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成年子女孝道行为的中介作用
罗婷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 430072)
摘 要 研究采用老年人孝顺期待问卷、简短成人孝道实践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湖南省某县223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成年子女孝顺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老年人孝顺期待和成年子女孝道行为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老年人的抑郁情绪;老年人孝顺期待显著正向预测成年子女孝道行为;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影响自身抑郁情绪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孝顺期待可以直接降低老年人抑郁情绪,也可以通过成年子女孝道行为来缓解老年人的抑郁情绪。
关键词 孝顺期待;抑郁情绪;孝道行为
1 引言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孝顺父母一贯是人们所称赞的品质。孝顺是指成年子女向老年父母给予帮助或提供照料,并把父母的需要置于自身需要之上的责任感(Seelbach,1978)。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expectation of filial responsibility)反映了父母对子女孝顺的期望程度。孝顺期待是对成年子女满足老年父母需要、尽孝道义务的一种社会态度,尤其指父母对孝道支持的期望 (Pas,Suzan,Tilburg,Theo,Knipscheer,&Kees,2005)。 研 究 发 现 ,性 别(Cheng & Chan,2006)、年龄(Ho,1996)、家庭所在地 (王大华,申继亮,佟雁,费广洪,2003)、受教育水平(Yue& Ng,1999)等会影响个体的孝顺期待水平。孝顺期待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有的父母认为成年子女应该尽可能住得离父母近一些,以便照顾他们,在必要时子女应该为父母做出牺牲等等;而有的父母并不期望获得子女的照料。学者就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的早期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孝顺期待和父母的精神状态负相关(Quinn,1983)。父母越是期望孩子在疾病期间提供照顾 (包括经济支持、就近居住、探望、整体的责任感),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就越低(Seelbach& Sauer,1977)。可能原因是父母和子女对于孝顺责任的期待不一致,父母对孝顺的期待远远超出子女对孝顺的理解(Seelbach,1977)。子女孝道行为和父母孝顺期待之间的差异对父母的心理幸福感有消极作用(Cheng& Chan,2006)。而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孝顺期待水平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陈晓惠,方明,2013;Laidlaw,2009),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刘靓,徐慧兰,宋爽,2009;申继亮,周丽清,佟雁,张金颖,2003)。
随着老龄化现象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多关注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和躯体健康(崔娟,毛凡,王志会,2016),对于心理健康,尤其是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较少。除了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之外,抑郁症状评分也是评价心理健康的有效指标,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测量可有效地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唐丹,2010)。“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通过对分布在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的17708名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40%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穆光宗,2014)。抑郁作为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老年人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彭华茂,尹述飞,2010)。但是目前却少有研究关注老年人孝顺期待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
孝道是子女作为行为主体,以父母为主要对象所表现出的良好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即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其中,孝道行为是指子女为实现对父母的尽孝而采取的措施与行动,是子女尽孝的实践(杨国枢,2006)。老年人孝顺期待通过接受的亲子支持来提升老年人的自尊水平(Laidlaw,2009)、降低孤独感(刘靓,徐慧兰,宋爽,2009)、增加主观幸福感 (陈晓惠,方明,2013)。这些研究表明,成年子女提供的亲子支持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孝顺期待越高,他们报告的子女提供的帮助也越多(Treas& Wang,1993)。而社会支持和消极互动对老年人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Li&Liang,2007)。在中国社会中,家庭,尤其是子女,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Jackson& Howe,2006),因此子女孝顺与否对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好坏有重要影响。家庭不和睦、不受家人尊敬、没有讲心里话的家人,都会增加老人的抑郁症状 (崔向军,魏志霞,李丽娜,孟祥博,陈晓美,王强庆,2012);而家庭支持高的老年人则较少表现出抑郁情绪(王兴华,王大华,申继亮,2006)。子女提供的亲子支持也是孝道行为的内容,因此可以推测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中介作用。
番禺沙湾小镇自我就业者的户口差异不大,但旅游回馈本地的自我就业者效益明显:58.33%商家为本地人。在城乡互动模式下,对沙湾古镇本地的自我就业者效益颇高,而对城乡自我就业者的城乡就业人口流动效益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沙湾古镇地处距离广州市中心较远的位置,可进入性不够高。平时的游客量较少,游客量高峰期主要集中于节假日和周末,所以不太适合外地人来此创业,一些本地流动摊贩在客流高峰期才会在此摆摊做生意。
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拟考察老年人孝顺期待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一步对成年子女孝道行为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温忠麟,叶宝娟,2014),研究共重复抽样5000次。结果表明,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直接效应显著(t =-2.39,p <0.05),效应值为-0.14,孝顺期待通过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间接效应值为-0.05,其 95%置信区间为[-0.10,-0.01],不包括0,因此,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影响中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既包括孝顺期待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直接作用,也包括成年子女孝道行为产生的部分中介效应。各路径的具体效应值见表4。
2.2 研究工具
2.2.1 老年人孝顺期待问卷
本研究拓展了老年人孝顺期待和抑郁情绪的理论研究,为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探讨老年人的孝顺期待,对于成年子女了解父母需求、履行孝道责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保障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父母和子女应该共同努力。一方面,父母可以适当向子女表露自己的期望以激发子女的孝道责任感;另一方面,子女也应遵从传统美德,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与互动,主动孝顺父母,让其安享晚年。
本研究结果表明,身体状况、有无配偶、受教育程度高低都对被试的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的发现一致 (崔向军,魏志霞,李丽娜,孟祥博,陈晓美,王强庆,2012)。身体状况差的老年人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这可能是因为身体状况差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下降,抑郁症状出现更多。婚姻状况是中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Li,2011;Mccall,Parks,Smith,Pope,& Griggs,2010)。 分居、离婚和丧偶对于加深抑郁症状有明显作用 (Kim&Mckenry,2002)。因此,无配偶的老年人和有配偶的老年人在抑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有显著性。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一般老年人群体,这与他们注重人际交往、身体健康、夫妻关系和谐、富有生活情趣、子女关系融洽、适当参加一定工作等密切相关(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2003)。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抑郁程度评估。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研究所Radloff(1977)编制,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症状的频度采用4点计分:不足1天者为“没有或基本没有”,1—2天为“少有”,3—4天为“常有”,5—7天为“几乎一直有”。经过负向题重新编码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范围为0—3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应越多。本次研究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2.3 简短成人孝道实践量表
采用Ng等人(2000)编制的简短成人孝道实践量表测量被试对成年子女提供孝道行为情况的评价。该量表包括6个项目,主要包括:照顾父母生活起居、资助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取悦父母、与父母保持良好联系等六个方面,采取5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范围为1—5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认为子女提供的孝道行为越多。本次研究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无法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来可以采用实验方法对孝顺期待进行操纵,继续探讨老年人孝顺期待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其次,本研究只调查了湖南省衡东县地区的一部分老年人的情况,该样本在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代表性有限,未来研究可以选取更多样化的样本考察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再者,本研究没有采集被试子女的年龄及其分布情况,以后的研究可以考察该变量及其意义;最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孝道观念发生改变,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孝顺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和成年子女对孝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以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结果
3.1 抑郁情绪在老年人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和老年人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采用分层回归的分析方法验证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以老年人孝顺期待为自变量,成年子女孝道行为为中介变量,老年人抑郁情绪为因变量。控制了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后,采用Baron和Kenny提供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第一步,进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老年人孝顺期待对抑郁情绪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β=-0.19,p <0.01); 第二步,进行中介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老年人孝顺期待对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17,p <0.01);第三步,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6,p <0.001),老年人孝顺期待对抑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0.14,p <0.05),说明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影响抑郁情绪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如表3所示。
随着高端产品的陆续推出,格兰仕也成为了红顶奖的常客,包括UOVO微波炉、全球首创的双变频微波炉(G90F25CSXLVIII-R6(G0))、格兰仕微蒸烤一体机(Q6-Q260S(S0))、电蒸炉DZ30Q-D81等都陆续获得红顶奖。值得注意的是,格兰仕今年获得及提名红顶奖的微波炉、电蒸箱和电烤箱都是格兰仕至尊系列嵌入式产品,也正是顺应了消费升级所爆发出来的嵌入式消费需求。
所有患者术前均以数字DR检查与MSCT检查,患者先保持卧位采用飞利浦800m型ADR机对其进行腹部X线检查;后予以GE公司生产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扫描条件设置:取层厚5mm,电压控制在120kV,电流为200mA,对重建层厚设置为1mm,间距设置为0.7mm;扫描范围取膈顶至耻骨的联合水平位,在进行数据采集后予以层厚1.25mm重建处理,获得图像上传AW4.2工作站后处理,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重建。研究以术后病检穿刺活检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表1 抑郁情绪在老年人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M±SD)
3.2 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孝道行为与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对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的孝道行为和老年人抑郁情绪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孝顺期待与抑郁情绪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5);老年人孝顺期待与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 <0.01);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和老年人抑郁情绪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1),如表 2 所示。
表2 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和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3.3 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影响抑郁情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为便于统计分析,将部分人口学变量进行重新归类:将婚姻状况为配偶健在者和再婚者归为“有配偶”一类,其余均归为“无配偶”一类;自评近一个月来身体状况非常好和好归为一类,非常差和差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即自评身体状况分为“好”、“一般”、“差”三类。方差分析表明被试的抑郁情绪得分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体间具有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试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及以上的被试,后两者无显著差异;身体状况差的被试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身体状况一般的被试,身体状况一般的被试抑郁情绪得分也显著高于身体状况好的被试。无配偶被试抑郁情绪得分与有配偶被试抑郁情绪得分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如表1所示。
在湖南省某县选取300个家庭,对家庭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至少有一位成年子女(年龄≥18周岁,已婚已育)。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74.33%。其中男性103人,女性120人;年龄60—69岁151人,70岁及以上72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156人,城镇67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48人,初中52人,高中及以上23人;配偶健在者142人,丧偶者71人,离异后单身者2人,再婚者7人,与他人同居者1人;自评近一个月,身体状况非常好8人,状况好40人,状况一般124人,状况差41人,状况非常差10人。
表3 成年子女孝道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4 对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及效果量
4 讨论
4.1 抑郁情绪在老年人身体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2.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4.2 老年人孝顺期待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老年人孝顺期待与抑郁情绪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孝顺期待水平越高,抑郁体验越少。而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越高,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陈晓惠,方明,2013)。本研究的结果间接验证了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两个相反的维度 (梅锦荣,1999;Silverstein,Cong,&Li,2006)。老年人孝顺期待与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孝顺期待水平越高,成年子女孝道行为也越多,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当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产生高期待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子女表达这种期待。子女在获得父母发出的信息后,会以各种方式来向父母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王大华,申继亮,佟雁,费广洪,2003)。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和老年人抑郁情绪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子女越孝顺,老年人抑郁情绪越少。因此,父母的幸福感和子女是否履行孝顺角色有关(Tobin,1981)。
(1)预裂缝要贯通且在地表有一定开裂宽度。对于中等坚硬岩石,缝宽应≥1.0cm;坚硬岩石缝宽应达到0.5cm左右;但在松软岩石上缝宽达到1.0cm以上时,减振作用并未显著提高,应多做些现场试验,以利总结经验。
4.3 成年子女孝道行为的部分中介效应
孝顺期待可以直接预测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也可以通过成年子女孝道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一方面,高孝顺期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Laidlaw,2009),从而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当子女在与老年人的交往互动中,察觉到老年人的孝顺期待越多时,他们感知到自己的孝道责任 也 会 越 多(Ng,Loong,Liu,& Weatherall,2000),从而加强与父母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更多的孝道行为,老年父母的生活质量由此提高,抑郁情绪减少。反之,当父母表达低的期望时,子女听到后有可能内化,因此降低孝顺父母的责任感(Zhan,2004),老年人缺乏子女的关心,心理健康状态下降,抑郁情绪随之增多。
4.4 研究贡献、不足及展望
采用国内学者王大华、申继亮等编制的老年人孝顺期待问卷,测量被试的孝顺期待水平(王大华,申继亮,佟雁,费广洪,2003)。问卷共有9个项目,如“成年子女应该探望,打电话或写信给父母,以保持与父母经常性联系”,采用 5级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计算9个项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明孝顺期待水平越高。本次研究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变量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技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另外,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可能会影响其抑郁情绪,为了排除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推动,可以说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奠基之石,科学探究能力也是高中生物学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与份额在不同中学、不同教师处大相径庭,甚至有天壤之别。差异形成之原因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意识差异;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差异,如实验条件差异、课时差异、理念差异。另外,现在的生物学教学中还存在理论课替代实验课、讲实验替代做实验等问题。毋庸置疑,相较于理论教学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理解,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意识、实验能力的提升,实验教学都略胜一筹,教师要着力提升实验教学在中学教学结构中的占比。
5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看他装聋,老婆子只得长叹一口气,索性闭上眼,双手在脸上使劲地揉搓,好似要搓掉那担心和烦忧,或直接看它不见,但最后还是忍不住狠狠丢出一句:“别人说你是神经病呢,吃饱了撑得!”
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均与老年人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老年人孝顺期待与成年子女孝道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老年人孝顺期待、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老年人抑郁情绪,老年人孝顺期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成年子女孝道行为;
现在制约小型专项农具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对于农民购买者,他们收入较低,购买谨慎,农具的购买行为受价格影响很大。准确定位用户能够接受的合理成本是产品可以真正被应用的保证。针对使用人群,设计必须满足其对成本的要求。
成年子女孝道行为在老年人孝顺期待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崔娟,毛凡,王志会.(2016).中国老年居民多种慢性病共存状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32 (1),66-69.
崔向军,魏志霞,李丽娜,孟祥博,陈晓美,王强庆.(2012).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 (4),536-538.
陈晓惠,方明.(2013).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亲子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老年学,33 (23),5980-5981.
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2003).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7 (11),742-744.
刘靓,徐慧兰,宋爽.(2009).老年人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孝顺期待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 (5),636-638.
穆光宗.(2014).全面把握“健康老龄化”.人口与计划生育 (9),11-11.
梅锦荣. (1999).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5-87.
彭华茂,尹述飞.(2010).城乡空巢老人的亲子支持及其与抑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6 (6),627-633.
申继亮,周丽清,佟雁,张金颖.(2003).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1 (3),167-169.
唐丹.(2010).城乡因素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模型中的调节效应.人口研究, 34 (3),53-63.
王大华,申继亮,佟雁,费广洪.(2003).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心理科学,26 (3),400-402.
王兴华,王大华,申继亮.(2006).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 (1),73-74.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 37 (2),268-274.
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 22 (5),731-745.
杨国枢.(2006).中国人的心理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Cheng,S.T.,& Chan,A.C. (2006).Filial pie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well older chinese.Journal of Gerontology, 61 (5),262-269.
Ho,D.Y.F. (1996).Filial piety and its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In M.H.Bond (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pp.155-165).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R.,& Howe,N. (2006).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The demographics and economics of retirement policy in china.European Papers on the New Welfare QuaderniEuropeiSulNuovo Welfare ,(4).
Kim,H.K.,& McKenry,P.C. (200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riag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3 (8),885-911.
Li,J.(2011).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elderly adults:The roles of family support and friend support.Aging & Mental Health, 15 (7),844-854.
Li,L.W.,& Liang,J. (2007).Social exchang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older chinese: Does age make a difference? Psychology & Aging, 22 (2),386.Laidlaw,K.(2009).Older people’s belief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Expectation and non-expectation.Clinical Gerontologist, 33 (1),21-38.
Mccall,N.T.,Parks,P.,Smith,K.,Pope,G.,& Griggs,M.(2010).The 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or dysthymia among aged medicare fee-for-service beneficia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7 (6),557.
Ng,S.H.,Loong,C.S.F.,Liu,J.H.,& Weatherall,A.(2000).Will the young support the old? An individual-and family-level study of filial obligations in two new zealand culture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 (2),163-182.
Pas,V. D.,Suzan,Tilburg,V.,Theo,Knipscheer,&Kees,C.P.M.(2005).Measuring older adults’ filial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s: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vignette technique and an item scale.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5 (6),1026-1045.
Quinn,W.H. (1983).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45 (1),57-73.
Radloff,L.S. (1977).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385-401.
Seelbach,W.C. (1978).Correlates of aged parents'filial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s and realizations.Family Coordinator, 27 (4),341-350.
Seelbach,W.C.(1977).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ectations for filial responsibility.Gerontologist, 17 (1),421-5.
Seelbach,W.C.,& Sauer,W.J. (1977).Filial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sand morale among aged parents.Gerontologist, 17 (6),492-499.
Silverstein,M.,Cong,Z.,& Li,S. (2006).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china: Consequence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s of Gerontology, 61 (5),S256.
Tobin,S.S. (1981).The responsible child and parental well-being.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3 (2),3-16.
Treas,J.& Wang,W. (1993).Of deeds and contracts:Filial piety perceived in contemporary Shanghai (pp.87-98).In V.L.Bengtson & W.A.Achenbaum(Eds.),The changing contract across generation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Yue,X.,& Ng,S.H. (1999).Filial obliga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China:Current views from young and old people in Beijing.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 (2),215-226.
Zhan,H.J. (2004).Willingness and expect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attitudes toward fil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36 (1-2),175-200.
Older adults’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affects their depression: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
LUO Tingl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Abstract The filial expectation of the elderly reflected their expectation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children.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on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healthy elderly car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on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223 participants from Hu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Elderly’s Filial Expectation Questionnaire,the Short Adult Filial Piety Practice Scale and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and 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ors of the depression level.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or of 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Filial behaviors from adult children part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and depression.This study showed that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 could directly reduce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and could also alleviate depression through filial behavior of adult children.
Key words filial piety expectation;depression; filial behaviors
通讯作者: 罗婷俐,女,硕士。 Email:amy_whu@163.com
标签:孝顺期待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孝道行为论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