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宁论文,都督论文,唐代论文,交通论文,府属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6)02-0085-13
南宁州都督府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辖区控制剑南与安南之间通道,但因处于“乌蛮”、“獠蛮”、“和蛮”等多种民族分布区,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唐朝与爨氏、南诏在此互争雄长,都督府屡经置罢,地位在正都督府与羁縻都督府之间屡经上下,交通格局与各州地望,唐宋地志多无完整、明确记载。方国瑜、谭其骧、尤中等先生曾就南宁州都督府与安南都护府的边界展开过有益讨论,但对南宁州都督府本身的建置沿革未加深考,只有严耕望先生对唐代剑南道交通线路作过研究,勾画了大致格局,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一书对开元天宝之际的南宁州都督府羁縻州作了一些分析,并考出了部分羁縻州的地望。
关于南宁州都督府的建置沿革,笔者曾撰成《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以下省称《新考》)一文发表,主要是利用两《唐书·地理志》(以下分别简称《旧唐志》、《新唐志》)、《太平寰宇记》及近年新发现的唐代南宁州都督爨子华墓志,对旧志记载不全的永徽郎州都督府、天宝南宁州都督府及其属州的建置沿革作了深入考证,对方国瑜先生所持天宝南宁州都督府三十六州说提出了不同意见。本文在《新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开元、天宝之际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属州的交通与地望进行研究,当然,对方国瑜先生考证出的一些羁縻州地望也作了相应的修正。不当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一 交通格局
《新考》论证,南宁州始置于唐初,贞观八年(634年)至开元五年(717年)间,曾改名郎州,所置都督府本是正都督府,永徽三年(652年)罢府。开元五年复置南宁州都督府,作为戎州都督府属下的羁縻都督府,仍领有25个羁縻州。开元二十一(733年)年爨部分裂,昆、钩、梨、求、吴、傍、览、丘、勤、望、謻罗11州转归姚州都督府,至天宝末陷于南诏之前,南宁州都督府仅剩下南宁、盘、麻、威、武德、长、英、武恒、归武、声、品、从、严、奏龙14个羁縻州。这14个州的道里及领县,两《唐书·地理志》大多没有记载,但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以下省称《寰宇记》)却有较完整的数据,今据《寰宇记》并参考两《唐志》制成表1。
表1 唐天宝年间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十四州道里及领县
序号 州名距戎州道里
距南宁州 今地 领县名
唐里 公里公里
1南宁州
西南1566①
629
沾益西平镇太平村味、同起、同乐。2盘州 南2007② 803
兴义市城区 附唐、盘水。
3麻州 西南1480③
592
寻甸功山镇大菜地□□、升麻、□□。
4威州④
西南1939 776 149 宜良县匡远镇新丰、□□。
5武德州
西南1507⑤
603
沾益白水乡天生桥□□、□□、□□。
6长州⑥
不载嵩明县嵩阳镇金城、阿葛。
7英州 西南1707 683
富源县富村乡迤左平夷、□□、□□、□□、□□。
8
武恒州⑦ 西南1842 737 110 石林县北大村乡 □□、陇堤、撒吕、□□。
9归武州
西南2007⑧
803 176 弥勒县西三乡花口□□、泉麻。
10
声州 西南2277 911 284 开远市乐白道旧寨□□、□□、□□、□□、□□。
11
品州 西南2395 958 332 蒙自十里铺土官村八秤、松花、牧则。
12
从州 西南2642 1057 430 石屏县异龙镇松村从化、昆池、武安、罗林、梯山、南宁。
13
严州 西2700
1080 454 石屏大桥乡三树底□□、宣城、□□、□□。
14
奏龙州
西2695
1078 452 元阳马街乡滥衙门□□、□□、□□。
注:①一千五百六十六:《寰宇记》作“二千六百五十三”,今据下文“南宁州”条订正。
②南:《寰宇记》原作“西”,今依下文“盘州”条考证订正。
③一千四百八十:《寰宇记》原作“二千四百八十里”,今依下文“麻州”条订正。
④威州:《寰宇记》原作“咸州”,今依下文“威州”条考改。
⑤西南一千五百七里:《寰宇记》原作“西五百七里”,今据下文“武德州”条考补。
⑥长州:两《唐志》失载,今据《元史·地理志》补,考详后文长州条。
⑦武恒:《寰宇记》原作“武镇”。按长庆元年避穆宗讳乃改武镇为武恒,本表以开元五年为断,仍作武恒。
⑧西南:《寰宇记》原作“西”,今依下文“归武州”条补。
笔者分析,之所以这些道里数据不见于《旧唐志》,而见于宋代地志,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州设置时间较晚,因为笔者在《新考》中已考证它们大多设置于显庆至开元年间,而《旧唐志》记载的羁縻州道里数据基本上是贞观十三年(639年)以前的,也就是说,由于资料来源的关系,凡是贞观十三年以后设置的羁縻州,《旧唐志》一般不予记载。另一方面,永泰元年以后,这14个州已被南诏占领,《寰宇记》所记载的十四州道里数,应当是出自开元、天宝之间的资料。《寰宇记》列载南宁州及戎州都督府属州道里数据时,有“开元五年八月十三日敕郎州为南宁州”句,按开元五年(717年)改郎州为南宁州,即降正州为羁縻州,推知南宁州及南宁州都督府属州的道里数据很可能得自该年。因此,要应用这些道里数据复原14州的地望,首先应当了解开元年间南宁州都督府地区的交通格局。
据严耕望研究,开元年间,南宁州地区已基本形成十字形交通格局,即自南宁州北经曲州至戎州之石门道,西经昆州抵南诏之滇池道,南经今弥勒通安南之滇越东道,东经盘州入牂柯、黔州之滇黔道①。今逐道分析其说之得失如下:
1.北道石门道
开元间,南宁州通往戎州的交通路线,是石门旧道,起自戎州(今宜宾市),经今盐津、大关、昭通、威宁、宣威等县至南宁州。南宁州自蜀汉置建宁郡庲降都督起,直到唐天宝末年没于南诏,一直是南中地区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川滇传统交通线之东线(或曰北路)即以南宁州为终点,形成石门旧道。南诏徙西爨于永昌,废南宁州,营柘东城(今昆明市)于滇池北,南中地区东部政治中心遂西移至柘东城。
贞元十年(794年),袁滋一行发戎州使南诏,剑南节度使韦皋遣巡官马益“开石门路,置行馆”②。方国瑜谓自昭通以南乃循牛栏江以东之道而下,暴蛮在今威宁、宣威县境,制长馆与汤麻顿同在一处,位置在今马龙县,是则仍主贞元石门路即石门旧道③;严耕望、赵吕甫、蓝勇等则主石门新道④。严氏论证较详确,并辅以地图,今即依之。石门新道,即自今昭通与旧道分路,西南经鲁甸、会泽者海、寻甸、嵩明县境,大致循今213国道径至拓东城。
新道既开,旧道即显迂远,遂废。元灭大理,复通旧道,置驿,相沿至清。
2.西道滇池道
据严耕望研究,自南宁州往西有道路经今马龙县至滇池北岸的昆州。按开元五年(717年)时南宁州治石城川,测其至昆州全长为165公里,依1:0.4折率,合413里。该道地处低山丘陵,平均日行程以80馀里计,约5日程。每日具体行程如下:
第1日:自南宁州(今沾益县太平村)至今马龙县王家庄镇39公里,合97里。
第2日:自今王家庄镇至今寻甸县易隆村32公里,合80里。
第3日:自易隆村至今嵩明县杨林镇33公里,合83里。
第4日:自杨林镇至今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32公里,合80里。
第5日:自大板桥镇至昆州(今昆明市西山区马街镇)29公里,合73里。
3.南道滇越东道
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之《唐代滇越道》一节中论证了滇越西道(即自安宁城经曲江至安南府)的情况,而于滇越东道只字未提,仅在图中画出以南宁州为起点,南经今陆良、路南、弥勒、文山、越南河江、宣光至河内的一条虚线。今按文山一带唐代为獠子部居地,未曾设置羁縻州,似不得为滇越东道所经,而以地形观之,自弥勒以南经开远、蒙自、河口接红河水路,亦为南宁州入安南之捷径,开元年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竹灵倩城安宁之前,红河水路已经开通,故唐朝无需从文山另辟新道。因此,笔者以为滇越东道早在开元以前已经存在,开元五年时,其北段固如严氏所画,自南宁州往南,经今陆良至弥勒,而南段则应取开远、蒙自、河口莲花滩(唐贾勇步)接红河水路。这段古道今已建为公路,测其距离,全长433公里,依1:0.4折率,合1082里。该道地势比较平坦,平均日行程可以80馀里计,约为13日程。每日具体行程如下:
第1日:自南宁州(石城川)至今曲靖市越州镇黄泥堡36公里,合90里。
第2日:自黄泥堡经今陆良县板桥镇旧州村至今陆良县城中枢镇37公里,合92里。
第3日:自陆良县城至今石林县北大村乡天生关33公里,合82里。
第4日:自天生关至今路南县板桥乡上冒水洞34公里,合85里。
第5日:自上冒水洞至今弥勒县西三乡花口35公里,合88里。
第6日:自花口至今弥勒县新哨镇小羊街32公里,合80里。
第7日:自小羊街至今弥勒县朋普镇锁龙寺32公里,合80里。
第8日:自锁龙寺至今开远市乐白道乡新寨32公里,合80里。
第9日:自新寨至思下馆(今个旧市鸡街镇)33公里,合82里。按樊绰《云南志》(或作《蛮书》,以下简称《樊志》)卷1,思下馆上接滇越西道,至曲江馆(今建水县曲江镇)3日程,以平均每日行85.5里计,则思下馆当定在今个旧市鸡街镇。
第10日:自思下馆经八平城(今蒙自县十里铺乡土官村)至傥迟顿(今蒙自县新安所镇)36公里,合90里。《新唐志》云:“傥迟顿又经八平城,八十里至洞澡水,又经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按傥迟顿在思下馆以南,则距曲江4日程,为300多里,洞澡水既在曲江东南160里(合2日程),距傥迟顿亦为2日程,《樊志》所谓当在洞澡水(今建水县面甸乡小寨),故疑《新唐志》“八十里至洞澡水”为“百八十里至洞澡水”之误,即每日行程为90里。
第11日:自傥迟顿至曲乌馆(今屏边县新现乡)34公里,合85里。《新唐志》云:“龙武州又八十三里至傥迟顿。”则曲乌馆在龙武州。龙武州属安南都护府,自此入安南界。新现阿打克山岭旧有石城,山下有井,旁立石碑,字迹磨灭难辨。其城四面石壁,惟一径可通,不知创于何时⑤。古之曲乌馆是否在此,值得深考。
第12日:自曲乌馆经禄索州至矣符馆(今屏边县滴水层乡)29公里,合73里。《新唐志》云:“汤泉州又五十里至禄索州,又十五里至龙武州。”则矣符馆在汤泉州附近。
第13日:自矣符馆至贾勇步(今河口县莲花滩乡)30公里,合75里。《新唐志》谓古勇步至汤泉州180里,2日程,《樊志》则谓贾勇步至矣符馆1日程,今依《樊志》。
自思下馆以南,滇越东、西二道合而为一,南诏时代仍被作为云南通安南大道,置有馆驿顿递,《樊志》记载较详,今不赘述。
4.东道滇黔道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之《黔中牂牁诸道》一节认为,牂牁黔中古道“由今昆明向东微北经曲靖、贵阳至涪陵”,这是以唐后期之拓东城为起点。在唐前期,自应以南宁州为起点,往西为滇池道,往东乃为滇黔道。不过此道唐时甚少见于记载,大概是使用频率不高之故。所经之地,盖为昆明、西赵、东谢诸蛮所居,非南宁州都督府属州地望,今不深究。
开元年间南宁州都督府的地域范围,基本上属于东爨南部地区。唐初,东爨南界大概在今开远市南盘江一带。南盘江西南,本届和蛮。显庆元年(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众归附唐朝⑥,始置为羁縻州。它们很可能就是距离戎州最远的品、从、严、奏龙四州,相当于今云南红河州中部。这一地区汉晋曾设州县,南北朝时悉废,故唐初所谓“归附”,是指以羁縻部落升置为羁縻州县。然而《樊志》谓东、西二爨“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羊被野”,“南至步头,谓之东爨”,《南诏德化碑》谓“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宣城在今元江县一带,步头在今建水县一带,说明至迟在开元、天宝之际,今红河州中部的和蛮部落已被纳入爨氏势力范围,所置羁縻州仍属南宁州都督府。这一地区虽然不在以南宁州为中心的“十字形”交通格局之内,但另有几条著名道路经过其境,也值得一提。
一条是自安宁城(今安宁市)通往红河水路的步头路,开通于开元年间。步头向有贾勇步(伯希和)、元江(方国瑜)、建水(《元史·地理志》)诸说,严耕望则认为:步头“在今红河沿岸,似蛮耗地;或在其西北,建水直南之红河岸;或在其北,蒙自南之南溪河岸,未可知也”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在今建水县南之阿土村,今从之。《樊志》云:“通海城南十四日至步头。”岑仲勉谓“十”字当衍⑧,方国瑜谓“通海”为“安宁”之误⑨,赵吕甫疑“十四”为“七”之误,今既定在阿土,则疑“十四”为“五”之误,即自通海城(今通海县)至步头为五日程:
第1日:自通海城至曲江馆30公里,合75里。
第2日:自曲江馆至南场馆(即南亭,今建水县南庄乡南庄铺)35公里,合88里。
第3日:自南场馆至今建水县陈官乡川夫寨(街子)34公里,合85里。
第4日:自川夫寨至建水县渣腊乡白沙水村31公里,合77里。
第5日:自白沙水村至今建水县渣腊乡阿土24公里,合60里。
一条是自求州通往青木香山路的龙河路。《樊志》云:“量水川西南至龙河,又南,与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仑国矣。”量水川,在求州、梨州一带,今名曲江,青木香,香草名,今作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菊科),原产永昌、骠国、天竺一带,青木香山,在今缅甸境⑩,昆仑国,方国瑜认为在今缅甸南部地那悉林(Tenassenrim,或译丹那沙林,今作Tanintharyi,译为德林达依),“盖青木香山即在其地。昆仑至西洱河,一经永昌城,一经银生城。量水川西南之青木香山路,则为银生至昆仑之路也”(11)。据此,自西洱河经银生(今景东)至缅甸萨尔温江为青木香山东路,龙河指今元江,自量水川通往青木香山东路的道路,可称为“龙河路”。方铁认为龙河为今镇康县的乌龙河,青木香山路“可由今云南临沧地区至伊洛瓦底江中游,再顺江南下”(12),如此,则很难解释龙河路如何与青木香山路“相直”(即相通或相交)的问题。要之,龙河路应与今玉溪经峨山、元江、墨江至普洱的公路大致吻合,在普洱一带与青木香山东路相交。其具体日程,因无有关道里记载,从略。
步头路在今建水县穿过洞澡水(即今泸江河),沿洞澡水有一条东西向道路,将龙河路、步头路与滇越东道连接起来,姑称为洞澡水路。
二 各州地望
基本交通格局既定,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南宁州都督府地区的折率——即古里距与今里距的换算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古代里距虽然与现代里距出入较大,但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中,各地理点位之间的里距计算标准却是大体一致的。笔者在研究唐代松、茂、雅、黎、巂诸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时,均用了1:0.425的折率,基本上没有出现系统误差。南宁州都督府地区十四州的地形地貌为高原山区与平坝插花交错地带,与松、茂、黎、雅地区相差不大,是否可以使用这个折率。我们可以取几个点位来验证,比如:
《旧唐志》载,郎州(南宁州)在京师(长安)西南5670里,戎州在京师西南3104里,依此推算,南宁州距戎州2566里。但《通典》、《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寰宇记》所记有所不同,今列表比较如下(括号内里程系推算):
表2 唐宋地志所载石门两道里程之异同
起讫点 戎州至长安南宁州至长安 南宁州至戎州 拓东城至戎州 盘州至戎州
《旧唐志》
3104里 5670里 (2566里) (1926里)
《通典》 3440里
《元和志》
2700(水陆)
《樊志》 31日程
《寰宇记》
2700(水路)
2653里2007里
《新唐志》1930里
戎州至长安,《通典》所记里程较《旧唐志》多出200馀里,当是因山南西道一带代、德之际路阻于兵乱,小有改道之故。《元和志》所记,则为取道嘉、眉水陆相兼里程,《寰宇记》误书“水陆”为“水路”。
南宁州至戎州,分别有《旧唐志》、《寰宇记》两个数据,从表面看,与戎州至长安里程基本相合,似无多大问题,但是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两个数据是有错误的。
其一,开元初年,戎州治今宜宾市城区(13),南宁州治今沾益县太平村,当时戎州与南宁州之间的交通路线,是经由昭通、宣威等地,即石门旧道,元明清重开为驿道,今已改建为各种等级的公路,测其距离,为620公里。依《旧唐志》所记2566里,折率为1:0.24;依《寰宇记》所记2653里,折率为1:0.23。这两个折率不仅与今制(1:0.5)相差太大,也与唐代剑南道其它地区的折率(如松、茂、雅、黎地区均为1:0.425)相去甚远(14),其错误是明显的。
其二,唐代后期,戎州至南诏拓东城改由石门新道,其里程约合今648公里,可见石门旧、新两道实际距离相差无几,而《新唐志》记石门新道为1930里,经订正为1630里(15),折率为1:0.4,也证明《旧唐志》和《寰宇记》所记石门旧道里程失之太远。
拓东城至戎州,《樊志》记为31日程,但其中戎州至石门镇一段10日程,依《新唐志》等书所记,为615里,笔者已订正为315里,故不需10日,“10日”当为“5日”之蚀误,加上石门镇至拓东城21日程,应订正为26日程,即石门道地区日平均行程约为63里。这样的日平均行程,在云贵高原山区是合乎情理的。
如此推知,石门旧道实际里距也应在一千五六百里,行程应在25日左右。显然,《旧唐志》所谓“二千五百六十六里”、《寰宇记》所谓“二千六百五十三里”,应分别为“一千五百六十六里”、“一千六百五十三里”之误。也就是说,《旧唐志》长安至南宁州里程,误书“四千”为“五千”。至于《寰宇记》里数多出《旧唐志》87里,当是在地形复杂的乌蒙山区取道有局部变化之故。唐代南宁州至戎州石门旧道的确切里程,可依《旧唐志》所载里程订正为1566里,折率为1:0.4。
又,威州治曲轭川,曲轭川在今宜良县城(考详下文“威州”条),而据表1,威州距南宁州373里,测今宜良县城经石林县路美邑乡天生桥至沾益县太平村149公里,折率仍为1:0.4。
又,品州州治八秤县,方国瑜认为即《新唐志》之八平城,在今蒙自县新安所附近(考详下文“品州”条),其说精辟,可从。然新安所位处蒙自坝子边缘,八平城作为州治,不如定在坝子中心的蒙自县城一带合理。蒙自县城循滇越东道至沾益县太平村333公里,依表1,品州距南宁州829里,以此推算,其间折率也是1:0.4。
以上数例,证明南宁州都督府一带唐代道路折率为1:0.4,与松、茂、雅州都督府地区1:0.425的折率很接近,故表1即以1:0.4的折率换算出各州至戎州的公里数。下面对天宝年间南宁州都督府属州逐州推考其具体地望(如图1)。
图1 唐天宝年间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州县分布图
1.南宁州
唐初南宁州治共范川,贞观八年(634年)徙治石城川,改为郎州,开元五年(717年)复为南宁州,开元末,仍治共范川。南诏时置石城郡,当已还治石城川。
共范川,明初置南宁驿,盖取唐旧州为名,在曲靖府城西15里安仁乡,即今曲靖市西8公里之西山乡(旧名三岔)。如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曲靖军民府》云:“南宁驿,在城西十五里安仁乡,洪武二十三年建置。”刘文征《滇志》卷3《古迹》云:“旧南宁县址,在(曲靖)府西十五里三岔平川中,古址尚存。”《读史方舆纪要》卷114《曲靖军民府》云:“南宁城,在府西平川中,地名三岔,旧名共范川,《志》云:‘唐武德初,南宁州治共范川。’……寻徙石城,咸亨三年,南宁州爨归王杀东爨首领盖聘父子,仍治共范川。”按爨归王杀盖聘父子事在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16),则南宁州还治共范川时间非咸亨三年,而在开元末。
石城川,方国瑜谓在今曲靖市(17),向达、赵吕甫谓在今沾益县,陈可畏谓在今宜良县(18)。稽诸古史,石城在明曲靖府治南宁县北20里,即今曲靖市北9公里之沾益县西平镇太平村。《寰宇通志》卷112云:“石城在南宁县北二十里。”正德《云南志》卷9云:“石城在府城北二十馀里。旧有一碑,乃段氏与三十七部诸蛮立誓盟之碑。”该碑康熙年间出土(19),后移置于武侯祠、奎阁,今藏于曲靖市第一中学。又太平村所临之西河,明代称石幢(音床)水,当是石城水之音讹。由此可证,向、赵二氏所说为是,今即依之。
南宁州初领9县,州境约当今云南省曲靖、东川、开远、陆良、马龙、师宗、沾益、会泽、寻甸、宜良、石林、华宁、通海、江川、澄江、弥勒、泸西等市县,武德七年(624年)以梁水、绛县置梨州(20),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升麻县置麻州(详“麻州”条),显庆元年(656年)以新丰县置威州(详“威州”条),泉麻县置归武州(详“归武州”条),陇堤县置武恒州(详“武恒州”条),并析味县置武德州(详“武德州”条),开元五年(717年)犹存味、同乐、同起3县,州境缩小为今曲靖市及陆良、马龙2县。《新唐志》载南宁州领7县,是指贞观十三年(639年)情况,《寰宇记》载南宁州领5县,则是指开元五年以前情况。
味县:倚郭。唐初治共范川,贞观八年(634年)徙治石城川,开元末,仍治共范川。考已具前。
同乐县:道光《云南通志·地理志》曰:“新丰川有大池甚广,即今中埏泽,其为陆凉州无疑。州北与南宁接壤处,为唐同乐县。”清陆良州即今陆良县城,州北与南宁县接壤处,元、明曾置陆良州,今为板桥镇旧州村。方国瑜认为唐同乐县即汉之同劳县,在今曲靖县南及陆良县东北之地(21),与此相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亦标唐同乐县于旧州村,今从之。
同起县:方国瑜谓:“《樊志》卷六:‘升麻川西南有曲轭川,汉南宁州同起县〔地〕也。’按汉无同起县,当唐之同起县,土人名曲轭。……审之地理,曲轭应即今之马龙县,马龙为汉同濑县故地。”又云:“同起或即汉同濑之对音而稍误也。”(22)向达、赵吕甫、陈可畏皆不同意曲轭川在马龙,但不反对同起县在马龙。则可定同起县在今马龙县,唯不得将同起与曲轭川等同。
2.盘州
诸家释盘州地望者有五说:
一说在今贵州普安县。《元史·地理志》谓:“普安路,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明人遂谓盘州遗址在普安州至新兴驿之间的八部山,地名旧普安(23),即今普安县城关镇旧普村。道光《云南通志·地理志》云:“盘州,今贵州普安厅,附唐、盘水皆在其境,云南之罗平、平夷、宣威、霑益、陆良,皆盘州境。”今人方国瑜、严耕望亦主是说。
一说在今云南宣威县。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5《霑益州》云:“唐武德四年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更置盘州,治盘水等县,后为爨蛮僰剌所有。居缮那甸,又号末弥地部。”明霑益州在今宣威县。刘文征《滇志》亦如是说。
一说在今云南陆良县。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5《陆凉州》曰:“唐武德四年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更名盘州。”明陆凉州在今陆良县。
一说在今贵州兴义市城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0《普安府古迹》云:“废附唐县(按即盘州治),在州南一百里黄草坝。”明普安州在今盘县城关镇,黄草坝在今兴义市城区,两地相去124公里,约合明制200馀里,《贵州图经新志》“一百”当为“二百”之误,《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主是说。
一说在今云南泸西、弥勒、丘北县一带,尤中主之(24),但未见论证。猜度其意,盖由《旧唐志》“北接郎州,南接交州”一语得之。
一说在今云南富源县,林超民主之(25),亦未见论证。
今按《旧唐志》云:“盘州在京师西南五千三十里。即旧兴古郡也,北接郎州,南接交州。”减去戎州至京师里程,盘州距戎州1926里,合今770公里。而《寰宇记》却说,盘州“在(戎)州西二千七里”(度其方位,“西”字当为“南”字之误),合今803公里。盘州未闻有过迁移,《寰宇记》里程比《旧唐志》里程多出81里(合32公里),大概是石门旧道有多处岔路通往盘州造成的,不足为怪。兴义市城区经今富源至宣威小鸡街合石门旧道至戎州748公里,与《旧唐志》里距接近;经今富源至武德州(今沾益县天生桥)合石门旧道至戎州804公里,与《寰宇记》里程正合;而且郎州在兴义西北,交州獠子部(今文山州)在兴义南,与《旧唐志》“盘州北接郎州,南接交州”的记载相合。所以比较以上五说,笔者以为兴义市城区说较胜。《元史·地理志》所谓普安路,实际上包括了今兴义市,其原意盖谓唐盘州在普安路境,非谓在普安路治,而明清方志遂将唐盘州定在普安州城附近,乃是将元普安路境与普安路治混为一谈。至于宣威、盘县,均在南宁(郎)州东北,方位与《旧唐志》不符;泸西、弥勒、丘北,则无文献记载支持;陆良、富源,则里距、方位皆有出入,亦无文可征,笔者俱未敢赞同。
盘州唐初领三县,州境约当今贵州兴义市及云南罗平、师宗二县,兼及富源、广西西林等县部分地区。显庆元年(656年),以平夷县置英州(详下文“英州”条),至开元五年(717年),仅领附唐、盘水二县,州境缩小为今兴义市及师宗、西林部分地区。《新唐志》、《寰宇记》载盘州领三县,当是沿用《旧唐志》未改。
附唐县:倚郭。
盘水县:县以盘江为名,则当治今兴义市西南三江口镇一带。或以为在今盘县东北盘江南岸(26),然则其地距兴义太远;或以为在南盘江流域之罗平县(27),亦与英州境地相叠,俱不取。
3.麻州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郎州白水蛮反叛,寇掠麻州界江镇(28)。按《新唐志》戎州,界江山沿石门新道在阿夔部落(今昭通)南330里(合今140多公里),即斜贯于今会泽县梨园、迤车以东的东北—西南向山脉,界江即今牛栏江,为南宁州与曲、协二州分界之江,界江镇以界江得名,当在石门新道渡牛栏江处,即今鲁甸县大水井乡江底村。如此看来,麻州应在石门新道沿线。然据《寰宇记》,“麻州在(戎)州西南2480里”(合今992公里),如此度之,麻州已远在南宁州以南九百馀里,与上述史载不符,因此,笔者认为《寰宇记》之“二千”应为“一千”之误。自戎州循石门新道南行1480里(合今592公里),正至今寻甸县功山镇大菜地,其地为一山间平坝,宜为麻州治地。界江山西南320里、柘东城东北250里石门新道上有汤麻顿,度其地,与麻州同在一地,则疑汤麻本麻州倚郭县名,天宝后州县废为驿顿,仍以故县为名。
麻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初置时,领县数不详,然由其北境达于牛栏江观之,州境约当今东川市及寻甸、会泽县一带,应是割郎州西北之升麻县置,麻州及汤麻县盖因升麻县为名。《寰宇记》载开元时麻州领三县,则是咸亨元年割置泸慈、哥灵、南唐、切骑、碾卫、柯连等州后的情况(29),其中二县可能仍是汤麻、升麻二县,一县佚名,州境约当今寻甸县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标注麻州于今宣威市,恐误,因为永徽年间唐将赵孝祖与郎州都督任怀玉自郎州出发平定麻州白水蛮之叛,乘胜追击至周近水(今楚雄州龙川江),遂入勃弄(今大理州境)(30),则麻州当在郎州西北,而宣威却在郎州东北。
汤麻县:倚郭。
升麻县:本属南宁州,治升麻川,贞观二十二年割隶麻州(31)。方国瑜谓升麻川在今嵩明、寻甸之地,赵吕甫谓“果如方说,则汉牧靡县应在今嵩明县治,升麻川则为县属之平原也”(32)。然据《华阳国志》,牧靡县作“牧麻县”,或作“升麻县”,刘琳谓东汉及南北朝人释此县名,均谓“靡”音“麻”,即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毛莨科),县以药名,牧靡故城在今寻甸县城,有涂水(今牛栏江)可定(33),其说盖是,今从之。
4.威州
《新唐志》戎属羁縻州有咸州,《寰宇记》或本作咸州,或本作威州,云“在(戎)州西南一千九百三十九里(合今776公里),领二县”。按开元中,戎州都督府有威州刺史爨崇道(34),则当以威州为是,“咸”为“威”之形误。又据《新唐书·南蛮传》:“显庆元年,……郎、昆、梨、盘四州大首领王伽冲率部落四千人归附。”按郎、昆、梨、盘四州不是显庆元年才内附的,早在武德年间已成为唐朝羁縻州,而且郎、昆、梨等州酋长一直是爨氏,王伽冲不可能是统辖四州的大首领。《通鉴》于“王伽冲”后加一“等”字,意思是说,该年在郎、昆、梨、盘四州地面,又有若干蛮酋部落在大首领王伽冲等人带领下内附。内附的结果,自然是又析置了若干羁縻州,依地理形势判断,郎州析置威州和武德州,盘州析置英州。
《樊志》卷四说:“爨崇道理曲轭川。……蒙归义兴师问罪,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轭川溃散,崇道南走黎州。”又说:“升麻川西南有曲轭川。”方国瑜认为曲轭川在今马龙县,又假定威州在今通海县,“盖爨崇道原居曲轭川得势,属郎州任威州刺史,既失败于曲轭川,退保威州也”(35),此说将曲轭川与威州离为两地,与《樊志》所说不符,不取。然而曲轭川在昆川(即昆州)之东南、升麻川之西南,则是可以肯定的。据上文所考,昆州有两道通南宁州,一是往东北经今马龙县之滇池道,一是往东南经今宜良县接滇越东道。然以爨崇道溃散后南走梨州(今华宁县)观之,则威州曲轭川当在昆川之东南,不得在昆川之东北;又昆川至曲轭川仅“信宿”里程,信宿,以12小时算,蒙归义追兵(骑兵)的强行军大约可行80~90公里,也就是说,曲轭川应即今宜良坝子之南盘江河川,江曲如牛轭,故名,威州治应在今宜良县城匡远镇,亦即旧属郎州的新丰县城,州境大约相当于今宜良县。这不仅与《樊志》所谓“曲轭川在升麻川西南”相合,而且取滇越东道、石门旧道至戎州里距,也与《寰宇记》所载不差分毫。贞观间,郎州领7县,《寰宇记》则云开元五年仅领5县,即不包含已置为麻州的升麻县和已置为威州的新丰县在内。
新丰县:本属南宁(郎)州,显庆元年始割置为威州。《樊志》卷2云:“新丰川,亦有大池甚广。”卷6又曰:“石城南面有新丰川,汉南宁州新丰县故地也,废城墙堑犹在。”然新丰川之所在,其说不一。道光《云南通志·地理志》曰:“新丰川有大池甚广,即今中埏泽,其为陆凉州无疑。”清陆良州在今陆良县城,中埏泽即陆良海,在今陆良县东南华侨农场一带,方圆数十里,近代渐涸,然据上文,今陆良县境唐时已置有同乐县,不得再置新丰县,方国瑜谓“中埏泽应为同乐县地,非新丰县地也”,甚是,因疑新丰川乃指今宜良县之西河河川。《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定定新丰县在今宜良县城,陈可畏因谓新丰川大池即阳宗海(36),可从。向达疑新丰川大池即曲靖市南五里之东海子(37),失之太近。
5.武德州
《寰宇记》云“武德州在(戎)州西五百七里”。按武德州是南宁州都督府羁縻州,前已考证为显庆元年析郎州地置,则其地在今牛栏江以南,与戎州间距离不得少于800里,《寰宇记》原文当是“在戎州南1507里”,今本脱“一千”二字。一千五百七里合今603公里,以此推之,有两处可供选择:一处是沿石门旧道至今云南沾益县白水乡天生桥,一处是沿石门新道至今云南寻甸县金锁乡天生桥。后者距麻州治地大菜地太近,仅11公里,当不容再置州;前者位处一平坝边缘,且为石门旧道通盘州岔口,宜为武德州治地。武德州当析自郎州味县,州境约当今沾益县。《寰宇记》云武德州领3县,但不载其名。
6.长州
唐宋地志失载长州。据《元史·地理志》嵩明州:“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可见长州置于南诏叛唐以前,估计是显庆元年(656年)王伽冲等人来朝时析昆州地置,州境约当今嵩明县。长州之北为麻州,《樊志》谓之制长馆,盖以“控制长州”为名,亦可为唐时有长州之旁证。
长州领县不详,然《元史》载长州有金城、阿葛二城,姑以为县名。
金城县:倚郭。明人谓:“旧州城,在州治北,唐时土酋高阿况所筑。”(38)盖唐时长州在今嵩明县城嵩阳镇北隅。
阿葛县:在今嵩明县小街乡阿古龙村。阿古龙,是彝语“阿葛笼”的译音,意即阿葛土司的城(39)。
7.英州
《寰宇记》云“英州在(戎)州西南一千七百七里”,合今683公里。据此里距,英州应在南宁州以远63公里处,然依此半径求之,均不超出南宁州境内,显然英州实际不能在距南宁州63公里处。因此,笔者以为英州距戎州里距当是取捷径得出,未必从南宁州经过,这是不符合都督府原点法(即羁縻州原则上都要经由本管都督府进京)的特殊例子。按富源县富村乡有地名曰“迤左”,据说来源于元代罗雄州亦佐县(40),但笔者认为可能来源于更早的唐代“英州”的夷语译音“Yezu”,所以暂将英州定在迤左。从迤左经富源县城、沾益县炎方合石门旧道,至戎州里程正是683公里。富源县北部明置平夷卫,“平夷”一名也应源于唐代,即迤左本为盘州平夷县地,显庆元年(656年)始割置为英州。方国瑜假定英州在今云南丘北县境(41),则里程距戎州太远,不妥。
英州领五县,州境较大,大约相当于今富源县南部及罗平、师宗二县。《寰宇记》不载五县名,然如上所考,英州本是盘州平夷县,则平夷可能仍是英州属县之一。
平夷县:一说在今陆良县境,一说即明代平夷千户、平夷卫,清之平彝县,在今曲靖市境或富源县城(42)。按陆良、曲靖均距兴义太远,盘州仅领3县,州境不可能扯得太宽,富源县南部咸亨后既为英州地,则可定平夷县在今富源县迤左,为英州附郭县。
8.武恒州
《寰宇记》云“武恒州在(戎)州西一千八百四十二里”,合今737公里。按武恒州在南宁州以远,依都督府原点法,度其相应道里,南宁州往西属长州,往东属英州,故武恒州地望当沿滇越东道往南探求。戎州以南沿滇越东道737公里、距南宁州110公里处,乃是石林县北大村乡。此地为南宁州通滇池及安南要冲,宜为武恒州治地。《寰宇记》记在戎州西,依所述各州例,方位当订正为“西南”。
石林县原名路南县,明清曰路南州,段氏大理国时代为路甸,《元史·地理志》云:“路南州,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路南州云:“蛮云路甸,段氏为落蒙部。”“路甸”之音近于“陇堤”,故道光《云南通志·地理志》以路南为唐南宁州陇堤、泉麻二县地。方国瑜则认为:“《元史·地理志》曰:‘师宗据匿弄甸。’弄甸与陇堤音近,则陇堤或即今师宗,亦即汉之漏江县今之师宗、泸西,而泉麻或即同并县,今之弥勒。”(43)按唐时师宗较荒凉僻远,而路南较平衍且当道,并且“匿弄甸”之音不如“路甸”近于“陇堤”,故疑陇堤在路南的可能较大,今从道光《云南通志》。由此可知,武恒州本南宁州陇堤县,开元五年割置为州(44)。长庆元年(821年),避穆宗讳,改为武镇州。
前些年,媒体报导云南曲靖地区发现了古代长城。据于希贤等考察,这道城埂自北而南,自马龙县格里达古城经陆良县小圭龙、石林县天生关到弥勒县金子硐坡,长约160多公里(45)。其实这道城埂早在明代就已见于记载:“鞑子城,在州东三十里,夷语曰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抵于广西(今泸西),绵延三百里,其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46)楚图南曾怀疑是否古代黑、白爨部落的“公界”(47),黄兴认为“底伯卢”是古彝语“用石头和土堆起来的长埂子”之意,作为疆域界限,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该城埂的修筑年代在秦汉至元代之间,是大理国时代落蒙部与落温部酋长兄弟分地界所筑(48)。笔者也曾怀疑是否为唐开元以后东、西爨的界限,如果是,则当与南宁州都督府属州尤其是南宁、武恒、归武三州的疆界有关。但经仔细核查,这条界线与《樊志》揭示的东、西爨分界线并不吻合,即东、西爨有插花交错分布现象,如东爨向西延伸到升麻川,西爨向东延伸到石城川,因此笔者还是比较赞同黄兴的观点,城埂是大理时代的产物,与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疆界无关。
开元五年(717年)武恒州初置时,领4县,州境较大,大约相当于今石林、泸西2县。《寰宇记》不载4县名,笔者怀疑其一县即陇堤县,一县即撒吕县。
陇堤县:大理时代蛮夷语音译“陇堤”为“路甸”,即今石林县城。
撒吕县:南诏时为撒吕城,大理时代为落蒙部所居,即今石林县路美邑乡,“路美”即“落蒙”之异译。
9.归武州
《寰宇记》云“归武州在(戎)州西二千七里”,合今803公里。按诸州例,“西”字后当脱“南”字。归武州是天宝末陷于南诏十五州之一,当属石门旧道羁縻州,且在南宁州以远,而度其相应道里,南宁州西当昆州地,东当禄州地,东南当盘州地,唯有西南路滇越东道沿线可以考虑归武州地望。按滇黔东道沿线距戎州803公里、距南宁州176公里处,正是今云南弥勒县西三乡花口。该地扼弥勒坝子北口,宜为归武州治。方国瑜以今弥勒县为唐泉麻县(49),则归武州当是开元五年以南宁州泉麻县置,领2县,其一县疑仍名泉麻。
方国瑜又以为,“归州、龙武州合为归武州,或归武州分为归州、龙武州。……其境界即在今屏边县北部新现之东北地带”(50)。按归州、龙武州俱为安南都护府羁縻州,而归武州属戎州都督府,三州归属不同,似不宜糅合,且屏边距宜宾已超过1000公里,里距亦与《寰宇记》有较大出入,可见方说有些牵强,不取。
泉麻县:本属南宁州,后置为归武州。方国瑜以为或即汉之同并县,在今弥勒县城弥阳镇,今从之。
10.声州
《寰宇记》云“声州在(戎)州西南二千二百七十七里”,合今911公里。度其道里,声州在南宁州以远,而南宁州往西已入姚州都督府境,往东已入黔州都督府境,故声州地望应沿滇越东道往南探求。戎州以南沿滇越东道911公里、距南宁州284公里处,正是今云南开远市乐白道乡旧寨,此地正当开远坝子中心,宜为声州治地。据《寰宇记》,声州辖五县(佚名),州境较大,包括今开远市及弥勒县南部,当是开元五年析南宁州泉麻县地置(51)。
方国瑜假定声州在今麻栗坡、西畴、广南等处(52),则是设定今文山州属戎州都督府而不属安南都护府,然《旧唐志》有云,“盘州北接郎州、南接交州”,即盘州直接与安南都护府接界,今文山州一带显然属于安南府,不是戎府地盘,声州必不在此地。
11.品州
《寰宇记》云“品州在(戎)州西南二千三百九十五里”,合今958公里。品州虽然远在戎州2000里外,《寰宇记》却未列入天宝“没落云南蛮界”的十五州内,表明该州在天宝以后尽管与戎州路绝,却可以由另外的通道与唐朝保持联系。从“品州在戎州西南”的地理方位看,这条“另外的通道”非滇越道莫属。也就是说,品州地望当在滇越道靠近安南都护府边境不远处。以品州距戎州旧里程958公里、距南宁州332公里度之,取石门旧道——滇越东道适至今云南蒙自县十里铺乡土官村,此地位处蒙自坝子中心,宜为品州治地。
品州与从、严、奏龙三州皆为显庆元年(656年)以和蛮地置(《新考》),领三县,州境大约相当于今蒙自县及个旧市。
八秤县:倚郭,即八平城。《新唐志》引贾耽《四夷道里考》云,自古涌步(即贾勇步,今云南河口县境)往柘东城方向行300多里,途经“八平城”。“秤”可读Píng,则“八秤”即“八平”。方国瑜指出:“可考订八平城即八秤县,为品州州治之城;以里程考校八平城在今蒙自新安所附近。”(53)《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置八平城于今蒙自县城,与方说微异,而与笔者以里程考订的地望完全相合。如此,非但可以确定品州地望,亦为戎州都督府内唐里与公里折算关系取1:0.4极为精确之有力证明。
牧则县:《新唐志》原作“牧县”,而据明人所记,“牧”字后有一阙字符号(54)。方国瑜谓:“据《元史·地理志》临安路蒙自县说:‘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蛮所筑,即今县治。’按目则山名可能相沿较早,疑牧县为蒙自县新安乡。”此说可从,“牧”字后当阙佚一“则”字,《新唐志》脱。县城亦即贾耽所谓“傥迟顿”。
松花县:以地理形势分析,当在今个旧市。
12.从州
《寰宇记》云“从州在(戎)州西南二千六百四十二里”,合今1057公里。与品州的情况一样,从州地望也应在滇越道靠近安南都护府边境处。以戎州南1057公里、南宁州南430公里度之,取石门旧道——滇越东道适至今云南河口县莲花滩乡(新街),此地滨临红河,为滇越道水陆转换处,可以置州,然据贾耽道里记,八平城以南皆安南境,不得为剑南羁縻州地,故只能从鸡街岔口转向西探寻,乃得石屏县城异龙镇之松村。此地为平川地带,宜为从州置州之地。从州领6县,州境较大,约当今石屏、建水2县。
从化县:倚郭。县名中华书局本《新唐志》作“从花”,《蜀中广记·边防记》作“茫化”,意俱难解,当依四库本《新唐志》作“从化”,取化行风俗、顺从德化之意。
昆池县:昆池,大池也,盖今异龙湖,县在湖畔,今石屏县坝心乡宜为其地。
武安县:以地理形势分析,疑在曲江馆,即今建水县曲江镇。
罗林县:县境有娑罗木森林,故名。娑罗木(Gossampinus malabarica,木棉科),或曰梭罗树、莎罗树,别称攀枝花、英雄树,多生长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云南干热河谷,今石屏、建水一带泸江河谷较为干热,历史上曾有较多娑罗木生长,以至于建水县面甸乡尚有“梭罗”地名存在。“娑罗”一词来源于梵语,佛经中有如来于娑罗林中涅槃,文殊于娑罗林中说法的记载。面甸乡小寨南诏时置有沙只馆,又称洞澡水,罗林县盖在其地。
梯山县:古代常用“梯山航海”喻指蕃夷来朝跋涉,此县名“梯山”,当在通蕃夷大道上。今建水县陈官乡川夫寨(街子)唐时为步头路所经,南望山路如梯,宜为梯山县之所在。
南亭县:《新唐志》原作“南宁县”,按从州既属南宁州都督府,则不应有县与南宁州同名,“宁”当为“亭”之误,南宁即贾耽道里记之南亭,在今建水县南庄镇。
13.严州
《寰宇记》云“严州在(戎)州西二千七百里”,合今1080公里,距南宁州454公里。方国瑜假定严州境在今马关、文山地区,州城在马关(55),但是笔者已在声州条指出,盘州南接“交州”,则今文山州实际上是安南都护府獠子部的地盘,并不在戎州都督府辖下。另外,滇越道上距南宁州同等里距处已置有从州(今石屏县),故严州与奏龙州都只能从石屏县或元阳县以远探寻。严州辖4县,较奏龙州多1县,州境当较广阔一些,故笔者考虑今石屏县西北部及新平、元江2县可能为严州之地,石屏县大桥乡三树底村应为严州治地。
严州领4县,佚名,然《樊志》云爨部“西南至宣城”,方国瑜以为宣城在今之元江(56),则宣城疑即严州之一县。
14.奏龙州
《寰宇记》云“奏龙州在(戎)州西南二千六百九十五里”,合今1078公里,距南宁州452公里。方国瑜假定在今云南文山以东、砚山县境(57),也存在着与声州一样的问题,故不取。基于与严州一样的理由,奏龙州地望也只能在云南石屏县或元阳县之间选择。奏龙州领3县,较严州少1县,州境当较狭小,今拟为元阳、红河2县。州治以道里度之,元阳县马街乡滥衙门、新街镇石岩头皆当其地,然滥衙门位处河谷,石岩头位处山崖,宜以滥衙门为奏龙州治地。
奏龙州所领三县县名俱佚。
[收稿日期]2005-04-18
注释: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4册《唐代蜀江以南川黔滇越交通图》,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出版,1986年。
②云南大关县豆沙关袁滋摩崖《题名记》。
③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351页。
④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4册,第1232-1233页;赵吕甫:《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8页;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8页。唯蓝氏又云所经磨弥殿在今东川附近,按之地势,太过险峻,不取。
⑤道光《云南通志》,卷35,引《开化府志》。
⑥《新唐书》,卷222,《南蛮传》。
⑦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332页。
⑧岑仲勉:《隋唐史》,下卷,《南诏之兴》,中华书局,1982年。
⑨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567页。
⑩樊绰《云南志》卷7《云南管风物产》云:“青木香山,在永昌南三日程。”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据《太平御览》卷982引《南夷志》,于“日”字前补一“月”字。揆以樊绰《云南志》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之“昆仑国,正北去蛮界西洱河81程,出象及青木香”一语,当以向说为是,即青木香山在永昌南三月日程,非三日程。
(1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554页。
(12)方铁主编:《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4页。
(13)《寰宇记》云,贞元中,僰道县移治三江口(今宜宾市城区),自南溪县移戎州治于此。贞元,《新唐志》、《舆地广记》并作贞观,当是,《寰宇记》误。
(14)唐代松、茂、雅、黎地区的里程折率,笔者在《“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文中已有论证,可参。
(15)《元和志》记戎州至开边县65里,《新唐志》戎州条记戎州开边县至拓东城1865里,共1930里,但《新唐志》“南70里至曲州,又480里至石门镇”一句有误。按开边县在今宜宾县安边镇,石门镇在今盐津县豆沙关,两地相距120公里,无论以什么折率均不会远达550里,结合《元和志》之“戎州西南至石门镇三百里”判断,“又四百八十里”显为“又南百八十里”之误,故为订正。
(16)方国瑜:《滇东地区爨氏始末》,《滇史论丛》,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82页。
(18)向达《蛮书校注》第83页云:“石城旧南宁县,今沾益。”赵吕甫《云南志校释》第217页云:“以石城废址在明、清南宁县北20馀里推之,当在明人称‘新桥’处。”新桥即今沾益县太平村。陈可畏观点亦见于赵氏《校释》。
(19)康熙《云南通志》卷19《古迹志》云:“《石城碑》在府北二里许,昔段氏与三十七部落会盟所立,本朝康熙十八年,营兵于土中掘出,碑字犹存”。“二里”当系“二十里”之脱误。
(20)《旧唐书》,卷41,《地理志》。
(2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83-284页。
(22)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33。
(23)刘文征:《滇志》,卷4,《旅途志》。
(24)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25)林超民:《唐前期云南羁縻州县述略》,《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26)周春元等:《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8页。
(27)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91页。
(28)《册府元龟》卷986《征讨》。
(29)郭声波:《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册府元龟》卷986《征讨》。
(31)《新唐志》谓南宁州领县七,《寰宇记》谓南宁州领县五,当反映了割出升麻、新丰二县后之情况。
(32)赵吕甫:《云南志校释》,第220页。
(33)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第404页。
(34)张九龄:《敕安南首领爨仁哲等书》,《曲江集》,卷12。
(35)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83、299页。
(36)陈可畏观点见《云南志校释》,第219页,原出处检未获。
(37)向达《蛮书校注》,第48页。
(38)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嵩明州》。
(39)《云南省嵩明县地名志》,嵩明县人民政府,1983年,第60页。
(40)《元混一方舆胜览》;《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5;《元史·地理志》作“夜苴部”。
(4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2页。
(42)臧励和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09页;周春元等:《贵州古代史》,第118页;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91页;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
(4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84页。
(44)《寰宇记》南宁州都督府诸州列目以开元五年为断,之前南宁州仍领五县,则陇堤、泉麻二县之割出,只能在开元五年,故推断武恒、归武二州置于该年。
(45)于希贤等:《云南古长城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46)万历《云南通志》,卷3,《路南古迹》。
(47)楚图南:《路南杂记》,1945年,转引自于希贤:《云南古长城考察记》,第3页。
(48)黄兴:《石林“长城埂”文化考源》,《云南古长城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84页。
(50)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1页。
(51)《新考》曾推测声州是显庆元年析梨州所置,今考显庆元年析梨州所置应是吴州,声州当迟至开元五年乃析南宁州而置,特为订正。
(52)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2页。
(5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2页。
(54)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6,《边防记》。
(55)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0页。
(56)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56页。
(57)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