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选任秘书论文

古代如何选任秘书

□眭达明

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实用的秘书人才选拔制度,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知名秘书人才。其中的一些做法,对于今天培养和选拔秘书人才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任前考试成惯例,优秀者可破格录用

在古代,翰林学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在后梁,按照当时的规定,翰林学士上任前,要进行资格考试,只有过了这道关,才能正式走马上任。

据记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一个叫郑致雍的举子在当年的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被点为新科状元。礼部侍郎封舜卿是本次考试的主考官,郑致雍自然成了他的门生(古代科举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不久,二人一同被列为翰林学士的候选人。此时的封舜卿虽然官居礼部侍郎(相当于主管全国宣传教育工作的副部长),但要担任翰林学士,还得与门生郑致雍一道参加考试。

郑致雍才思敏捷,答卷时行云流水。封舜卿虽有文辞,然才思拙涩,刚考到第五题,就累得撑不住了。不得已,只好让门生郑致雍代笔作答。当时很多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为人师者的耻辱。

封舜卿请门生代笔考试的故事滑稽至极,贻笑大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皇帝政治秘书选拔考试的一些特点。尽管此类考试在各个时期内容不尽相同,但考试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看考生的文才,二是考查他们起草各类公文的能力。这些被列为翰林学士候选人的考生,大都是有了科名甚至参加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优秀人才,本身已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通过任前资格考试进行选拔,经皇帝批准后直接安排到朝廷的秘书岗位——这种优中选优的考试方式可以使出类拔萃的秘书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那时,人才荟萃之地东都洛阳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分别是居于洛水之北的石洪和洛水之南的温造。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四月,乌重胤出任河阳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到任第三个月,乌重胤就向部下征召贤能之士,有人举荐了石洪。乌重胤详细打听石洪的情况后,知道他是一个名望很高、修养不凡的贤士。于是撰写聘书,准备车马和礼金,选了一个吉日,遣使登门聘请石洪入幕,礼仪十分隆重。结果自然皆大欢喜,石洪成了乌重胤府上的一名幕僚。没过几个月,在石洪的推荐下,乌重胤认识了温造,觉得他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用同样的方式把温造招入幕中。当时韩愈在东都洛阳做地方官,目睹辖区内的人才一个个被挖走,发出了“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感叹。

古代选拔任用秘书不仅需要经过任前资格考试,有的朝代还特别重视对秘书人才的素质培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馆阁翰苑人才培养机制。

选任之后重培养,卓越者可晋升宰相

当然,对于特别优秀又知根知底的秘书人才,也有免除考试直接上任的。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需要增加秘书人员,真宗确定了三个人选,分别是礼部郎中薛映,兵部员外郎梁鼎,著作佐郎、直集贤院梅询,并通知中书省安排时间,对三人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宰相李沆历来不喜欢梅询,就对宋真宗说:“梅询为人阴险,不忠诚老实,这样的人是不能做秘书的。倒是杨亿的文章写得特别好,名气也很大,是个做秘书的合适人选。”宋真宗一听,十分惊喜地说:“朕几乎忘了这个人!”原来,时任左司谏的杨亿,曾是宋真宗做太子时的东宫僚属。杨亿具有很高的名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真宗非常了解他,几年前还亲自点名提拔杨亿为左正言,因而完全同意李沆的意见,认为杨亿能够胜任秘书一职。相关人员也就没有按程序考查杨亿,只对薛映和梁鼎两人进行考试。第二天,三人同时被任命为知制诰,成了皇帝身边的秘书人员。杨亿本人也不负圣望,后来成了真宗朝最有名望的秘书。

当时,藩镇幕府争相聘用有名望才华的读书人担任幕僚。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在地方军政幕府任满规定年限(一般为三年)的及第者,就可经幕主奏荐,由朝廷授予州县主簿、县尉等官职。表现特别好的,还可经幕主引荐入朝或随从幕主入朝,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饱学之士们在“基层”经过一个“试用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幕主举荐的方式被朝廷越级录用。

宋代的名臣贤相多由馆阁翰苑晋升高位,馆阁实为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宋代的馆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和文献研究室,朝廷从进士高科中召试馆职,以整理文献的工作形式储备人才。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科进士一旦有幸成为馆阁中的一员,每日与书本文献打交道,经过几年潜心研修,学问、能力自然会得到全面提升。他们中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考试晋升知制诰,再由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优者最后进入翰林学士院担任翰林学士。

在宋代,馆阁翰苑官员的选拔非常严格:首先,候选人必须是进士高科出身。其次,候选人要通过朝廷统一组织的两场专门考试(与翰林学士考试直接选拔翰林学士不同,通过此两场考试的考生获得馆阁翰苑工作的资格,经个人努力也可晋升为翰林学士)。这两场考试的名称分别为试馆职和试知制诰。相对来说,前者稍易,后者较难。

从上面的统计对比看,总体上,中方的报道更倾向使用对话性扩展资源,预留较大的对话空间,允许读者对“一带一路”具有其他的立场观点。下文我们将结合例子对上述统计结果所表现出的立场态度倾向进行更为具体的解读和讨论。

从选拔、培养秘书人才的角度看,宋代的馆阁制度无疑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有效地为朝廷聚集、储备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又从这支高度学者化的队伍中选拔精英,为朝廷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秘书人才。

选拔方式多样,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代朝廷选拔秘书人员的另外一个渠道是从地方直接选调,这种现象在中晚唐时尤显突出。

在本例中,首先,在训练组的15组数据中,抽出一组作为一次测试数据,用剩下的14组做训练数据。第一次训练时,扩展常数pread设置为0.1,将测试结果与实际值想比较,计算出误差。第二次训练时,扩展常数pread设置为0.2,将测试结果与实际值想比较,计算出误差。以此类推,每次训练将扩展常数增加0.1,直到扩展常数pread≥2。最后找出,在这一组数据做测试数据时,误差最小的那一次的扩展常数值[5]。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施工队一直在增加。[1]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混凝土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大量施工的单位都需要运用到混凝土,混凝土在机械施工领域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幅度加强混凝土的机械化生产,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机械施工的重要保证。[2]

“互联网+”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传递都是依托互联网,其中也包含企业的内部信息。事实上,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这些信息被盗取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今社会存在着很多黑客和病毒,时常伺机恶意攻击企业储存信息的云端以便可以获得企业的机密信息。这就要求在未来会计工作应该是安全系数极高的,互联网环境应有网络环境安全管理机构的存在,保护各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安全。

中晚唐以来,朝中的许多高级秘书都来自幕府,抑或说幕府为朝廷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的秘书人才。所以白居易说:“今之俊义,先辟于征镇,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而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

秘书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古代选用秘书,除重视业务能力外,还特别看重候选人的道德操守。

北宋初年选用翰林学士时,大臣们推荐的几个人选宋太祖都不合意。为此,宋太祖特意召集宰相,明确指出:“学士院地处禁中,应选用老成持重之人。”听皇帝这么一说,宰相范质心中有了底,于是说:“臣倒想起了一个叫窦仪的人,人品清介谨厚,完全具备做秘书的条件。只是他在后周时做了翰林学士,周世宗时又拜端明殿大学士。本朝建立后,窦仪由翰林学士改任工部尚书,现在恐怕难以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了。”宋太祖却说:“朕很了解窦仪,禁中非此人不可。请你当面找他谈谈,就说是朕请他回来低就这个职位的。”范质跟窦仪说明情况后,窦仪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在物色翰林学士人选时,宋太祖之所以非窦仪不用,正因为了解窦仪是一个为官清廉、忠厚老实、慎重周密、严谨可靠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垂青和赏识。

1)目标明确,主题鲜明。从微课内容上来看,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疑难点和教学环节开展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视频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且主题鲜明。微课一般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展现的内容很精练,是一个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精练的教学资源包[2]。

编辑 王珊珊

标签:;  ;  ;  ;  ;  ;  ;  

古代如何选任秘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