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责任教育”_责任教育论文

浅谈“责任教育”_责任教育论文

“责任教育”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是省德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为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在学习研究中外德育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了并实践着“责任教育”。

一、提出“责任教育”的现实依据及理论依据

我校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德阳市,既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实惠,也面临着它对师生思想观念的冲击。社会上以金钱为价值衡量标准、以个人为中心,忽视集体,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消极落后思想在学生中产生了不小影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居于特殊位置,家庭教育的不当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父母对他们宠爱有加,严厉不够,百般将就,姑息纵容孩子。资料显示,多数独生子女自私、自利、任性、懒惰、冷漠,而少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爱心。这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难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更重要的是个人道德、伦理、情操的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需要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责任感、对人民有负责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责任”是我国优秀文明传统的内核。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发展史就正是以对民族对国家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志士仁人的奋斗史,正是对国家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铸成了我们民族的背梁。

二、“责任教育”的含义、特征及内容

责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塑造科学的责任观。

“责任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历史传统渊源。“责任”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富有“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肩负着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负责精神,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共产党人正是以繁荣祖国、为天下人谋幸福,为人民服务的可贵负责精神,铸就了今天的中国。当然,在封建制度下的责任,由于深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忠君”的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国家、民族、社会、人民为对象的“责任”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层次阶段性。“责任教育”针对学生实际,从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出发,分层次将小学生划分为低、中、高段,分别制定责任目标要求,依据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提出责任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体现出层次性特征。

3.可操作性。“责任教育”紧紧与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密切结合,教育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责任教育从“处事做人要负责”入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因而具有实践意义,责任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

4.整合性。“责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也将老师、家长纳入其中,对他们明确提出了若干责任要求,以此来带动社会大环境的优化。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合力培养造就富有社会主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在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我们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前途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德育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制定具体内容。

(一)教师的责任

1.对祖国和民族: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对社会和环境:有良好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是非观念明确,敢于抵制恶习;有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3.对家庭和邻里:夫妻和睦,邻里和谐;礼貌待人,尽儿女之责,尽父母之道;不宠、不溺爱孩子,做好表率作用。

4.对自己: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练就健壮体魄;以育人为己任。

(二)学生家长的责任

1.对祖国和民族: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重要的是祖国、民族的未来;教育孩子,使之成才,不仅是尽父母之道,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对社会和环境: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积极主动联系学校,配合育人;能自觉抵制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气、时尚;树立环境意识,做好表率。

3.对家庭和邻里:明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宠、不溺爱孩子,给孩子动手机会,培养孩子生存意识;教会孩子怎样处好邻里关系,怎样礼貌待人。

4.对自己:提高修养,纠正不良习好,做好表率,自觉学习科学育人知识,努力配合学校,把子女教育成有社会责任感,有民族自尊心,有作为的新一代。

(三)学生的责任

〔低段:一、二年级〕

1.对祖国和民族:我是中国人,知国名、爱国旗、唱国歌,立下为“四化”服务的志向。

2.对社会和环境:爱学校、爱班级、爱少先队;遵守校规,遵守社会公德;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爱护环境,保护一草一木。

3.对家庭和邻里:我是家庭中一员,爱父母、敬长辈;自己动手做家务劳动;对人有礼貌。

4.对自己: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存;学做合格小学生,争取入队,争当优秀队员,有错就改。

〔中段:三、四年级〕

1.对祖国和民族:能讲解国旗、国徽、国歌;感受家乡建设变化情况,热爱家乡;初步了解祖国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之情;立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志向。

2.对社会和环境:知道我是集体一员,培养集体荣誉感,为集体争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争做“小主人”;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并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3.对家庭和邻里:体察父母的艰辛,当好父母的小帮手;努力营造家庭和睦、温暖的氛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尊老爱幼。

4.对自己: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存,树立理想;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发展特长;学习各科并进,全面发展;知错就改。

〔高段:五、六年级〕

1.对祖国和民族:了解祖国悠久历史,祖国建设成就;自觉维护祖国荣誉;立下报国之志:我是中国人,我的责任是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对社会和环境:有集体观念,乐于公益劳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团结他人,互助互进,建立友谊;自觉维护环境,树立环境意识;敢于抵制坏行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3.对家庭和邻里:体贴、关心父母、长辈;主动替父母分忧解愁,做家务劳动;团结邻里,礼以待人,宽以待人。

4.对自己: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存;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律;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为人正直、严于律已。

三、“责任教育”的途径及实践

责任教育以教学主渠道、校内外活动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作为主要途径。

1.创造“责任教育”环境。创设校内“责任”氛围。首先以“责任”为“校训”作为校园精神的概括,以规范师生思想行动。创建《一小校刊》,在办公室、教室及校内公共场所悬挂醒目的“责任”标牌。还利用红领巾广播、板报、橱窗、书画报、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图书室、荣誉室,处处宣传责任意识,充分利用队会、班会、校会、家长会、教师会,会会宣传责任意识,创造校园的“责任”氛围。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刊物广泛宣传责任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以校刊作为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形成大教育环境。

2.围绕学科主渠道进行责任渗透。责任教育内涵丰富,必须善于挖掘、开发,特别是在思品、语文、自然、历史、地理等课中有机渗透。教师在备课时,找准教材与“责任”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灌输。

3.以学校、家庭为两极开展系列活动。实践证明,从活动入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行之有效。开展“我给父母的汇报”活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用“家长联系手册”联系,让孩子明确教育目标,增强认同感。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我给家人献支歌”等活动,使孩子明确在家中自己的责任。开展“红领巾露一手”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明确对自己的责任。

4.走出校园,建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责任教育。长期坚持定班、定点、定时为福利院做好事、慰问演出、送慰问用品和老人共度中秋节等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关心他人,对他人负责。建立警民共建制度,请警察叔叔作法制报告,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请校外辅导员、老红军、老干部讲党史、团史、讲革命传统、讲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奋斗的事迹,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认识和责任感。

5.校内班、队、校活动制度化。每周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组织学生看爱国主义录像片、革命故事片;教师讲历史、讲国情、讲改革开放和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学生讲自己的认识、体会;人人唱国歌、队歌、校歌、革命历史歌曲;学生表决心,树立报国之志:“我的责任是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我校实施“责任教育”,使责任感成为了全师生的共同动力,教师认真教书,学生努力学习,促进了班风、校风、学风的全面优化。通过“责任教育”的实施,促使了家、校、社会联合育人,起到以学校的“责任小环境”带动社会“责任大环境”的效果。

标签:;  ;  ;  

浅谈“责任教育”_责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