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门诊患者生殖道感染状况、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妇科检查的600例妇女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有66例(23.6%)生殖道感染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228例(71.3%)生殖道感染患者。结论: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种类较多,感染率也普遍较高,应对妇科门诊的女性加强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以便更好的开展生殖道感染预防及干预工作,增强妇女对生殖道健康、性病预防的意识。
【关键词】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状况;影响因素;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388-02
此次研究以2014年1月-2016年期间来我院接受生殖道感染检查的600例女性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状况、影响因素与预防控制。具体的研究内容,现做如下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妇科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600例生殖道感染检查女性为研究对象,将进行妇科检查的280例健康女性分为对照组,到我院妇科门诊接受治疗的3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女性的年龄为20~55(37.5±5.3)岁,观察组女性的年龄为18~58(38.8±6.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即患者的民族、年龄、职业、家庭居住地等。本次研究的妇科检查采用双合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实验室检查除了阴道、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外,还有支原体、衣原体分离培养和病理学检查。质量控制主要是由检验人员和妇科医生负责,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采用统一的检查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电脑录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影响患者生殖感染的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此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为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生殖道感染的检出率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对照组中有66例女性检查出生殖道感染状况,检出率为23.6%,观察组中有228例患者,检出率为71.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女性的疾病种类数构成对比
观察两组女性的生殖道感染疾病种类数量构成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疾病患病种类为1种、3种及以上的人数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生殖道感染疾病患病2种的人数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
2.4 两组女性职业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通过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情况,发现农民的生殖道感染人数有255例,生殖道感染为79.7%,在不同职业的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占首位,其次是商业与服务业人员,生殖道感染比率为28.8%(92/320)。对照组中则以商业与服务业人员的生殖道感染率最高,共有123例,生殖道感染率为43.9%。其次为干部和其他职工,感染率为16.4%(46/280)。
2.6 影响两组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对影响两组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妇科门诊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职业、性伴侣数量、丈夫不洁性生活史、个人卫生行为、生殖道感染病史、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流产、分娩次数与卫生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等。
3.讨论
生殖道感染作为一种病种繁多、流行性较强,致死率低,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妇科疾病,不仅会影响女性的个人身体状况[1],还会对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2]。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殖道感染病史、怀孕此时、卫生保健知识及个人卫生习惯等因素,都是造成女性患上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的种种因素,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疾病要得到有效预防,还应重视基层医院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疾病干预工作,加强对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都是防止生殖道感染疾病传播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佘文静,刘芯如,张琦.浅论妇科门诊患者对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预防感染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8-9.
[2]郝秋芬.妇科门诊病人生殖道感染认知状况调查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2):27-28.
论文作者:薛娟,马园园,张媛媛(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生殖道论文; 患者论文; 妇科论文; 门诊论文; 女性论文; 因素论文; 疾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