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制约下的西部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空前艰难的历史性任务。其中,西部脆弱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其整体发展所施加的制约力度在不断加强,对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消除具有相当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已成为西部直接面临的最严峻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西部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部生态环境整体上呈不断恶化趋势。西北地区仅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2.84万平方公里,占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09.3万平方公里的10.62%,年均输沙量超过14亿吨。宁夏、陕西、四川、贵州和甘肃的水土流失率分别为69.94%、6.87%、43.6%、43.55%和37.95%。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30年代的34%降至90年代的20.37%;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降至90年代末的24.58%;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世纪90年代末的森林覆盖率不足6%,远远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较,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已由当初的78.55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末的65.84亿立方米。塔里木河下游年均来水量由60年代的11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的2.89亿立方米。西北地区荒漠化和草原退化严重。西藏、甘肃、宁夏、新疆的荒漠化率分别为42.02%、50.62%、75.98%和86.07%,均高出全国34.55%的平均水平。上述四省(区)的草原退化率分别为30.36%、45.17%、58.55%和97.37%,大大超出全国19.79%的平均水平。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其频率明显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重。
(二)西部重工业对矿物资源的过度索取尚未遏制。对资源的索取和加工本身所具有的“双刃”作用尤为明显。工业化进程的实践表明,在人均GDP2550-4000美元之间时,工业对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西部十省区的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多少年来高居70%以上,甘肃、宁夏、青海均在80%左右。1999年西部十省区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1.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75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为70%。这种重型工业结构形成对西部矿产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和过度索取。这种格局使西部工业增长和总量在扩大的同时,能源矿产资源的浪费也在增长,生态环境的损失也在扩大,形成显著的正相关性。这种正相关性一方面破坏着资源的永续利用,损害着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在为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起着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三)工业污染严重,环保产业发展迟缓。1999年,西南西北十省区污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中,工业污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依次为55.65%、67.62%和76.26%;生活污水、生活二氧化硫、生活烟尘排放比重分别为44.35%、32.2%和23.74%。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比重高。工业污染治理虽逐渐加强,但治理的艰巨性仍相当大。1999年,西部十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9.63%;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全国的11.67%。同期,西部工业固体废物产出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2.5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仅为10.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当年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占全国比重为27.64%;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储存量占全国比重为19.48%;经过消烟除尘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气处理率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9个百分点;西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50.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11个百分点。1999年西部地区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438.5万元,为全国的25.19%,其中甘肃占西部的比重高达55.75%。显然,对工业污染的治理乏力,会使本来不堪重负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污染的综合治理,归根结底取决于西部环保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而西部地区的环保产业尚属“幼稚产业”。西部大多数省区的环保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多以中低档环保设备生产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少,并以中小型企业唱主角,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方面还难成气候。1997年西部多数省区的环保产业产值不足5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为56亿元左右,年利润仅为8亿元。就目前西部环保产业的现状而言,还不能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污染治理形成有效支撑。其作用还十分弱小。
(四)国民经济核算上的缺陷在促使生态赤字扩大和环境透支加重。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被割裂开来,不计自然资源价值的消耗和环境成本的付出量,视而不见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转移。这使得评价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一系列统计指标被高估一截,使人们在过分陶醉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却不自觉地加剧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不计入自然资源价值和环境成本支付的发展成果并不能揭示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如印度尼西亚从1971年到1984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7%,但若从中扣除自然资源减少与退化部分价值,其国内净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4%。参照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一课题研究的部分结论,即按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所估算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GDP总量10%的比例来计算,西部十省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总量1998年为11325亿元,1999年为12133亿元,GDP新增量为808亿元。而西部生态环境破坏所形成损失1999年为1200亿元左右,超出GDP新增量的400亿元,即生态环境赤字为400亿元左右。实际上,西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只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会比其低。
二
整个21世纪,我国将进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西部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生态文明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就近期目标而言,遏制西部生态环境恶化、逐步缓解和解除其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所施加的各种制约,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为此,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一)修复严重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是西部发展的当务之急。
对西部,由于生态环境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已大大低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需求的无限性,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其对立程度在加大。同时,“局部改善,整体恶化”这种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还将延续,这意味着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还会进一步加剧,对发展的制约力度还会进一步扩大。所以,下大力气修复严重受损的西部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其基本功能是当务之急。在西部,生态环境修复所需资金巨大,环保产业势单力薄,环保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环保意识淡漠,珍惜资源、爱护生态还没有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西部长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能力。离开这一客观现实,去追求“环境与发展协调”这一可望不可及的过高目标,不仅不会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反而会使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落空的危险。因此,西部地区要发展,首要目标是对生态环境恶化所施加的制约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科学估计,认清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二)调整工业结构,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实践表明:西部以往那种以资源为导向的工业化路子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统计结果已证实:西部目前的制造业呈萎缩趋势。1999年,西部40个工业行业中,15个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均为负增长。采掘业的比重却由1993年的10.9%上升到1999年的16.2%。1999年西部工业增加值仅占西部GDP的33.3%。制造业对西部GDP的贡献微乎其微。这种产业结构无助于西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仍处于对能源矿产资源的依赖状态。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西部须降低采掘业的比重,重振西部制造业。
(三)加快西部环保产业发展步伐。
1997年,西部云、贵、川、陕、甘、青、宁、新八省区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仅有2.26万人,环保产业产值为56.3亿元,仅占当年西部GDP的0.53%,其利润也只有8.24亿元。西部环保产业的如此规模和西部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得以改善的要求很不对称。西部环保产业目前所具有的功能仅在于对末端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还无法大规模地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提供环境服务。即使对末端污染的治理,任务也十分艰巨。
对西部发展来讲,环保产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战略产业。环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仅直接决定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程度和环境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目标的确立和达成。根据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西部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强投入下,首先,需要对末端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确保公众环境利益不受大的损害。其二,在此基础上,在有条件的西部重工业中,大力推广甚至强制推广洁净技术,将污染问题解决在产品生产过程之中,在“零污染排放”上取得突破,并逐步推开,使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其三,在“零污染排放”基础上,普遍推行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并使环保产业朝着环境功能服务产业方向演进,最终实现“零资源废弃”目标,全面恢复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的净化功能和承载能力,使西部生态环境和整体发展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谐一致,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强化西部地方政府在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西部地方政府无疑是社会公众利益和子孙后代根本利益的代表。将西部整体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所允许的限度之内,是其基本职能和基本职责。西部可持续发展要求这一职能和职责不断加以强化。
注释:
①②⑤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统计资料计算。
③国家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产业保护状况》(1997年)。
④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1世纪中国进入环保时代》,(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