本地民众生活的做法,力图实现在保护中开发,通过开发促进保护。在保护工作主要依靠自我促进经济发展为途径的现实情况下,这是一种比较有成效的方式。

在托雷莫利诺斯的海滩上,我结识了一个名叫米尔·马克西莫夫的法国女人,棕发女郎,非常漂亮。她和丈夫在许多年前就定居在那儿了。我在他们经营的一家小旅店里租了一个房间。她告诉我明年秋天她将去巴黎的朋友家里呆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把她朋友的地址给了我。我也答应她,如果有机会就去巴黎看她。

努力推动村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一共整合了四条文化旅游线路:①双虹桥向东的侨乡文化游。这条游路,主要是参观和顺图书馆、科举亚元刘宗鉴故居内的侨乡民俗馆、刘氏宗祠内的宗祠纪念馆、李氏宗祠内的和顺名人纪念馆、元龙阁、艾思奇故居、大月台、龙潭、洗衣亭、大水车、水碾、水碓、水磨等,品尝侨乡特色餐饮。②双虹桥向西的马帮文化游。除现有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和中天寺外,将新建马帮文化博物馆,修复财神殿,游客可以骑马参观马帮驮来的“三成号”、翡翠大王张宝廷等富豪故居,领略和顺先辈“走夷方”的情景。然后从报捷桥由和顺乡亲为游客披红挂彩,吹吹打打到宗祠谢祖宗,到马店喝雷响茶,吃马帮饭,看赶马调表演。③抗日战争文化游。和顺是滇缅抗日战争胜利反攻的指挥部, 20集团军司令部和54军、198师、预备2师就驻扎在和顺,遗址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已经准备了3000多件文物,计划建立滇缅抗战博物馆。游客在参观了滇缅抗战博物馆之后,可以继续参观集团军司令部和军部、师部等抗日战争历史遗迹,开展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创作以及博物馆巡展活动。④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游。主要包括和顺湿地游、和顺山水游、和顺火山公园游以及欣赏老牛耕田、稻花油菜等田园牧歌、世外桃源式的景观,让游客帮农民牵牛、犁田、插秧、收谷子,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知识,体验“粒粒皆辛苦”的生活[2]

(2)诺邓村位于大理州云龙县果郎乡,是形成于南诏国时期的以盐业为主的一个白族村落,这个古村有非常突出的文化特点,根据唐人樊绰《蛮书》的记载,诺邓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目前所发现的罕见的千年古村之一,最迟在唐代就已开井制盐,是以盐井为生的村落。由于诺邓历史上兴盛的制盐业,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古道的要冲,旧时诺邓是个商贸重镇,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至今尚保留着元代建筑“万寿宫”以及明、清两朝的建筑约90处;民国以后建筑的有五、六处。另有寺庙、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筑20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2012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诺邓的火腿,更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06年,云南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方针,首批推出了60个旅游小镇,已成为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旅游业发展的新卖点、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点。

笔者曾经多次到寺登街考察,寺登街的民居建筑、寺庙、戏台、寨门等一直是古色古香,可以看到斑驳陆离的历史印迹,虽然都经过了精心的重新护理和修整,但不露痕迹,没有给你一种重新修建焕然一新的感觉。据当地人介绍,修缮兴化寺时所用的油漆,都要调得与旧有的原色一致。寨门原来是土墙,有些剥落的地方,也只是精心做了防止继续剥落的措施,看上去依然是原来的样子。正是因为保护得当,寺登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往。

跟人学人样,跟鬼学鬼样。这之后,王祥跟着钱总学起了古钱币生意,不过学的不是识货认价,而是学起钱总一肚子的坏水。日后时机成熟,这两人还要在古玩市场里闹出新花样。这就是后话了。

(1)如位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县南65公里处,行政上隶属大减龙镇曼龙扣行政村公所(村民委员会)的曼飞龙村。该村有以建于1204年的白笋塔为重要象征符号的南传佛教传统,在村中倍受关注;还有普洱市孟连县娜允古镇,地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的西部,从元代起就是孟连傣族土司的王城,有着七百多年的文化积淀,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2001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著名旅游小镇”,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之一。

所以,要做好云南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首要的工作就是固本,要对所幸存的遗址遗物加以科学的保护。每年游览历史文化遗址的断壁残垣和幸存物的游客,历来都是非常多的,比如希腊雅典、中国的长城等。所以,要尽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留的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资源。如果保护不好,吸引游客来感受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无从谈起。

戈叔亚提出的历史文化遗址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问题,本来应该是文物保护的常识,但是在历史文化遗址修复和重建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现种种漠视历史真实、认为历史遗址的断壁残垣不好看而加以改造的“好心干坏事”之举。不久前北京市因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被拆迁所引发的公众讨论,也反映了当前城市建设中这种漠视、忽略历史文化遗址的通病。

未确知测度是用于处理不确定信息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模型,由河北工程大学的刘开第教授开创并完善,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政治学意义上的码头文化,是指带有宗派主义和地域主义色彩的封建帮派文化。”[10]“码头文化”具有人生依附性质,下级甚至被视为“家臣”甚至“家奴”,相比之下,“圈子文化”里的“朋党”地位就“平等”一些,都是以利益相交的群体。但无论是“码头文化”还是“圈子文化”都具有“玩权弄党”的实质。“信奉码头文化的人以利益相交,极力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在政治上“结党营私”,在经济上形成“权力寡头”。

三、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融合及其发展态势

随着旅游业在云南的发展繁荣,很多原先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手工艺品也不断地走出深山,走向大众,使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共享到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财富,当地人也因此取得了经济效益。云南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和创新的产品走进旅游市场,有的成为广受游客欢迎的文化产品,比如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银器铜器,不仅在滇川藏的藏区很受欢迎,在大理、丽江等旅游区也非常受欢迎。还有大理州周城的扎染工艺品、丽江的“东巴拉”围巾、摩梭人的手工织围巾等等。迪庆藏族自治州结合旅游业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品制作,许多藏族群众和工匠将唐卡、木雕、藏饰和糌粑盒等民族特色产品推向旅游市场,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创新能力主导国家综合能力、创业工作培育创新产业成为主力的时代背景下,关心下一代创新创业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展望未来,需要站位高,认识清,以大局谋规划、以创新求突破、以实绩求发展,深入推进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

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民族工艺品的发展极好地拓展了道路,使民族工艺文化重新获得繁荣发展的机会。事实证明,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工艺文化得到了振兴和保护。旅游的发展也促成了云南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和市场的建立,旅游胜地大理、丽江古城等就形成了比较集中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集散、展示和销售地。随着旅游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以乡村社区为主、闻名遐迩的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地,形成了诸如“一村一品”的著名手工艺村,比如云南大理市的周城村,是赫赫有名的白族扎染工艺村,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艺术之乡”。大理州剑川县的狮河村成为著名的木雕村,大理州鹤庆县的新华村成为著名的铜器银器制作村。而且,这些村落社区也成为手工艺品的研发、生产、批发和零售的市场。

FLORDELIS等[21]回顾性分析了肠内营养制剂对1 174例危重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患者均机械通气至少48 h,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大多数患者为严重的呼吸衰竭,其次是败血症。将患者分为早期 (进入ICU或手术后48 h内)肠内营养组(n=707)和晚期 (除早期外)肠内营养组 (n=467),并对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进行了多变量统计分析与生存分析。结果发现早期组的死亡率(22.5%) 低于晚期组 (28.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效果更明显,提示肠内营养制剂早期给予更能使患者获益。

3.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艺培训

云南鹤庆新华村已经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省首批著名旅游小镇”之一。这个白族古村落的民族手工业,是当代中国西部民族手工业传承发展的一个典型,新华村民间匠人打制的金银制品和生活用品颇受白族、纳西族、藏族、壮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还销往缅甸、老挝和泰国等相邻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后,新华村的白族手艺人开始大量外出谋生。除了在大理、丽江等周边地区活动外,不少人还北上至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区,南下到腾冲、版纳甚至跨出国门直至缅甸仰光和泰国清迈等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新华村为主的鹤庆白族手工业者遍及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成为西部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4]

这一个案调研对于云南乃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突出的借鉴意义。新华村的民族工艺技术在新华村民及其周围村寨的手工艺者的长期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延续了下来。作为一个贫困县的民族村寨,新华村的手工艺者在本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积极发展和开拓,为新华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闻名遐迩的铜器银器制作,使新华村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点。如果没有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这样的白族银器铜器手工业文化名村,仅仅只有村子旁边那个貌似热闹的销售银器铜器的超市,那是不可能形成引人注目的白族手工业文化氛围的,新华村这样的村落是维系白族银器铜器手工艺文化灵魂和生命的土壤。民族手工艺产品与作为其生产基地的社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双方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才可能更好地形成村落和商品互补共生的旅游景观魅力。

2.周城的白族扎染

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人口8868人,几乎全是白族。全村居住着1500余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也是著名的白族民俗旅游村,以扎染手工艺闻名于世,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融白族的扎染工艺与乡土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中含翠,凝重素雅,图案清新雅致,色彩朴野绚丽。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艺品既有白族浓郁的乡土风格,又有现代艺术韵味。现在周城的扎染产品已有250余种,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每年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成为以手工艺产品形成文化特色推动旅游发展的典型名村。2016年笔者到周城调研,看到周城推出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寓学习与游乐于一体的活动,让前来旅游的中小学生进行参与式的扎染工艺的学习和制作,扎染师傅耐心地教学生们学习从绘画扎染图案到染布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们将自己亲手做的一件扎染作品带回去。笔者注意到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亲手学习和制作扎染工艺,对白族的扎染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自己能创作完成一幅作品充满了喜悦的感受。

1.新华村的金银制品

量变导致质变,我国许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对于语文的创新能力需要大量丰富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就算有再多的训练,也不会具备创新的能力。对语文内容的了解,不只是表面文字的表达,还是对于表面文字更深入的思考探究。教师要在讲解课标要求传授学生的内容外,还要多扩展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只有对旧的知识进行充分熟悉后,才能在旧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了解新的语文内容,扩展自己的思维。

分布云南各地的旅游景点、景区,也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零售市场。此外,在现代化物流发展中,依赖现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中邮购和网络销售市场也正在产生。

笔者曾实践了一个基于社区的“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艺培训”扶贫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在丽江实施。该项目的立项,起因于笔者在长期的民族学田野调查中,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手上的文化”的衰落和逐渐的失传,往往只有少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尚能娴熟地掌握,特别是有些典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由妇女传承的。而现代日益发达的工业生产为人们赢得了效率和利益,却也成了传统手工艺的致命伤,那种凝聚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古老的诗意和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的美,消失在那千篇一律毫厘不差的图案和“一刀切”的制作模式中。

3.综合能力评估比较:家猪模型“手把手”训练中所有学员均能顺利插镜至家猪胃内,并在教员指导下进行胰腺和胆道扫查、正确辨认胰腺和胆道并测量胆总管直径。在进行EUS-FNA及EUS-CPN穿刺操作时的穿刺时间、准确率和标本获得方面,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生产规模小,工艺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因此,难以抵挡如今市场上各种用机械和使用大量化工原料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品的冲击,于是,本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性利用都大有裨益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便逐渐地濒于衰落乃至消亡失传的危机之中。

“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艺培训”扶贫项目的全部培养对象都是农村女性,体现了扶助农村妇女的理念。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和女童辍学的现象较多。同时,文化水平的贫乏,也使得外出务工的很多女性只能从事低收入的、简单重复的工作,所以,利用本地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优势,学习一技之长,将有助于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帮她们靠掌握一技之长达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得目的。

笔者从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获得资助的这个项目的宗旨是以丽江为项目点,从丽江的少数民族妇女中挑选出合适的培训对象,进行每次为期2年的培训,专门请了丽江毛纺厂善于制作本地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和民间的手工艺师传授技艺。目的是通过培训,使来学习的少数民族妇女掌握传统手工艺技能,学成后除了自己能继续在实践中提高之外,更能带动其他妇女一起学,并取得经济效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此一来,传统手工艺也就在少数民族妇女惠及自身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这个项目实施到第二期,还起到了一种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开始发挥出“示范项目”(pilot project)的作用。项目以白华培训中心带动乡村培训的方式,在丽江发展了三个乡村手工艺品制作点。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也体会到,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除了那些已经被人们普遍喜爱且有了市场效益的产品,还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问题,以创造出当代人喜欢而又不失本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该项目的少数民族妇女们所生产的一些真丝围巾、花布等,在传统的工艺、图案等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在旅游市场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四、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互动的前景展望

乡村是云南旅游赖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没有诸多名镇名村的云南旅游的前景是无法想象的。今天的村落文化变迁,也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全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比如旅游大潮对丽江束河、腾冲和顺、鹤庆的新华村等带来了各种影响,带来了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文化剧烈变迁的当下保护好云南的名村名镇文化,要有与时俱进、针对现实问题的举措和办法。云南要保护好名村名镇,也要多借鉴国际国内的各种保护方式,如冯骥才先生曾说:在国际上,古村落的保护有三种模式,一是像乌镇那样,不进行变动,老百姓照样在里面生活,游客买门票进去;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如山西的大院,把相关的摆设平移、集中起来进行展示;三是新区与老区分开,居民可以搬到新区去住,也可以留在古村区。开发的时候,一定要请专家论证,一个古村落原本的文化内涵是哪些内容,应该如何进行展示,都要有科学的论证。要把开发的过程视为整理、保护古村落的过程,可以进行修缮,但不能破坏或粉饰,改变它旧有的形制和体量[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云南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资源,当前云南省又在发奋努力地向“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对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就显得比其他地方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重视保护和发展云南的“乡村特色文化”,应该是被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云南从2013年起,将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推进云南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云南省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以后逐年增加,争取到2020年全省美丽乡村达到1万个。云南有26个民族构成的不同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对于云南打造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大好事,问题在于怎么来建,应该有文化、地理、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做好谋划、设计、评审等工作。应当梳理出“新农村”“旅游小镇”等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完成一个具有示范性的项目。云南省财政厅安排的7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应当主要用于物质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应当与扶贫款项有所区别。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勘探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早已迫在眉睫,而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和取样及测试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除了要提高其投资力度,还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实际的岩土工程当中,结合不同的地质情况给予具体分析,有力推动我国钻探水平的提高,促进岩土工程经济、安全的快速发展。

不可否认,云南的一些新农村建设一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比如在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中就出现过修建别墅的情况。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出现乡村文化衰落现象,村落的发展缺乏制度,私搭乱建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避免建设适得其反,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时应由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在建设过程中,摒弃完全统一的建设模式,以避免村落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风貌。同时,还应给予村民话语权,让村落里的村民也参与其中。对于村落周围环境中的水源、森林等也应纳入规划、保护之中,也要保护好村落中有价值的文化景点、历史遗迹。美丽乡村需要“外在美”与“内在美”共同作用,“一律刷白”的表面工程,无法掩盖农村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落后、教育医疗滞后的状况。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把路修通,让农民盖起新房,更要把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福泉,等.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2] 黄光成.腾冲县和顺乡及其文化名牌打造[M]//杨福泉等.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250-260.

[3] 杨福泉.丽江名村:玉湖村的跟踪调研和启示[M]//杨福泉等.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332-344.

[4] 周智生,李灿松.大理市鹤庆新华村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研究[M]//杨福泉等.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88-200.

[5] 陈瑾.旅游经济中,我们如何对待古村落[J].旅游时代,2005(11):28-3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Yunnan Tourism and Rural Culture -Taking a Case Study as An Example

YAN Fu -quan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le, Kunming Yunnan 65009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nnan cultural brands and famous villages and towns, and points out that rural culture protects cultural relic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its rich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is analyzed. This sthchy pointed out thaprimarytast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famous towns in Yunnan is to consolidate the remains of the surviving sites an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m.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folk arts and craft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pointed out that som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Yunnan has a formal and superficial problem. It is proposed that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should participate in planning and review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Water sources and forest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xtend public services such as medical care,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to rural areas so that the villages can b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Key words :Yunnan tourism; rural cultur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 2019-06-23;最后修回日期: 2019-09-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子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6ZDA155)。

作者简介: 杨福泉(1955-),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纳西学研究。

文章编号: 2096-1383( 2019) 06-0481-07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志码: A

(责任编辑 董邦国)

标签:;  ;  ;  ;  

以个案为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