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机制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1-0134-03
党的十七大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但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共同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互通、互动、互补,对社区成员教育、引导,为社区成员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实现邻里互动和谐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隐性资源显性化,以达到“人生真正价值”为目的,这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增加社会凝聚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在事实上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或影响,而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既并列、独立地存在,不可能相互取代,又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
一、邻里互动和谐化
西方很多人认为,在组成社会单位或公共机构——如教堂、学校、社区、政府机构、俱乐部和家庭中间,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最大。新加坡视家庭价值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对家庭教育格外关注。新加坡政府认为,只有重家庭、重亲情、孝父母,才能守纪律、忠国家和社会。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来维护家庭的完整,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德国的“邻里之家”、美国的“街坊节”作为社区的民间节日,为居民举办许多活动,其目的在于营造环境优美的“生活共同体”;加强人际沟通的“社会共同体”;强化公民道德意识的“精神共同体”;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的“文化共同体”,从而实现家庭、邻里、社区的共同和谐。
家庭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发挥着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因此,对家庭文化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示范显得十分重要。在社区思想教育活动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家庭文化建设典型,向社区里的其他家庭作示范,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美好的家庭文化。同时,也可以列举反面的家庭文化典型对社区里的其他家庭作警示教育作用。从而使社区家庭文化成为弘扬真、善、美和抑制假、丑、恶的重要阵地。社区教育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点,要积极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重视对家庭教育引导。
“社区建设……是一种取向甚于一种技巧,一种信念甚于一个项目,一种前景甚于一个活动,它催生扎根于本地生活和优先性的变迁过程。社区建设回应邻里之间的个人、家庭和机构的发展需要。它改变了邻里与其界限之外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本质。”[2]不可否认,现代城市居民邻里关系似乎有些疏远,造成这种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有:城市住房的市场化改变了同一单位职工共住一楼或住同一社区的格局,客观上造成了邻居间的不熟悉;现代城市住房的布局设计,在空间上阻隔了人们的密切交往;沉重的工作压力与较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沟通;生活的私密性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希望他人打扰自己的私生活等。尤其是一些有单位有工作的人和中产阶级,生活圈子广阔,邻里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意义不大。但对于一些生活圈子比较狭窄,或许多不太方便的人,例如,家庭主妇、残疾人士、儿童、老人和穷人等,邻里的作用便得以发挥。由于他们都有较长时间生活在邻里活动中,因此凭借着邻里网络便能从中得到参与社会及集体生活的体验。然而,现代城市居民重新呼唤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的渴望日趋强烈,人们不愿在承受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忍受邻里互不来往的孤独。良好的邻里关系能派生出许多功能,如提供服务、结交朋友、获得社会信息、建立社会地位等。据新华社2005年5月27日报道:形式多样的“邻居节”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一直坚持举办“邻居节”的社区中,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关注的家庭比例上升到了81.5%,但对于许多普通城市居民来说,“邻居节”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街坊邻里间见面、聊天、活动的机会多了。江西九江庐山区五里街道南湖小区“三心三门”即“开心串门、热心进门、宽心出门”活动为载体,切实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营造浓浓的现代都市亲情。武汉青山区121社区的“双夸家常会”,在坚持中拓展,从“婆媳双夸”发展到“邻里互夸”,增进了亲情友情邻里情。天津市天塔街从1999年开始,围绕“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文明”的主题,开展好邻居评选、邻里对弈象棋赛、百对老人金婚庆典、百首诗赋唱和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如今“邻居节”已成为天塔地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形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活动。武汉市江岸区扬子社区年年举办“街坊节”,通过社区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书画摄影比赛、演讲等多种方式,融洽人际关系,促进邻甲和睦。江岸区台北街开展“美在家庭、美在门栋”活动,组织家庭文化展示、家庭文艺演出、家家乐手拉手比赛、家庭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每年春节的“千家宴、团年饭”。这些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加强了邻里层面的互助,使得居民之间能够互相关怀和信任,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育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校教育社区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3]欧美等国开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多项研究,如今,增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学校教育社区化是指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并且把学校变成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主动面向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把社会教育溶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学校教育体现在社会教育里,构建互动互利、双向服务、合力育人,共建文明的社会化育人格局。许多发达国家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活动,甚至把建成的博物馆、图书馆交由学校管理都是司空见惯之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美国的学校教育普遍比较重视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来学习知识、增长才能、陶冶情操。“单单在儿童上学或回家的路上,他们受到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受到的教育都强烈、鲜明的多。”其原因“在于这些思想是包含在形象里,包含在生活的各种画面和现实中”。[4]社区化大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依托普通大、中、小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许多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组织活动、办理卡、证等形式面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教育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直接创办新颖的社区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于他的一套桌椅”。[5]
三、社区活动教育化
社区活动的教育化是指把每一项社区工作都变成对居民的一种教育过程,使居民在参与的同时接受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引导、熏陶感染、寓理于事,寓理于情,重在参与。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坚持从社区居民的迫切要求出发,依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坚持公益性原则,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提高文明素质”为宗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把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社区教育的优劣可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我国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不起来,需要社区教育来承接,对于社区这块重要阵地,如果正确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那么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区教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如:“家庭联谊”、“我做合格小公民”、“争做优秀青少年”、“扶老助残”及文娱表演等,让青少年积极参与,把在社区的生活时间变成受教育的时间,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敬爱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某些空白的社会生存知识得到补充。这样不仅使青少年受到的教育更全面,而且社区教育内容更广泛,整个社会知识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人员素质都有所提高,也可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进。
社区活动的教育化,其源头的活水就是社区文化的熏陶。社区是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的构成要素。由此可见,文化既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又是社区的重要功能体现,即社区的文化维系力。社区文化反映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地域形态等。20世纪初,德国教育思想家乔治·凯兴斯泰纳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文化是一种成就,是一种或者天天去占有它,或者它会天天被遗失的一种成就。”[6]只有文化是人类得以会集的最大力量,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一个社区会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社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着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社区需要文化,同时,社区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社区的文化功能,反映的是社区对于提高公众的素质、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凝聚社区个体等所起的作用。社区需要特殊的“文化力”,文化力与科技力、信息力、经济力共同合成一种“特殊的社会作用力”或“崭新的社会创造力”,对社区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社区精神为核心,不断挖掘社区文化的精神价值,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文化设施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整合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科学知识的普及、职业技能的训练、法律知识的宣传、生活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活动。“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生活质量与适应能力,同时增强社区居民的沟通力、凝聚力、创造力。
四、隐性资源显性化
社区教育不是社区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社区内各类教育的叠加,而是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社区内各类要素的集合、协调、互动,社区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盘活、开发、利用。我们不仅要充分整合、盘活、开发、利用有形的、显性的、自然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要进一步拓展开发无形的、隐性的、人文的教育资源,尤其要注重对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要一以贯之地拓宽和鼓励各种资源的内源创造性……内源创造性的产物也应该力求与原有的文化结构浑然一体”,这样才“易为接受。”[7]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各种无形的人文区位资源,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计划的建设或修复一批历史文物、文化场馆、公园广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对各类无形资源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内容,激发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家乡、爱社区的情感,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也是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这些资源都是社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给人“一个地方的场所感”,“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够唤起对一个地方的回忆”,[8]必然有其特色,这种特色在文化上的集中反映,就是社区精神。如百步亭花园社区将“亭”作为社区景观的标志性建筑,着力打造“亭文化”,形成了一亭一景、一景一文化,现已建成的100多个亭子,成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按照社区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社区精神是社区的一种象征符号,它与社区的地域空间结合起来,象征着社区的独特形象,能够提高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影响力,还能激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律感。
隐性资源显性化,依赖于政府出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使一批学校、医院、文化团体、图书馆等服务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社区组织发挥自治优势,整合社区资源,使辖区单位和社区打破区属、区域界限,实现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依托社区资源,开展便民服务,通过社区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回报社区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由区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与社会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整合是指部门之间合作的品质。”[9]通过宣传动员、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争取社会单位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加大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配置要素整合的力度。努力把社区中潜藏的静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动态资源,把社区单位内部的资源要素优势转化为社区服务的优势,把社区场地、资金优势转化为社区建设优势,把服务与建设产生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区域经济的综合优势。并通过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在接受服务、提供服务、参与社区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更加自觉地为谋取共同利益、实现共同目标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成果,在整个社区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标签: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邻里单位论文; 家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