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女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_体育锻炼论文

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女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院校论文,体育锻炼论文,因素论文,女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4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正值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经常进行有规律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锻炼能增进身心健康。然而,目前我国公民(包括大学生在内)对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据调查,大学一年级女生当中有78.2%人不知道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当代体育锻炼研究强调:身心健康的统一,就是唤醒人追求与社会、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意识,而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使高等师范院校女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取心理乐趣,养成健身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达到健美、减少疾病和适应环境的目的。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在个人生活中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有利于健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生活、工作方式及身体锻炼方式的过程。高等师范院校的女生群体对体质和身心健康水平要求较高。然而,高等师范院校多年来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对全国971所高校11762名因病退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意识及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以遗传因素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能充分而全面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2)了解自己的现状和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强调现在的经验,真实、有自信心和安全感,不注重过去的不幸与创伤;4)能够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5)具有健康的情绪生活,能耐受挫折和失败;6)自我意识广泛,身体健康,愉快体验常新,有创造性;7)人际关系融洽,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8)无心理障碍与身体疾病。

本文通过对全国9所高等师范院校1996~1998级大一女生入校时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和通过1学年的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后的情况调查,分析了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女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曲阜师范大学347人;华东师范大学28人;南京师范大学29人;徐州师范学院8人;北京师范大学28人;山东师范大学30人;聊城师范学院29人;烟台师范学院29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8人,共576名非体育专业1996~1998级(文、理科)大一女生,其中,1996级189人,1997级189人,1998级198人。平均年龄19.39岁。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28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96.79%。

2.2.2 访谈

将曲阜师范大学1996~1998级大一女生132人作为访谈对象。

2.2.3 数理统计

平均值与比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Z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大一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兴趣和情感被认为是重要因素。认为教育是影响体育锻炼因素的达92.6%;认为兴趣是影响体育锻炼因素的占89.3%;认为情感是影响体育锻炼因素的占83.1%;认为体育意识是影响体育锻炼因素的占62%;认为社会化有重要影响的占57.4%。

3.1 教育因素

如今,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正向终身化教育与健身化教育方面转变。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保证实施体育教育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女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挖掘体育锻炼潜能,向终身体育锻炼和健身教育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辅导过程中,应把培养女大学生的正确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达到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和发展的最高目标。

大学一年级体育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对进一步培养女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提高健身行为及体育锻炼能力、奠定终身体育的锻炼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北京、上海、南京、山东等9所院校的1996~1998级大学一年级女生入校时的体育锻炼达标测试成绩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1年后体育达标的结果进行分析(表1)可清晰地看到,受试者的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素质均有大幅度提高。

表1 本研究大一女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熟的Z检验一览表

表1表明,高等师范院校大一女生入校时5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低年级比高年级差。究其原因:1)高等师范院校女生由于受现行中学教育的影响,注重智育,忽视体育的学习和锻炼(据调查,23.7%的女生在高中没有上体育课;54.6%的学生体育成绩是自己填写的;11.7%的女生从高二或高三就停止体育课的学习;部分重点中学坚持上体育课,但多数是学生随意活动,有的学生利用体育课时间在教室学习文化课);2)中学领导在意识上不重视体育课;行为上不支持体育教学;观念上轻视体育教师。由此,导致了学生、家长、教师不仅忽视体育,而且视体育锻炼是影响文化课成绩的因素,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势必导致心理不健康等现象的发生(表2)。

表2 本研究大一女生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反应Z检验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高等师范院校大一女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然而,通过教师1学年的体育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9所院校3个年级576名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全部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教师的自身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学生身心素质和唤起学生健身的热情及积极行为是对大一女生身心健康能够产生良好影响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事业心是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关键。大一女生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能力等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主导、潜移默化和诱导的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传授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培养健身指导者。

3.2 兴趣因素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不仅包括锻炼者的体能因素,亦包括兴趣、动机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可以是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兴趣是女生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标志之一。动机是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最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大一女生对从事体育锻炼有稳定和专一的兴趣可以唤起她们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坚定性,从而渴望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提高健身效果。这种渴望的产生能够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加强,进而有利于智能和体能的发挥。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看,对锻炼动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体育锻炼的自我效应感,自我认知直接影响女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强度。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对全面提高女生自身的健身修养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96.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减肥和健美有浓厚兴趣;有88.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体育舞蹈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把体育舞蹈、健身操、健身跑、球类运动作为终身体育锻炼内容。

对此,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正确诱导学生,激励她们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动机:1)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正确归因,激发学习兴趣。对身体素质好、掌握技术动作快者,让其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即使出现错误,也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让其看到自己成绩的提高(让她以现有的成绩与入校时的成绩相比),使其确信,只要自己加倍努力,也会成功,以此来激发她们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兴趣。2)运用“掌握学习理论”,诱发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和先前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第43页)。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群体意识,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机遇平等。对大一学生出现的“三怕”现象,即一怕体育技术掌握不好,失去在班集体中的自我形象(威信);二怕成绩不好或成绩提高不大,失去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三怕多问,怕问题问多了,会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对此应做到“三多”,即多观察(以视觉观察女生的外显特征),多指导(对有不清楚或易出现错误的动作,要及时而准确地给予评价),多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发光点”,及时鼓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健身锻炼情趣,促进其身心健康。

3.3 情感因素

情感是女生对体育学习、健身锻炼由意识到实践的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变化。气质不仅影响着情感的表现,也影响着其它心理过程,甚至影响性格特点的表现。体育锻炼的表现能力是女生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女生的不同气质表现对体育锻炼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认为体育锻炼者应具有胆汁质类型的占39.6%,她们认为,该类型的学生在锻炼中能充分展现自我,适合滑冰、爬山、体育舞蹈、健身跑、网球、篮球等项目,对竞争性集体项目能完全融入锻炼的环境,意志力坚强。被调查者中有29.3%的人认为,多血质类型气质的学生在锻炼中能很好地活跃健身气氛,全身心投入健身行列中,且能持之以恒,适宜的项目是乒乓球、体育舞蹈、健身操、健身跑等。有18%的被调查者认同粘液质类型的气质,认为此类型的学生在排球、健身跑、保龄球等运动项目中表现稳定,表现内涵丰富。有13.1%的被调查者认为抑郁质类型的学生适合健身跑、健身器锻炼、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根据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胆汁质和多血质气质类型的锻炼者与粘液质、抑郁质类型的锻炼者相比,在锻炼中更加容易兴奋,能充分表现自我,特别是在集体性、竞争性的项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笔者认为,在体育锻炼中,气质类型对于健身要求并不重要,它仅反映锻炼者自身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及对周围环境、对体育锻炼项目本身、对同伴及对自已的锻炼态度,并不影响锻炼者的体育行为。体育锻炼者的气质特征与个体体能密切相关,但与体育锻炼的观念、行为并无直接关联。因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目标是健身、娱乐、增强锻炼意识、增进交往、充实生活,达到身心健康。了解个体气质,仅对辅导者和锻炼者提供选择项目的依据。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情绪不够稳定,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的言语和手段刺激学生的听觉中枢和视觉中枢,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情绪就会饱满,学习信心就会更足。因此,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不同于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她们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促进她们的心理健康。

3.4 意识因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意识对体育锻炼者的活动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女生对体育锻炼具有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等特征。体育健身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思维反应,并支配学生在锻炼行为中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刺激,使学生产生适宜的反应。健身意识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需要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及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大脑皮层兴奋域过于强或过于弱均不能形成完善的健身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维反应。

高等师范院校的大一女生,其身心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是培养体育健身意识的最佳时期,在校能否形成科学的健身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女生必须根据自身的素质、体育爱好、掌握技术和方法的能力,选择适宜的健身内容,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只有从意识上重视身体锻炼,从行为上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才能收到健身和健心的实效,而树立体育健身意识,对全民健身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3.5 行为因素

体育锻炼是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社会活动,是锻炼者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健身目的的活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时的气氛,是女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它能产生有利于提高健身效果的因素和诱导女生良好情绪的有利因子。体育锻炼实践的目的在于对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等条件,为达到健身效果而进行的活动。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一女生,其个体的锻炼行为,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对她的影响。因此,锻炼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以饱满的情绪、高度的热情、幽默的言语、优美的动作、娴熟的技巧和以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积极地、经常地、全面地进行多元化的身体锻炼,每周坚持3~5次(最好天天锻炼),每次持续30~60min的锻炼,就能使个体在锻炼中超越自我、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在健身行为过程中得到教育。

3.6 社会化因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个体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是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一女生,在社会角色体系中,存在着相互依赖的角色关系,包括同学、师生或家庭的关系,这些构成了一个社会化问题。作为社会的一员,她们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习、锻炼与生活的。

目前,社会多重复杂的社会关系、竞争的压力等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要减轻压力,最好的方法是在体育锻炼中进行信息传输,而传输的方向,既可单项,也可双向。研究发现,单项沟通的速度比双向快,双向沟通的正确率高于单项沟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场地和体育设施的特性,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的“队友”是逐渐增多的,并且互相感应。若是在集群化锻炼中,个体成为不受意识支配的精神体,这种精神体的群众行为,更具有情绪感染性和暗示、诱导的感受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社会相互作用和意识与个人行为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果。

常年不断地坚持球类、健身跑、散步、交谊舞、健身操、滑旱冰(滑冰)等身体锻炼,既可培养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又提高了自身对交往信心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心。因此,建议设立“健康指导中心”,有目的地举办大学生健身咨询活动,解决大一女生的实际问题,使她们参与一些竞争性、娱乐性、群体性的体育锻炼,既在健身中陶冶情操,又在健身中发挥社会角色作用;既在健身中弥补相互交流的不足,又在健身中相互学习、相互锻炼、相互督促,发挥相互依赖的角色关系,达到健身、健心的效益。

4 结论

1.影响大一女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中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在体育锻炼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影响大一女生健身意识的基础。

3.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影响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兴趣、情绪的前提;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素质修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健身行为的关键;锻炼者的社会化因素是保证。

4.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气质特征只反映个体参与锻炼项目的表现,不影响个体参与健身的行为。

5.要使女生心理健康,必须重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08; 修订日期:2000-12-28

标签:;  ;  ;  ;  

高师女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