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畜牧业发展缓慢的成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畜牧业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缓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新疆就以丰美的草原、优良的畜种而著称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畜牧业连续18年增产,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种植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新疆畜牧业发展明显滞后;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无论从畜牧业总体水平上讲还是从发展速度或经济效益来看,差距逐年拉大,并且已成为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
1.与种植业的差距。目前,新疆种植业生产水平和规模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1995年粮食总产达730万吨;单产31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居全国第五位,自给有余并内调和向独联体国家出口。棉花总产92.5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1%,调出量占省际间调出量的70%以上,每年调出1000万担以上;从1992年以来,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在全国占首位。甜菜生产连续几年居全国甜菜产区前列。瓜果1994年人均占有量109.2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新疆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粮、棉、瓜果外调,而肉类不仅不能调出,相反还要从内地省区大量调进,其他畜产品的外调、出口数量也不多,这些与新疆为全国第二大牧区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
与种植业比较,畜牧业相对落后,不仅表现在发展速度上,更表现在生产手段,即技术水平上。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50%,而畜牧业不到1/3,科技进步在种植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已达36%,其中棉花为40%以上,而畜牧业只有20%左右。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88%、76%、65.2%,而畜牧业至今仍基本停留在游牧放牧的水平上。畜牧业比种植业落后的直接后果,使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牧区贫困面扩大。农牧民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36元,已扩大到1995年的236元。现有15.8万户牧民,100多万人口中,年人均收入不到700元的贫困牧民占60%。
2.新疆与全国其他畜牧业发达省区的差距。1995年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1.9%提高到30%以上。新疆畜牧业产值所占比例曾达到27%,之后又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始终在20%左右徘徊,1995年为21.7%,畜牧业总产值由1980年以前全国第四位,降至第26位之后。这与新疆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极不相称。1995年全疆肉类总产量达52.38万吨,并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仅占全国的1%左右,居全国第23位;人均肉食产量为31.8公斤,比全国人均41.28公斤,少9.48公斤。按存栏头数计算的畜均产肉仅10.5公斤,而全国平均为45.9公斤,相差达35.4公斤。如果与这一时期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山东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在“八五”时期山东肉类增长114.8%,而新疆只有40.5%。1995年山东人均肉类产量达67公斤,高于新疆一倍多。目前新疆除细羊毛保持全国第一位外,羊肉全国第一已由山东取代,绵羊毛产量全国第一也由内蒙古取代,牛肉产量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十位。这样下去,新疆在全国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将从根本上发生动摇。
二、成因分析
新疆有着发展畜牧业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现有草原面积为8.6亿亩,可利用草原7.2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近1/6,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34.4%,相当于农用耕地面积的15倍,年产可食鲜草6548万吨,目前70%以上的牲畜依赖于草原放牧;同时现有耕地4800万亩,人均2.9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人均占有粮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产农作物秸秆近1000万吨,糠麸、饼200多万吨。草原和农区构成了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两大优势,这种特有的资源优势是其他省区所不及的。那么为何新疆畜牧业发展滞缓呢?
1.思想上盲目自满和生产上的因循守旧是最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一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满足于小打小闹,“居安”有余、“思危”不足,把畜牧业简单地理解为草原畜牧业,仅仅看成是养羊和养牛。在农区把畜牧业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农牧结合不够。对那些饲料报酬高、生产周期短、效益好的猪、禽发展重视不够,整体畜牧业仍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经营单一、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2.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千百年来,新疆各族牧民世代相传,一直沿袭“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四季转场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至1995年,实现定居、半定居的牧民只有49%,生产水平不可能有较大提高,牧民生活长期在贫困状态之中。游牧作为一种劳动生产手段,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起过推动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作用,但它致命的弱点是对大自然极大的依赖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脆弱性,生产力水平低下。正因为如此,草原畜牧业长期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即使是在农区很多地方养畜也像牧区一样,以放牧为主,带着草原畜牧业的粗放经营色彩。
3.草原建设落后、草畜矛盾尖锐是阻碍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利用多、建设少,甚至只利用不建设、不投入再加上干旱虫鼠为害及盲目开垦、淘、采挖等人为破坏,新疆大部分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在过去,畜牧业生产上又往往片面追求存栏头数增长,致使相当一部分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尤以冬春草场为甚,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春秋草场的实际载畜量已超出35%,冬草场的实际载畜量也超出25%,只有夏草场勉强可以应付,全疆草场退化面积已达1.2亿亩,牧草产量普遍下降34%~70%,部分地区下降70%以上。天然割草场面积由50年代的5000万亩减至目前的2360万亩,减少52.8%。人工草地建设速度慢,1949年至1994年间,累计建设人工、围栏和改良草场2648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67%,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退化、沙化和破坏的速度。因饲草不足全疆每年冬春有2000万头牲畜处于饥寒之中,掉膘造成年经济损失约10亿元;因草畜不平衡而使草场超载退化,年减少干草约40亿公斤,若以人工生产方式弥补,至少需投入20亿元。
4.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能适应畜牧业市场化的要求。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农轻牧的现象,对畜牧业的重视不够,以包代管、以分代管、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县乡两级服务工作基本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服务工作停留在“打个针、洗个澡,秋天抓配种,冬天抓储草”的水平上,真正向农牧民传授和推广使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方面,做的工作远远不够。新疆畜牧科研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成功的技术和成果不少,点上示范也很成功,但在生产中推广和发挥效益的不到1/3。
5.市场设施差,畜牧业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由于交通、能源、资金等问题,新疆畜产品市场建设和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内地发达省区。还没有一处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导致新疆皮毛分散交易,自由买卖,价格完全由河北清河县控制。尤其是仓储和运输设施,在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中基本不具备。目前全疆有63座大小冷库(库容4.5吨)和年屠宰能力250万只设备,大都老化闲置,仅有少量库容靠出租维持经营,很难在宏观上来调控市场的产销平衡。从流通经营状况看,国营食品、茶畜和畜产品进出口等企业失去了主导地位,被个体、私营取代;更有甚者市场中出现的肉霸,欺行霸市,独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场价格的起落,并对肉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畜产品加工滞后。新疆畜牧业,不论在牧区,还是在农区,养的是牛羊,卖的是活畜、生皮、原毛,而且是坐等买主上门,很少再加工,创造其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加工业和服务业残缺不全,尤其是缺乏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贸工牧、产供销一体化的体系没有形成,使畜牧业生产很难进入产业化阶段。全疆有180余家皮革加工企业消耗量仅占生皮产量的10%以下,奶制品加工消耗原奶也仅占生产量的22%;肉类制品加工急剧下滑,1994年加工产量仅为925吨,是1991年加工量的3.3%。河北清河县不养山羊,却是全国最大的山羊绒批发市场,而且有多家羊绒加工厂。新疆现有山羊450万只,年产山羊绒460吨左右,却没有销售市场。
三、加快发展新疆畜牧业的对策
1.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畜牧业是新疆的一大支柱和优势产业。要使畜牧业有大发展,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必须变革生产经营方式。一是变传统的四季转场游牧方式为冷暖两季、暖季放牧与冷季舍饲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冷季牲畜一律在定居点舍饲补饲越冬度春,保膘、增膘、棚圈全面推行塑料暖圈化,彻底摆脱游牧形成的“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规律;暖季充分运用草原牧草生长旺盛期,牲畜转入草原放牧抓膘,同时将一部分天然草场实行围栏、施肥等改良措施,提高产草量,增加越冬饲草。采取这种方式,留做冬季使用的冬草场改为夏牧,可以缓解冬春冷季草场的载畜压力,有利于天然草场的休养生息,使草原畜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二是变传统的春羔生产为冬羔。在定居、舍饲的基础上,一律推行“热胀冷缩”式的草原畜牧业,发挥季节优势,做到当年繁育,当年出栏,实现暖季多养,冷季少存。三是克服小农经济观念,使农区畜牧业尽快摆脱副业和补充地位,把农区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摆到与粮食、棉花、乡镇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则农区畜牧业主难以从自然生产向商品化转变。四是在生产经营体制上要有新的突破。农户和家庭牧场仍将是新疆畜牧业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如何将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决定生产,规模决定效益,要变一家一户赶“巴扎”为千家万户走市场,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走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牧一体化的路子。逐步改变小生产方式,在牧区要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家庭牧场,在农区要发展养殖业专业户,推行规模化、专业化饲养并以基地建设为主体,向主导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发展。
2.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从长远来看,畜牧业要有大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些大型的项目。但是,由于新疆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搞大型的项目,不仅投入大,而且建设周期长,短期难以见到成效。特别是目前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还相当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对畜牧业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由尚不富裕的农牧民自身来搞开发建设也不现实。现阶段必须立足于挖掘内涵,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大作文章,寻找潜力。第一,要着力提高现有饲草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一方面是草料不足,一方面是草料浪费严重。在农区每年有近1000多万吨秸秆,实际被利用的只有70%左右,还有许多甜菜叶、棉秆等尚未开发利用;至于加工方面,青贮、氨化、微贮加在一起,只相当于可利用秸秆的20%左右。在牧区,每年打储的干草达32亿公斤以上,但基本上都是长草整喂,切碎、粉碎的不到10%,大量的饲草被浪费掉了。如果将现有的作物秸秆、副产品、饲草经过青贮、微贮、氨化或粉碎等加工后饲喂,就可将现有的饲草饲料的利用效益提高一倍以上,使新疆的畜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第二,积极调整畜种结构。目前,新疆畜种结构是不合理的,草食家畜占96.4%,猪只有3.6%,家禽存栏才2000多万只,人均禽肉只有1.8公斤,占人均消费量不足10%。即使草食家畜中产品率和效益相对较高的牛也只有340多万头,仅占全部牲畜存栏的9.2%。纯、杂种细毛羊800多万只,占绵羊总数的33.4%。虽然草食家畜有节粮的一面,但生产周期长、繁殖率低、效益不高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而猪禽虽然耗粮多,但有饲养周期短、产品率和效益高的特点。因此,坚持发展牛羊的同时,积极调整畜种结构,要加快猪、禽的发展速度。第三,调整畜群结构,大力提高母畜的比例,多繁快育,加快畜群周转速度,提高出栏率,增加产肉量。优化畜群结构是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转换过程的重点环节。生产母牛的比例,国外均在50%以上,而新疆仅在40%上下,由此,牛出栏率仅为26%,世界发达国家牛的出栏率均在40%以上。如果通过改善饲养,能把牛的出栏提高到40%,每年就可多出栏牛40万头。增加母畜比例还有一点是应值得重视的。新疆草原总是夏秋草场富余,冬春草场不足,母畜比例增加,既不增加冬春饲草料的消耗,又能增加夏秋草场的载畜量,就可能解决草场季节性不平衡矛盾。第四,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单位产出。目前新疆优良品种在整个畜群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高,除羊毛个体产量外,牛、羊等主要牲畜的单位产肉、产奶、产毛远远低于全国先进水平,与国际水平更无法相比。如国际上羊的平均胴体重达22公斤,美国、澳大利亚等均在26公斤以上,新疆仅17公斤;牛全世界平均胴体重210多公斤,平均产奶2200多公斤,而新疆仅110公斤和450多公斤。新疆是全国细羊毛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由于品种退化等原因,生产处于下滑状况,在存栏羊中占的比例由原来的50%下降到33%,亟待恢复和提高。全疆优良品种所占比例小,在畜牧业中尚未形成支柱地位。如果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要求,在畜群内部不断增加改良种畜,将会使新疆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认真实施科、教兴牧的发展战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要保证畜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牧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大力加强牲畜繁育、品种改良、牲畜育肥、饲养管理、饲料加工、草场改良以及畜牧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工作,使畜牧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如细毛羊应用机械剪毛,比手工剪毛可增加8%左右产毛量;在天然草场喷施微肥、增产菌也能提高产草量20%左右。其次,重视牧业科研攻关工作。充分发挥新疆畜牧业科研力量比较强的优势,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围绕畜牧生产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攻关,充实科技贮备,加快畜牧业技术改造和应用步伐。第三,加强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畜牧三站是推广畜牧科技成果,普及畜牧技术、指导农牧民科学养畜的重要机构。因此,对现有的畜牧三站采取“队伍不能散,网络不能破,资金不能断,稳定求发展”的措施,提高地州站,巩固县级站,充实乡级站。稳定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对在岗人员要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积极工作,发挥才能。此外,畜牧三站要增强科技服务功能,在继续搞好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在畜牧业的购销、加工、储运、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逐步建立起以科技服务为纽带的新经济联合体。第四,加强教育,提高素质。要重视农牧区教育工作,重点是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小学要强化义务教育,教好文化基础课的同时,紧密联系畜牧业生产,在适当阶段引进职业教育内容,把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学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农牧院校要采取定向招生的办法积极培养畜牧业生产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畜牧科技人员和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以期造就一代有文化、有一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牧民。
4.加强草业建设,稳定草原畜牧业的基础地位。草原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和基础,虽然全疆有50%的家畜在农区饲养,但农区家畜的半数又仍在草原放牧,从自治区整体说,有70%左右的家畜在草原放牧饲养,全区肉产量的70%、毛产量的80%、奶产量的60%来自草原,还为农区养畜和异地育肥业提供了畜源。因此,重视草原畜牧业应当是持久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不重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就动摇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要认真落实草场有偿承包责任制,加强草原的建设、改良、保护和利用,提高草场的利用率。在固定草场使用权,建立草场有偿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草场的产权关系,可以试行股份合作制。这是草场使用制度的最佳选择。二是要抓好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的开发建设,建立稳定高产的饲草料生产基地。有条件的牧区还要对天然草场实行围栏、施肥等改良措施,提高产草量,向草业建设的更高层次推进;农区要改种植业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三元结构,大力普及间套复种,扩大带状田,改变耕作制度,变轮歇为轮作,种植饲草饲料,以草业和饲料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三是狠抓牧民定居建设。实行牧民定居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性措施,对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改变牧区贫困落后面貌,与全疆同步进入小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牧民定居首先是“牲畜定居”,不仅仅是盖几间房子让牧民住下来,关键是要抓好饲草饲料基地和栅圈建设,解决牲畜冷季的“温饱”。四是严肃草原执法,强制实行以草定畜。“以草定畜”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头数畜牧业走到了危险的境地,头数的增加已经失去了物质基础,在部分草原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甚至牧民的生存都受到了挑战,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草定畜不仅是一种倡导和口号,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要强制执行,加大力度,强化草原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实现以法管草。五是增加对草原畜牧业的投入。对草原畜牧业,人们历来有一种误解,就是把草原当作没有价值的、不需要任何投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赋资源,忽视了对草原的投入。这也是草原畜牧业不能摆脱靠天养畜脆弱状态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草原畜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坚持国家、地方、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要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但在目前牧区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牧民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国家和自治区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投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应该的。同时,还要采取与国内外、区内外经济合作的形式,进行畜牧业开发。六是加强草原畜牧业的同时狠抓农区畜牧业,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注意发挥牧区与农区互助作用。如果新疆能充分利用草原、农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牧区农区两种优势,就一定能够进入全国畜牧业先进行列。
5.发展畜产品加工,疏通流通渠道,大力开拓畜产品市场。一要培育和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当前应重点抓好以皮、毛、奶等畜产品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对此,要在乌市赛马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和米泉活畜市场的基础上,培育起活畜、皮张,羊毛(绒)中心批发市场,辐射各地形成体系;沿边地县都要结合边贸,积极培育畜产品边贸市场,开发国外市场。二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市场抓加工,抓好加工促养殖,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千家万户,形成基地、形成规模。三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必须抓好畜产品精、深加工,这是畜产品走向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今后在皮毛(绒)奶精、深加工环节上要有一个大的举措和突破,培植起一两个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生皮、原毛和原奶消耗能力,提高深加工增值效益。四要不断增强政府对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规范市场行为,实行公开交易,保持公平竞争和农牧民利益,严禁压级压价,掺杂使假,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不法购销行为,维护正常的畜产品流通秩序,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畜产品流通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