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与亲子互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亲子论文,师生论文,过程中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父母以及同学是三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他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其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亲子间的互动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教育活动中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的关系,并对他们的作用进行比较。
一、学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父母的影响
传播学家舒曾说:“当孩子们走进学校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语言的大多数结构和规则,但是一旦有了同学之间的模式,教师和父母的模式将会消失。”如果简单地否定教师、父母的作用,不免以偏概全,但是师生间、亲子间的冷漠乃至对抗情绪,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父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既受到父母、老师本身状况的影响,也受到学生互动的抵制。
从心理学上看,青少年学生身心变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对独立的追求。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性格的人,觉得必须在亲子之间拉一条分界线,逐渐对父母也保持秘密。另一方面,这种意识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在儿童期之前的亲子的依恋关系有了某种程度的丧失,为了恢复这样的一种对象丧失,学生们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同时,随着知识的极大丰富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个人电脑及因特网的普及化,学生通过教师和其它渠道知道了教师所知道的一切,从理论上讲,此时教师将不得不从教育、社会化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同伴群体。同时,学生互动由于其自身的活动特点也或多或少地削弱了父母和老师的影响。1、学生之间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较强,这种强凝聚力突出表现在自卫性和排外性上,例如,学生之间十分敏感,只要发现别的同学或老师损害自己或同伴的利益,他们就会一哄而起,群起而攻之,极力排斥教师、父母干涉他们的活动;2、学生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较大的权威,对周围的同学具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甚至可以左右别人的一言一行,在核心人物发挥影响力的地方,父母、教师的作用就会受到抵制;3、学生互动中形成的非正式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在许多场合,以父母、教师为代表的正式规范不敌学生自己形成的无形规范。
学生互动密切而形成的一些帮派团体,如受所谓的江湖义气、帮派意识的影响,许多学生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已经听不进教师和家长的劝导,这种帮派团体对教师、父母的教育起了消极性、破坏性的影响,对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各有特点,不能相互相代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存在种种隔阂和矛盾,学生互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互动不能取代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它们围绕着学生成长这个中心而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协调和合作,因为他们影响的着重点并不相同。一方面,从影响的力度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互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的地位不同。儿童期,学生对外界许多事物都无法理解,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都不高,依赖性较重,缺少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无法完成成长的任务,父母和教师具有合法的权威和多得多的知识经验,提供行为模式,于是,用G·米德的话来说,他们成为儿童的“重要的他人”,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青少年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主张,不会盲从于父母或老师,心中开始脱离长期内在化了的教师父母的形象,这意味着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和教师的理想形象的崩溃,他们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不受教师、父母价值观的约束,此时,同学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比父母、教师更重要,容易形成以同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青年期以后,随心理和社会任务的不同,学生、父母、教师的位置又会有所变化,在各个年龄阶段,我们应该抓住重点,充分协调其它因素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影响的角度看,学生、教师、父母的作用方向一致,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学生可以充分地受益于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亲子互动。假如三者的作用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形成一种拉力,节奏不合拍,教育内容、形式上相互冲突,抵消各自的积极作用,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一种“风格化的反抗”,要纠正这种逆反心理需要费很大一番功夫,必然造成很大的教育浪费。
三、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三者构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成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构成一个整体,三者任取其一或其二都会造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中的偏颇,不利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比作一个完整的球,那么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就是这个球上的几大板块,每一块都维系着学生发展的全部内容,缺失任何一块,整个球将分崩离析,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只是空中楼阁。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几乎都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内容,然而,从主体上看,它们却各有侧重点。
父母是学生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从小到大,父母倾注给子女的是无限的爱,他们一辈子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为子女操劳,教育子女长大成人,给孩子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接受、爱、认同和温暖,就会把学生推向情感不健全的深渊。不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不一样,柏恩斯坦划分了两种不同的家庭:一是地位导向的家庭,权力由正式地位如年龄、性别表现出来,角色有明确的划分,这种家庭中子女行为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二是个人导向的家庭,天赋地位的重要性减弱,行为可与父母讨论,亲子互动密切、深入、平等。民主的家庭,学生亲社会性强,而亲子间冷漠、隔阂甚至敌视的家庭,学生带着无情甚至仇视的心理走入社会,反社会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大。父母的关怀和爱护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父母的爱往往容易走极端,特别是当代中国“421结构”的家庭,从爷爷奶奶到外公外婆,再加上父母,把爱都集中倾注到一个目标身上,按理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事与愿违,许多独生子女学生到中学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有人总结父母在与子女互动中的“三过”——过多的保护、过多的干涉、过高的期望,民主的父母在与子女互动中能把握感情的分寸,然而学生的发展除了情感之外,还有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恰恰在后两个方面,亲子互动有所欠缺。
自有教育理论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之责任重大,现代人也使用各种崇高的比喻来歌颂教师,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人梯”、“蜡烛”、“春蚕”等种种光环,既是对教师高尚精神的肯定,同时也使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越长,教师的地位越高,或多或少地削弱了父母的权威。虽然老师试图给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然而学生接受的更多是认知方面的内容,学生接纳、内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青少年时期,学生开始寻求同伴的感情,再加上权威式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缺乏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师生互动中情感并不是主要成分。相反,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有人认为,消极的教师期望可能使约占总数10%的学生受到损害。从民主的教育角度来讲,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讨论,相互激励,相互了解,相互鼓舞,建立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新型师生关系。
青少年是个体从幼稚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是学习和适应独立生活的关键期,原有的互动关系正在改变,新生的互动关系正在形成,同学之间的互动增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已有所下降,原先对父母的归属和亲昵,也正在向同学和学生群体倾斜,同学价值观和意见的影响渐渐超过教师和父母的作用。此时,教师、父母已不是渗透各方面的全能权威了,我们常能听到青少年学生说:“我们的同学就是这样的”“我们的同学就不会这么做”,同学成了深入人心的楷模。从积极的方面看,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学生独立、自主的需求;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满足归属和认同的需要;能自由地宣泄胸怀,畅述自己的意见和秘密;有利于培养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社会技能,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有利于同性同伴、异性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良好的仪表、谈吐和文明的举止习惯,促进性别角色定型。从消极的方面看,学生之间的互动容易制造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制造师生矛盾和亲子纠葛;使一些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被遗弃感而产生自卑或忌妒;因学生群体的接纳和认同而获得的满足抵消了学业成就及其他积极目标的诱因价值;因学生活动的过于丰富而放弃学业,如逃学,厌学,弃学等。总体上看,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体现在学生的情感性满足和社会性发展上,而其不利之处也在于情感满足的偏颇和对父母、老师积极作用的冲击。学生互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往往对家庭、教师的社会化成果具有过滤性。
许多人认为,在家庭中,同学是父母权威的竞争者,在学校中,同学是教师权威的竞争者,学生互动与亲子互动、师生互动是一种负相关,此消彼长,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父母、教师和同学虽然对学生有许多相反的要求,但是,三者中“非此即彼”的对立过程不一定是正确的,父母、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冲突,他们的价值和标准有重叠之处,如都崇尚真、善、美,支持和平与正义,追求知识和发展,讨厌虚伪和不公正,摒弃一切丑的、恶的东西等,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学生从长辈还是从同学那儿寻求建议是依问题不同而不同的,一些与未来有关的事情,如升学、就业、转学等,他们倾向于求助于父母和教师,而关于社交约会、钱、穿衣、娱乐、生活方式等,同学则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反对对学生的管制和压抑,学生有望从考试、分数、升学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这种有利的大教育背景改变了教师和父母的地位,他们由学生的“对手”、“监督者”转变为学生的“援军”和“帮助者”,民主、平等的互动取代了以往专制、命令式的交往,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的变化也给予学生互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同学间的沟通、认同和相互作用可以最好地解决学生面临的成就需要和交往需要的冲突,这样一种初级的、泛化的、同质性的学生互动将成为教育、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缺乏学生互动的经验,学生不会真正成熟。在学生健康成长、成熟这个共同目标之下,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各司其职,各亲其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合力把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或“边际人”顺利地纳入“社会人”、“正式人”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