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正从转轨经济向更具市场竞争经济系统转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这对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从历史角度回顾我国创新体系的历史演进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创新主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相关的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把握创新系统的发展规律,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机制。本文分上下篇来考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
1.第一阶段: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1859)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已经发展到封建时代的末期,在当时中国社会里,占支配地位的、决定社会性质的还是封建经济,社会生产的绝大部分是农业,小农经济处于统治地位。此外,为了自身生活的需要,农民也需要从事家庭手工业,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程度相当紧密。
在这一阶段,城市小手工业已很发达,手工业类别很多,分工很细,有些手工业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行业和产品已有地域集中的现象,供应着全国及国外市场。手工业行会在各地普遍存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的富商们,已能控制小手工业的某些重要行业,存在着包买主制度。这些城市小手工业的生产,一部分是为了城镇和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另一部分则是专供满足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但城市小手工业在封建社会里,始终是以个体的独立小手工业者和小手工业作坊为单位,进行着商品的简单再生产。
另一方面,与民间手工业性质截然不同的是,当时清政府经营的大型手工工厂,主要有江、苏、杭的“织造”,景德镇等地的“官窑”,沿江沿海十多处“船厂”,以及各地制造军器、火药的“军械所”、“火药局”等。这些官府手工工厂,有的规模很大,使用的工人很多,生产技术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它们不从事商品生产,而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使用而制造,所需的庞大经费全从清政府财政收入中支出。
就教育而言,清代初期的教育体制大致沿袭了明代的体制,学校与科举并行。其办学宗旨是为了治理国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统一民心,培养官吏,巩固政权,也就是让教育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其教学系统分中央设立和地方设立两大类。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旗学、算学、俄罗斯学馆;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府学、州学、县学、卫学,统称儒学①。
可以看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已开始萌芽,并存在着广大的具有简单手工业技能的生产劳动力和知识分子。此时的技术主要来自于特定的家族企业,而技术扩散的方式仅是通过家族式的传承,大量的生产劳动以小的手工作坊为单位,进行简单重复式劳动。大企业的生产以官办为主,不以生产和赢利为目的。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并未给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第二阶段:晚清时期(1860-1911):国家创新体系孕育期
(1)国家整体经济环境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境内开始了最早期的近代工业经营。这期间,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态,压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拥有便于掠夺性贸易的种种特权,企图逐步打开并扩大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清政府的战败投降,腐朽奢靡,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革命初期的顺利发展也使封建统治阶级惊慌失措。在这一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催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此时的中国经济中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工业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出现了近代工业、贸易、商业及财政制度。(见表1)
表1 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估计
部门
数量(1000两)%
农业 2229941 66.79
非农业1108816 33.21
采矿业 47800
1.43
制造业128000
3.77
建筑业 30000
0.90
运输业 30000
0.90
贸易 220000
6.59
金融 74645
2.24
住房建筑
164000
4.91
政府劳务
164000
4.91
各种职业的、绅士的以及241313
7.23
其他劳务国外的净收入112580.34
合计3338757
100
*:几乎全是手工业。
资料来源: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2.
(2)创新主体的形成概况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1860-1895)。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方面较广的引进外国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时期是我国创新系统的发轫期,尽管没有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与创新网络,但企业和教育已成为创新的先行者,以引进西方军用设备为起点,主张西式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我国创新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企业发展及相关制度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逐渐出现了一些小型的近代工业,早期的近代工业以外资为主,这些企业大多设在通商口岸,由外国人创办或与中国人合办,企业规模大部分是小型的。据最可靠估计,1895年以前在中国创办了103家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多是小型企业,以造船、茶叶加工、机器缫丝、进出口加工等为主,开始使用动力机器。从1 895-1913年,随着《马关条约》使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后,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建立,他们创办时的资本投入都超过10万元。其中包括了40家中外合办企业(由外国人控制),分别来自英、法、德、我、日等国家,以采矿业、造船业和纺织业为主。(见表2)
表2 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办企业情况一览
厂矿数
国别 外资(1)
中外合办(2)(1)+(2) 占总数%
英国28 9 37 27.21
法国4
2 64.41
德国9
3 12
8.82
日本35 1449 36.03
俄国9
8 17 12.50
美国6
2 85.88
其他5
2 75.15
业务 外资(1)
中外合办(2)(1)+(2) 占总数%
采矿10 2232 23.53
工程和造船 7
0 75.15
电力和自来水16 3 19 13.97
纺织12 4 16 11.76
食品34 5 39 28.68
其他17 6 23 16.91
合计96 40136100.00
资料来源: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30.
我国民族企业的近代化工业,起源于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官办的近代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先后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军用工业和民用、工矿、交通企业。据统计,自1861年至1895年间,政府共出资创办了19个军事工业企业,29个民用工业企业,以及一批交通运输企业,建成铁路364公里。(见表3)
表3 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军工企业
厂名设立年 经费(单位:千两)工人数(1894年) 样员
开办经费 总额
江南制造局 1865
543
16030280010
金陵机械局 1865 不详25001000
不详
福州船政局 1866
470
14842200045
天津机械局 1867
22065002500 6
福州机械局 1869 不详不详 60 0
兰州机械局 1872 不详不详不详 0
广州机械局 1874
170不详 200 0
山东机械局 1875
186900 250 0
四川机械局 187777757 250 0
吉林机械局 1881 不详910 300 0
[北京]神机 1883
100不详不详 0
浙江机械局 1883
100不详 50 1
云南机械局 188346100 100 0
台湾机械局 1885
100不详 100 1
湖北枪炮厂 1890
7002300 12000
约计3000
50000 10000-20000
64
资料来源:
(1)经费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P312,425,431,565—566;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四)P31—32,247—248,251—252,255—256,259—260,268—269,447—448; 《洋务运动》CK),P41—42,154—162,227—232,259—263,278-282,403,413.
(2)工人数孙毓棠.上引书P1188.
(3)洋员洋匠人数,除另行注明者外,见《洋务运动》(五).P72;孙毓棠.上引书.P513,516,530—531,536.
表4 1872-1913年间民族资本企业一览
年代
合计商办
官办和商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1872-1894年 72 20893
53
469722% 19 16196
78%
1895-1913年549 120297 463
90801
75% 86 29496
25%
资料来源: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862.
这些军工厂不仅具有十足的封建性质,而且具有买办性质。清政府官僚集团最初创办的军工工业,其机器全是从英、法、美、德各国定购而来,其善后扩充、修理、配补机件也不得不完全依赖外国商人。规模较大的兵工厂、造船厂中的技师与工头,都是用极高的薪水聘请外国人任职。
此后,清政府及其官僚集团从1875年起开始经营采矿、炼铁及纺织工业,到1895年止,共有十余所相关企业建立。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由清政府筹措,并由政府派官吏经营管理。经营的企业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后期转为私人经营。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中国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到1 895年止共创办一百余家企业。这些企业有失败的,夭折的,也有成功的,普遍规模较小,成绩有限,他们的尝试给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开了端绪,打下了基础。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1895-1913年间至少创办了549家使用机器动力的中国商办和半官方的制造业和采矿业。
这些民间产业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小、规模小、缺乏技术,主要采用进口机器生产;主要从事轻工业(缫丝、纺织、火柴制造、新式印刷)和小规模的采矿业;在轻工业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而重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成就;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上海、广州及通商口岸与“租界”。(见表4)
(4)教育发展及相关制度影响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把教育看成仅次于军事工业的事业,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方针,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主要有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进行改革封建教育的首次尝试。
改革之初,首先是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到19世纪末期,洋务派创办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这些学堂大都属于大学教育的性质。它们纷纷兴起,尽管大同小异,而且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他们却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故其在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见表5)
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另一举措是派遣留学生,始于1872年。容闳通过在美国大学的学习,有感于“大学教育对于自己的裨益,而立一愿望,即游说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美接受西式教育”,寄厚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②。1872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容闳带领首批幼童(30名)赴美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扉页。到1875年10月,清政府共派出4批幼童赴美,计120名。几乎在同一时间,福州船政学堂选派魏翰、陈兆翱、刘步蟾等5名学生随日意格返回欧洲时到英、法参观学习,此次游历虽不属于正规的留学,但开启了留欧教育的先河。1877-1897年间共派出赴欧学生4批共计84人,其中第三批有9名留学生选自北洋水师学堂,其余均由福州船政学堂选派。留美学生大部分从事自然科学或应用科学,包括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设等。留欧学生主要师法西洋造船、驾驶技术等,以期加强中国的海防建设③。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军事人才和外交人才,是中国新式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但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变动,它的推行不仅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反而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表6 1909年全国官立高等学校情况表
校别
数量 学生数
大学 3
749
省立高等学堂23 3963
高等专科学校
农科 5
530
工科 7 1136
商科 124
特种学校
法 47 12282
文 19 2546
理 3
211
医 8
336
工艺 7
485
总计
123 22262
资料来源: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P182.
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次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洋务派的“西学”,是“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不务其大,不揣其本。”这正是洋务派“西学”主张的症结所在。维新派主张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并广设各级学堂,提倡学习西学,奖励著书立说和发明创造④,认为发展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同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先河。“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人员体系,学科设置较为齐全,分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工科、商科及农科。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据学部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人;到1909年,学堂发展到52348所,学生人数达1560270人⑤,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见表6。
(5)各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
洋务运动的改革不仅催生了中国的近现代工业,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然而,这一时期技术发展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民族资本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从事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机器设备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主要技师由外籍人员担任。洋务运动时期的高等教育西式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的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其设置的目的是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实践和应用型人才为主,难以实现技术上的根本性创新。此外,这些人才大多被输送到官方企业,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
因此,此间企业和教育培养并不以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为目标,教育为特定的企业输送了一批技术型人才,创新主体间还不存在以创新为主的互动作用。
(6)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
洋务运动时期的改革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然而历史证明,这一时期的改革并未真正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企业和教育改革都缺少相关的制度建设,改革并未触及体制的根本,这在洋务运动失败后的改革中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此后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建设主要见表7。
(7)小结
洋务运动时期的改革,标志着以政府为主导的近代工业的开始。一方面,以引进西方技术为主导,形成了一批以政府为主导的“官办”及“官商督办”企业;促进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兴起,形成了一大批的小工业企业。另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教育,培养了一批科学和技术人员。洋务运动从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此间,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3.第三阶段: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国家创新体系萌芽期
(1)国家整体经济环境
这一历史时期在军事、政治方面可以说是内战、革命和入侵,在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方面是变革和发展。总体而言,在1912-1949年间,经济总产量增长缓慢,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递增5.6%,人均收入没有显著增长,国内产值主要来自农业,城乡比例没有重大变化,为建立信贷而设置的机构依旧数量少而能力差,统一的全国市场从未组织起来,广大农村保持着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增长模式。期间,1937-1949年,经济出现了倒退,1940-1946年,经济通货膨胀率平均每年上涨300%以上。
这一时期仍然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工业仅占很小的份额。据1933年国内产值统计,农业产值占65%,工业(工厂、手工业、矿业、公共事业)占10.5%,商业占9.4%。整体看来,经济结构仍是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见表8)。
这一时期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到1937年,共2435家华资工厂(不包括矿业和公共事业),雇佣工人493257名,主要集中在沿海,如上海(11 86家)等地。1943年共计3758家工厂,与战前工业所不同的是,约50%企业制造军用品和生产资料,国有企业起主导作用。1937-1945年间,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低于战前水平。1946-1949年间,经济通货膨胀很高,重工业和矿业生产能力遭到破坏。
(2)创新主体的形成概况
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创新主体仍以企业和大学为主,国立科研院所开始出现。但创新主体本身的创新性行为仍然很少,企业以引进机器设备为主,未出现大规模的自主创新行为;高校发展迅速,主要以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研究机构和大学分设。
(3)企业发展及相关制度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建立新式工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发展,但这种发展还是十分微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到一战时期,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因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图1 晚清时期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
据统计,1895-1911年17年间,共设立厂矿490间,资本额达11131万元。1912-1919年8年间,设立工厂共计472间,资本额达9478万元,整体上维持上升趋势⑥。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以及造纸、卷烟、榨油、制糖业等。而在重工业方面,由于中国的煤铁生产大部分操纵在帝国主义手中,所以民族资本经营的煤、铁生产的增长非常有限。
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期间,曾经实行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措施,如设立全国建设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与资源委员会,推行“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实现关税自主与货币制改革等。这些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实行铁路国有化,收回了对铁路的管理权,继而扩建了铁路,完成了浙赣、粤汉、陇海、淮南等铁路线路,共9033多公里,使中国铁路长度增长了47%。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国家垄断,通过建立财政体系,实行金融垄断,对工矿、交通及商业进行控制和垄断,建立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工矿业中,据估计,1936年,官、民营工矿业资本合计为137600万元,其中官营20600万元,占15%;民营117000万元,占85%⑦。在民族资本工业结构中,轻工业占绝对优势,纺织、缫丝、卷烟等工业的资本在1933年占整个民族资本的44%,在1927-1931年间呈增长趋势。
表8 1933年国内产值
单位:10亿元
资料来源: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40.
据史料记载,1927-1937年间的民族资本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1927-1930年间有所发展,1931-1935年间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而发展停滞,1936-1937年又重新获得发展,1926-1936年间国民经济增长率达8.3%。这一时期的工业企业特点可概括为:华资企业约占工厂工业产量的70%,外资占30%(1933年);民族资本主要以轻工业为主,50%企业从事纺织和食品制造;工厂平均规模很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工厂平均人数200名左右,大多为技术落后的小工厂;大部分为传统工业,机器以买入为主,且较少使用机械动力和复杂的机器;缺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1931年,在82家纱厂中的4000名技术人员中,仅有500名接收过正规训练⑧。缺乏金融流通市场,股东对短期利益的要求与扩大再生产企业的长期目标相矛盾。
总体看来,1949年前的中国没有进入工业化,但小的现代工业为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熟练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发新产品和技术的能力也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教育发展及相关制度影响
这一历史时期,大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早期的改革来自五四时期(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此次改革废除了“尊孔”、“读经”的规定;教学改用国语和白话文;并且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1922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其中提出了7点具体意见,包括开展青年工人农民的“特殊教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男女教育平等;教会学校内,基督教学生与非基督教学生平等;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
表9 1936-1945年间高等学校情况概况
年学校数量 教员数职员数学生数
毕业生数
教职员与学生数比
1936 108 7560 4290 41922 9154 1∶3.5
1937 91 5657 2966 31188 5137 1∶3.6
1938 97 6079 3222 36180 5085 1∶3.9
1939 101 6514 4170 44422 5622 1∶4.2
1940 113 7598 5230 52376 7710 1∶4.1
1941 129 8666 6503 59457 8035 1∶3.9
1942 132 9421 7192 64097 9056 1∶3.9
1943 133 10536 7064 73669 105141∶4.2
1944 145 11201 7414 78909 120781∶4.2
1945 141 11183 7257 83498 144631∶4.5
资料来源:参见陈东原.《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数馆,1948年.
1921年北洋政府时期,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广州召开第7次代表大会,讨论学制改革问题,通过了新的学校系统草案。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对草案稍加修改,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新学制”,对大学教育体制实行改革。1924年,教育部公布了《国立大学校条例》20条,重新制定大学教育中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提出“国立大学校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⑨。”
1927年国民政府时期推行“法国式教育制度”。在中央成立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构,而不设教育厅。这种制度,称为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但推行不到两年就夭折了。之后,先后公布了几个教育法规,如1929年的《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和《专科学校组织法》,1931年公布了《专科学校规程》等。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共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其中,大学42所(国立13所、省市立9所、私立20所),独立学院36所(国立5所、省市立9所、私立22所),专科学校30所(国立8所、省市立11所、私立11所)。按照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工、农、商、医、教育八个学院。多数学校具有图书馆和实验室,部分教授可以一面教学,一面从事学术研究。独立研究机构有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此外还有12所大学设立研究学部,招收在校学生和研究生41922人⑩。
1937-1948年间,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大迁移、恢复调整和巩固发展三个阶段(见表9)。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抗战初期受到了很大摧残,但之后开始逐渐回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期间,学校增加了30.5%,教员增加了47.9%,职员增加了69 2%,学生数增加了99.2%,毕业生数增加了57.9%。学生数量增速最快,但也由此出现了教员少而任务重的现象。就学校本身而言,专科由22所增至52所,增长了73.3%,增长速度最快;而大学到1945年只有38所,比1936年减少了4所;独立学院由36所增至51所,增长了41.7%。这主要源于当时的发展条件受到限制,而另一方面又急需人才,因此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专科学校。从学科发展来看,增长率最快的专业依次为医科(增长225%)、教育(155.9%)、农科(70.2%)、法科(51.3%)、商科(47.7%)和工科(46.1%)。其原因主要是为了迎合战时需要,优先发展医科和教育,而忽视文科专业。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有了较大发展。少数学校已开始出现研究学部,但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普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并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进行研究为主要目标。
(5)科研院所发展及相关制度影响
我国的科学技术体制化运动最早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为“中国科学社”。其后,1916年,在工调部领导下创立了第一个公立研究机构“中央地址调查所”;1922年,在科学社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生物研究所”;1928年,中国教育和文化促进基金会在北京建立了“静生生物研究所”;而直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1929年北平研究院的纷纷创立才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的初步建立。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受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影响,科技发展较为缓慢,到1949年建国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不超过500人;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且主要集中在地质科学和生物分类学方面。
(6)各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
这一历史时期里,无论是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还是科研院所的发展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快速发展期也有倒退停滞期,但整体上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如此,民族企业发展仍是举步维艰,大量生产设备由国外引进,企业仅以生产为主要目的。而高等教育以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为目标,谈不上以发展科技和创新,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更难以培育企业与大学间的研发合作,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尽管独立研究院所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且发展非常缓慢,主要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还未与企业和大学间形成研发合作与互动关系。
(7)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
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战争与动荡,历经不同的政府执政期,没有将国家创新体系制度建设作为完整的发展规划予以考虑,其制度建设是不连续与不完整的。仅按时间概括,可将主要相关的创新体系制度建设归纳如表10。
(8)小结
整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出现了近代工业、现代教育与金融中介,然而,频繁的战争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工业与高校的发展曲折前行,但终归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此时,工业中仍以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机械化生产与技术能力,大多数设备与技术以引进为主,还未出现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高校以普及高等教育与培养人才为宗旨,很少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少量的高校已开始出现独立研究院所。此外,中国科技体制初步建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及北平研究院等独立研究机构,科技活动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此时的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之间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相互之间很少有合作与研发活动。但企业与高校的发展,以及科研院所的出现,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图2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
注释:
①曲土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22-123.
②容闳《西学东渐》长沙:岳麓书社,1985:P62.
③郝一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育之比较》大学教育科学,2005:第2期.
④曲土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02-203.
⑤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372.
⑥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965.
⑦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048.
⑧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63.
⑨曲土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68-276.
⑩陈东原.《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数馆,1948:P525,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