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效益型商贸企业财政管理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财政论文,体系论文,商贸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讲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建立效益型商贸企业财政管理新体系,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脱财政困境、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有流通企业高效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目标和思路
(一)基本目标
1、建立和完善国有商贸企业产权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清析、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逐步建立现代商贸企业制度,进一步发挥国有商贸企业在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和完善对国有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建立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管理有序、监督有力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3、建立财政资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体制,稳定并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4、加强财源建设,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来自流通领域的财政收入;
5、完善对国有商贸企业的分配政策、使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得到正确处理,企业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得到较好兼顾;
6、完善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调控机制,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我省国有商贸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迅速转换经营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全省国有商贸企业财务工作的总的思路是转换机制,消化包袱,强化管理,培植财源,加强调控,提高效益,逐步提高流通领域财政收入的比重。
省财政厅商贸处 《湖北财税》编辑部 合办
二、对策研究
(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换国有商贸企业经营机制。
1、按照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方向,对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将现有国有粮食机构、业务、人员一分为二,一套为独立执行政策性业务的粮食行政机构,承担掌握粮源、吞吐调节、稳定市场、救灾、军供、国储、专储等政策性业务,与粮食经营机构脱钩,所需费用由财政补贴;一部分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主要承担粮食的议价经营业务,包括购、销、调拨、加工等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不再享受财政补贴。在过渡时期,对完成粮食定购、国家专储粮仍需由商业机构办理的,实行委托代理制,财政给予合理费用补贴。
2、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目标、转换国有商业经营机制。一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制度。对大中型商业企业逐步试行公司制,一部分企业推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实行资产承包、拍卖、兼并、出售和国有民营。稳妥地进行破产试点。工作的重点是结合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对企业法人按资本金效益考评企业经营成果,制定资本金效益目标,对达到目标的企业给予奖励,限期达不到目标的要推行企业重组。二是改革商业的经营组织,进一步发展联营商业、合资商业、组建商业集团、壮大经营规模、增强低御风险能力。三是改革完善经营形式、扩大零售、改革批发。按专业店、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便民店四个层次发展连锁商业,完善零售形式;改组当前国有批发企业,按照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经济区域、商品流向设置批发机构。对现有的批发企业、县级批发以零售为主,亏损严重的批发企业实行“母体裂变、分散突围。”
(二)有计划地处理国有商贸企业财务挂账,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
处理粮食财务挂帐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过硬措施落实资金来源,力争在1999年全部处理完历史挂帐。1995年各级财政和粮食企业要分别建立处理粮食财务挂帐的专户制度,分别在农业政策性银行设立“政策性挂帐”和“非政策性挂帐”专户,按照中央和省政府规定的资金来源,落实处理资金,逐年消化,1995年处理粮食财务挂帐不得低于20%的标准,同时做到当年不发生新增财务挂财。
(三)加强商贸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1、稳定财政补贴,规范各项政策性补贴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严格界定国有商贸企业政策性业务范围和政策性补贴标准,分别制定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坚持政策、合理安排、加强监督。并通过改革,理顺价格,逐步减少政策性补贴对象、压缩财政补贴。
2、加强商贸周转金的管理,提高“两效”商贸周转金的管理要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培植省级财源和增加企业经济实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两个重点,处理好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省级财源建设与地县财源建设、新建与改扩建三个关系,实行资金投放与各地财政收入、扭亏为盈、财务管理周转金回收四个目标任务挂钩。1995年商贸周转金的投放重点是企业经济效益好,当年能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坚持和完善回收目标责任制、奖惩结合,投入与回收挂钩,采取还十借八的办法,争取回收到期周转金5000万元,省级回收1000万元。
3、加强对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一是拓展商贸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将各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企业逐步纳入财政的财务管理范畴,重点是搞好实行股份制改造、合资经营、集团经营的国有商贸企业的归口管理。二是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宏观管理,对企业资本金、公积金的确认和增减、企业选择折旧方法和变更折旧年限,企业工效挂钩办法和盈亏核定,国家投资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方案等必须报同级财政审核批准。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民收入过份向企业和个人倾斜,按此原则,完善我省国有商业、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三是按微观搞活的原则,把“两则”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不折不扣地下放给企业。四是按照全省会计电算化发展目标,加快企业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建设。
(四)培植财源,逐步增加流通领域的财政收入。
1、挖掘增收潜力,继续抓好商贸企业扭亏增盈。1995年我省国有商业、粮食盈利企业要增盈8%,亏损企业要扭亏10%。
2、加强骨干财源建设,有重点的扶持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造,重点是对大型零售商业的改造,扩展经营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在一个县市必须建设一至两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的大中型骨干零售商场,一个县的范围内,要克服国有商业内部各公司的盲目竞争,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
3、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培植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对批发市场实行先规划后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兴建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批发市场;根据不同地区的商品生产和消费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对批发市场建设资金,实行多渠道筹集的原则,多方投资,共同受益,加强财政管理。对于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要纳入全省财源建设的整体规划,给予必要的扶持。要从政策上鼓励国有商业、粮食企业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人员、资金等条件兴建批发市场。
4、突破性地发展第三产业。
5、以科技为先导,注重对国有商、粮办工业的设施改造和产品升级、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提高地产品在我省消费市场的比重。
6、进一步抓好替代财源建设,鼓励商贸事业单位在政策范围内积极合理地组织收入,并加强收支管理,替代财政支出。
7、重点抓好省直商贸企业财源建设。进一步改善省直商贸企业经营条件,增加经营网点,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努力,使省直商贸企业经营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处于全省商贸行业的领先地位、省直商贸企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高于全省商贸企业的平均增长水平,上交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省级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步,其中1995年不得低于9%的增长幅度。
(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的宏观调控
1、建立重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多级储备体系。要合理地确定储备数量,考虑财政承受能力,防止过份的行政保护,妨碍公开竞争。对已经建立的粮食、食油、棉花、食糖、猪肉、化肥、农药、农膜等省级储备商品、要进一步做好资金筹集、供应和管理工作。
2、建立和管理好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风险基金,使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向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