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生
(景谷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云南 景谷 666499)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收集到的8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27.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97.6%,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为6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6.69,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表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073-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保护大众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药源性疾病,促进合理用药,现就我院2013~2014年上报景谷县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2014年期间收集并上报普洱市药监局ADR监测中心的有效ADR报告83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在83例ADR报告中,男性 37 例,女性 46 例;年龄小于10岁患者呈多发趋势,在发生ADR的总人数中占27.2%。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83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7.69,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4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种类及构成比
抗微生物引起的ADR有50例。以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引发ADR居多,占18%和40%,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种类及其构成比见表4: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ADR分类方法,将83例ADR按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见表5,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8%,临床表现一般为过敏症状,由于同一患者的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故实际例数大于总例数。
3.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通过对8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性别与ADR发生的关系不大,年龄与ADR的发生关系较大,报告中10岁以下年龄了发生ADR比例最高,占27.2%,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小儿的组织器宜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体内酶系统亦不十分健全,易引起ADR。其次,我院ADR上报例数中门诊输液的最多,而门诊输液中小儿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医师应了解小儿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药物的特殊反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坚持合理用药。
3.2 ADR与能给药途径的关系
83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是静脉动滴注占97.6%,由于静脉滴注对药物的质量要求高,药物的渗透压、PH值、药物纯度、热原、滴注速度、溶媒、浓度等都可能诱发ADR,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奉行“能口服治疗的不选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用静脉注射”原则,力求在给药途径上降低ADR的发生率。
3.3 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
笔者对引起ADR的药品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0%,其中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因此,建议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管理,严格控制无指征应用抗感染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正确合理选用药品,严格掌握用法用量。
3.4 ADR累及器宜/系统
从报告数据来看,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是ADR累及最多的器官,这与皮肤反应敏感,较其他器官/系统易于观察,更容易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便于上报有关,因此,建议对用药后的患者要认真观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经及多种药物联用,用药周期长的患者,需定期检查生化指标,避免漏报不易观察的ADR。
综上所述,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及ADR对其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贺小艳,李小亚,我院1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15:26(2):225.
论文作者:余春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药品论文; 患者论文; 报告论文; 给药论文; 我院论文; 发生论文; 最多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