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荣
武汉市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湖北武汉 430300
【摘 要】探讨和总结门诊手足口病患儿的健康教育的感受,能够增进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有效预防疾病的扩散,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 abstract 】 to investigate and summarize the feeling of the out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can increase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ffectively prevent spread of disease,so as to improve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level and quality.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Health education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又称手足口综合征,主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的传播途径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婴幼儿为主发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粘膜等部位的皮疹、泡疹、溃疡为其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有出现病毒性心肌炎、脑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合并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近几年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1]。因此,我们将健康教育融汇贯通到治疗护理的工作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让我们大家看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表现
1.1普通病例表现
潜伏期为2—7天。患儿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常有烦躁、哭闹、咳嗽、流涕、流涎、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日腔黏膜可见疱疹,日腔黏膜疹主要位于咽部、颊部、舌、口唇内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重,口腔疱疹后1—2天,患儿的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掌、手指、足底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如米粒大小,圆形或者椭圆形,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内有混浊液体,周围有红晕。臀部及肛周也可见此种皮疹。EV71引起的水疱比CA16的水疱小,且丘疹更常见。疱疹不痛、不痒,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留瘢痕或痕迹。部分病人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一般5—7天自愈,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惊厥;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臼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一般在2~4天内,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也称为中枢性肺水肿。以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早期表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紫绀、四肢末端发凉,泡沫样血性痰及肺出血,短期内肺部出现明显湿啰音;血氧饱和度与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下降;胸片示肺水肿改变;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在80%以上。
2 疾病的特点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期间会在孩子的手掌、指端、足底和足趾及足趾外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直径2—10 mm的皮疹或玫瑰色斑疹,中央有清澈透明的小水疱,成离心性分布。另外,在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水疱迅速破溃形成溃疡。前期多为上感症状,孩子经常会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3 疾病的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污染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 护理
4.1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2-3]。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治疗护理能顺利进行。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恐慌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4.2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每天通风2次,每次<1 h,遇大雾潮湿时以空调调节为主。将患儿安排同一病室,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病区有明显隔离标识,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固定家属陪护患儿,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接触患儿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每一位患儿使用固定的体温计,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拖2次;病床及桌椅每天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手足口病体温及心率的监测很重要,一般体温在38.5℃的患儿可给予物理降湿,如体温在38.5℃以上者应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降温,以防发生体温过高引起患儿惊厥或抽搐。由于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损伤脑、心脏,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头痛、面色苍白、心动过速等症状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立即报告医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应急抢救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一般护理
4.3.1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穿着柔软宽松的衣裤,每天用温水洗澡并更衣。患儿手足有疱疹,搔抓易引起继发感染,一旦疱疹抓破,疱浆液会引起病毒散播,因此要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患儿搔抓有疱疹的皮肤。足底疱疹较多的患儿,要减少走动。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勤换尿布,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指导家属给患儿洗澡时动作轻柔,勿反复擦洗疱疹部位的皮肤。
4.3.2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对于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者,应根据医嘱适度采取药物治疗,例如将华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签沾上敷于溃疡面,华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收敛消肿,改善溃疡面的血液循环,迅速缓解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此时,宜给患儿进食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
4.3.3饮食护理
予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鱼粥、蒸鸡蛋等。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影响食欲者,食物宜稍凉,虽不宜过咸、过酸,以减少对疱疹的刺激。对于进食少、拒食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4.3.4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大便通畅,可促进肠道病毒排出体外。而该病患儿常出现便秘,2天未排大便者,可予开塞露塞肛通便。
4.3.5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注意画色、神志、瞳孔、心率的变化,实时准确记录。
4.3.6体温的观察
体温37.5℃一38.5℃的患儿可予物理降温,38.5℃以上的患儿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做好预防措施。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降到36℃以下,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4.3.7并发症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或嗜睡、惊跳等并发脑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心肌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灰、大汗淋漓、呼吸减慢或不规则、呻吟、口唇发绀等并发肺水肿的症状。若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急救物品,积极配合抢救。
4.4健康教育
4.4.1健康教育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儿和家长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季节、预防措施、传播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同时,还可以提高和补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也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治疗方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且可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自我的保健能力。
4.4.2健康教育的内容:
4.4.2.1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先关心爱护体贴患儿,同时要做好心理护理帮助其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使患儿心情愉快,尽快争取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帮助家长做好患儿病情的观察,了解病情进展严重性,指导家长居家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以下情况要马上去医院就诊,体温持续①、38.5℃;②、呕吐;③、精神不振、哭闹;④、手脚抽搐、抖动等。
4.4.2.2发热是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要加强体温监测,手足口病患儿多为低热或中等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嘱患儿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必要时每小时测温1次,如体温超过38.5℃不退,给予冰敷等物理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如不明显则应遵医嘱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鼓励患儿多饮水,如汗多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
4.4.2.3患儿生病期间,要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饮食应以高维生素、高营养、清淡、易消化、温凉、质软可口的食物为主,饭前,饭后要用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漱口,有口腔糜烂可用鱼肝油等涂抹以减轻疼痛,促进早日愈合。
4.4.2.4手足口病为临床自限性疾病,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大多数患儿可自行痊愈,经过对症治疗,护理及居家隔离护理后,2周内均可痊愈。
4.5健康教育的体会:
4. 5.1有效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卫生部相关文件指出,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虽然这是一个“笨办法”,但却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路子,也是目前实际可行的办法[4-5]。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型别复杂、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速度快、儿童普遍易感染,尤以婴幼儿为甚。婴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家庭,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掌握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流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5.2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医护人员在同患儿家长面地面交流时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有如家人般温暖,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尊重自愿参与到健康教育中来,并且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 5.3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在向患儿家长做疾病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也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拓宽了护士在治疗、预防、保健中的职能和相关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15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16,43(9):648 - 652.
[2]黄玉华,刘丽华,手足口病的护理.护理研究,2017,23(3):693.
[3]尹冬梅,温冬娣,张秀梅.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探讨,2017,13(2):155.
[4]鲁萍,黄一文,刘立美,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5,23(19):15 -17,
[5]张洪涛,肖世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J].医学创新研究,2016,3(7):69.
论文作者:陈金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4
标签:患儿论文; 手足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疱疹论文; 肺水肿论文; 病毒论文; 肠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