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机制创新研究_西藏旅游论文

西藏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机制创新研究_西藏旅游论文

西藏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机制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优势论文,机制创新论文,西藏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以上,[1](P5)因而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自然地理位置构成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天然屏障,使得西藏相对比较封闭,造成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然而,这种封闭性产生的可进入性差使得西藏自然环境人为破坏少,形成了几近垄断性、多样性的旅游资源,使西藏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一)自然景观资源。西藏有许多著名的大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就位于西藏高原最南缘,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就有10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上;[2](P5)在西藏的自然景观中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世界第一大峡谷而称著于世。雅鲁藏布江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形成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两岸悬崖高耸,峭壁突出,江流迂回,气势磅礴,景象万千;西藏还拥有为数众多的湖泊,全区大小湖泊共1500多个,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以上,其中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47个,[2](P8)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西藏的冰川总面积达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2](P6)广布的冰川是热爱登山和探险人士的向往之地。

(二)动植物资源。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西藏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西藏是我国各省、自治区中第一大林区,这些林区基本上都是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林地中的原始生态链保存得相当完整,被称为地球“生物基因库”;植物中,草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如冬虫夏草、雪莲、贝母、三七、党参、红景天、灵芝等;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天麻、红花木莲、玉龙蕨、长叶云杉、喜马拉雅长叶松、滇楠等31种;西藏自治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125种,占国家保护动物的1/3强,其中藏羚羊、野牦牛、盘羊系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这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

(三)人文景观资源。

1、宫殿、寺庙和古建筑。藏传佛教的宫殿和庙宇是西藏最具旅游吸引力的人文景观,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气势最宏伟的山体式宫殿建筑,高 119米,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是西藏众多寺庙、宫殿的代表;西藏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就座落在拉萨;围绕在庙宇和庄园附近的众多的“林卡”也是游人观赏的重要资源,位于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藏语是“宝贝公园”的意思,占地360万平方公里,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西藏还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王朝遗址——古格王都遗址。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闻名遐迩的寺庙、丰富壮观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的世界之最,无不对游客充满诱惑力。

2、高原民俗风情。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下,西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性格。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藏历节日和庆典活动,几乎月月都有。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燃灯节等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雪域特色;与众不同的藏族饮食、建筑、服饰和工艺品等等;独具特色的诞生、婚礼等仪式;引人入胜的民族舞蹈和娱乐活动;尤其是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使旅游者对其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也是西藏旅游业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四)边贸旅游资源。西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拥有约4000公里的边境线,南面与西面分别与缅甸、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上就分布有二十多个县,具有发展边贸旅游的特有优势,特别是聂拉木、亚东等地可发展成为边贸旅游的热点地区。

二、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开发现状

从景点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观光型旅游为主,多种专项旅游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日喀则、山南地区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昌都地区点线面相连的景点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同时,立足不同地域的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条件,各具魅力的五大旅游区已具雏形,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区;以登山、探险、徒步、朝圣旅游为主的后藏东南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狩猎、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探险漂流和休闲度假等特种旅游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主的文化旅游区。

目前,全区开放的著名山峰有44座,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达100余处,其中:AAAA景点有5处;[2](P392)拉萨市已成为国家命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区各地都成立了旅游局,另外已有43个县设立了县级旅游局。[3](P145)

(二)存在问题

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资源的蕴藏量极不相称,仍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设施还不配套;交通不便、景点分散使游客不易进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旅途中;景区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太多,一些必备的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景区的所有权方面还存在权限不清的问题,影响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西藏旅游业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在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随着游客的增多,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

4、对外开放的景区太少、手续繁杂,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创汇能力。

5、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建设,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西藏缺乏对现有景点的开发、包装、修饰以及对具有开发潜力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景点遍布整个西藏,可是这些景点基本上是自然的、“先天的”,有的缺乏必要的修饰,有的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有的则缺乏挖掘和开发。没有形成旅游的品牌特色,影响了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6、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各地(市)都拥有特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限制,目前旅游区大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泽当、林芝为中心的旅游网络,而藏东、藏北和西部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当中,人文资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对风情、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异的景观大都处于偏远、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变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但开发难度大,因而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三、开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开发总体思路

根据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针对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西藏旅游业必须在资源开发机制方面下工夫,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投融资和经营机制,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走集约化、精品化的道路。以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登山科考、徒步旅游为五大主题,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走“先保护,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形成良好的机制,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开发措施

1、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机制。西藏现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旅游管理体制不合理,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等环节相互配合机制不够健全,往往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旅游管理部门与其他综合或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还存在不少权限交叉和权限划分不清的地方,往往造成行业管理方面的冲突。有些景区、景点既是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理;又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时还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由于管理头绪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再因各部门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如巴松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就有西藏自治区旅游总公司、西藏自治区团委、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政府等单位介入其中,各自进行开发经营,这种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西藏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混乱的状况,应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西藏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资、独资、租赁、出让所有权等方式吸引投资,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加快景区的开发。这样既可以彻底打破多头管理的旧体制,又可以使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益。

2、改革旅游开发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旅游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制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不能单靠财政或自身的积累,要通过创新体制、激活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资体系,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运作。西藏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市场为导向,着眼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改变以往由政府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做法,通过出让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灵活机动的投融资机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文物资源和不突破现有旅游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整体规划与整体开发、切块开发、承包开发相结合;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西藏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

3、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战略。西藏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区内外同类资源较多,不但西藏各地同类资源较多,而且与西藏相邻的青海、四川和云南也拥有类似的旅游资源。青海、四川和云南旅游业发展较快,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规划方面也走在前面。如何避免旅游资源的冲突和空间竞争,是西藏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从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新的机制来使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区内外同类资源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区域联合开发道路,通过同相邻省市以及区内的相互协调,强化功能分区,突出特色以及差异性,从而使资源冲突达到最小化。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通过区域联合协作,发掘同类资源的不同实质和文化内涵,使西藏各地的旅游景区、景点呈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面貌,这应是西藏旅游业获得勃勃生机的必由之路。

西藏与周边省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这使西部旅游业实现联合经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可能。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自 2002年起,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区已开始联合建设“中国香格里生态旅游区”。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西藏还可以和西部其他省份联合建设数条旅游线路,通过和其他省市的合作,避免不同省区的旅游企业集团之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区域联合经营还可以克服西藏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缺陷。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恰恰这个时候是尼泊尔旅游的旺季,两者兼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2003年底,西藏已开辟了内地——拉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冬季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4]

4、转变政府职能,重新普查,科学规划,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西藏旅游资源景点类型多、分布地域广。虽然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过多次专项和联合调查与论证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开发价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而,要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思路,继续组织力量对西藏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估,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地察看,收集资料、拍摄影像资料、配解说词、撰写文章等等,充分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的内涵,搜集民间传说与景区、景点相结合,然后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规划、统筹安排、择优顺次发展。

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规划科学与否,决定着旅游业的成败。西藏许多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景区雷同、过于分散现象严重,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有些景区的开发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全面系统的景区旅游内容介绍,景区内部也缺少相应的景点标识,只能进行基本层面的观光游览。因此,在西藏旅游资源的规划中必须认真权衡利弊,统一规划,规划建设项目必须与西藏现有的旅游资源相适应,与西藏的民族文化相协调,突出特色;同时也要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5、要积极争取进一步扩大西藏的对外开放水平

由于西藏的特殊区域环境,对外开放的基层行政区域较少,然而大部分景区、景点都分布在非开放地区,给旅行社的接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外国游客进入非开放地区手续繁琐,环节较多,等待时间长,需要公安外管办办理“外国人旅行证”,军区的批准函等,许多外国游客鉴于繁琐的进藏手续而放弃或取消旅游计划。此外,交通线路少以及费用高,也是制约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重大因素。目前,国际航运方面,只有加德满都——拉萨一条直飞航线,国际旅游者进出西藏都必须转几次飞机,无形中增加了进入成本,严重制约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发挥西藏旅游资源及沿边优势。因此,西藏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简化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手续,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使西藏的旅游业既能得到大发展,又不导致西藏的不稳定;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旅游,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6、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藏发展旅游业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努力做到资源的保护为第一原则。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5](P3)生态旅游对西藏来说更显重要,西藏的旅游资源之所以很具吸引力,就在于它的人为破坏少,景区、景点能够保持原有风格风貌,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问题。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6](P13)

西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近乎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对旅游业全面合理规划的关键一步。西藏的一些旅游资源像古建筑、古寺庙、古墓葬具有不可再生性;西藏的生态环境也同样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所以,对这些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先保护后开发,如果没有有效的防范破坏的办法,宁可先缓开发,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长远利益。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制、有禁区,对那些不宜公开的东西要设禁区、要限制。事实上,合理的限制和禁忌非但不会减弱这些资源的吸引力,相反会增加一些神秘感,使之更具魅力。

7、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加大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多元开发机制。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是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魅力所在。旅游纪念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可以将西藏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带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形中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同时,旅游纪念品的大力发展,可以带动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是西藏发展旅游和增加创收的一个重要优势,然而,目前西藏旅游纪念品还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国际上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收入总额的30%左右,我国多年以来,旅游购物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徘徊,[7](P1010)而对西藏来说这个比例就更低。西藏市场上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很大一部分产于国内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旅游纪念品生产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西藏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应实现由单一旅游纪念品向多元旅游纪念品体系转变。

多元开发机制要求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具有差异性和多层次性,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旅游纪念品,实现旅游纪念品多元化。从调整和优化结构入手,加大对有技术特色与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聘请著名设计人员,及时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市场信息,结合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如开发藏药及保健品,具有民族风味的土特产、纪念图章、藏刀、民间手工艺品、藏式地毯、卡垫、唐卡等。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要适当拉开档次,多品种、多规格、多价位,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加大对企业技术、产品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更突出、更鲜明。

标签:;  ;  ;  ;  

西藏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机制创新研究_西藏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