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企业资本管理的几点思考_资本经营论文

关于商业企业资本管理的几点思考_资本经营论文

商业企业资本经营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资本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资本经营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很多企业,包括大中型商业企业都在议论这个话题,有不少商业企业还在进行实践探索。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商业资本经营中的一些相关问题需要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以期找到更为明确的方向。

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

现在,对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是认为资本经营是独立于或者是高于商品经营的业务领域。有的认为搞资本经营就是搞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金融活动和物业活动;有的还认为资本经营就是指通过资本重组手段扩充生产经营规模;有的还把资本经营称为第一个层次,把商品经营称为第二个层次,认为有的商业企业可以发挥设备、网络等资源优势搞非商品经营活动,以取得经济效益、扭亏增盈等等。

以上这些认识的焦点即在于把资本经营同商品经营的关系摆在相互对立的地位,割裂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笔者认为,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虽然有不同的涵义,有不同的特征,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并存,而不可分裂开来,更不可把资本经营视为与商品经营毫无关系的独立业务领域。

首先,商品经营应是资本经营的基础。从生产企业讲,没有生产经营,只搞资本经营就不成其为生产企业。换言之,以价值形态为特征的资本经营如果离开了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商品经营,也就成为空中之阁。因此,资本经营的坚实基础在于商品经营。

其次,资本经营又是服务于商品经营的手段,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手段。企业进行融资、购并、资产重组的目的就是要使经营规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搞上去,依附于商品经营取得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因此,要把资本经营融入商品经营,而不能把资本经营作为一业来发展,脱离主业去经营。

再次,如何理解资本经营是高一级的经营方式这一提法,这里所讲的并非指离开商品经营而单纯转为所谓高一个层次的经营方式,这里所指的“高级”,是要从传统的只重视物质形态活动转到注重价值形态活动,要用资本经营的理念去驾驭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这也是当前强调资本经营的主要原因。

资本经营与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资本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资产重组,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以扩张经营规模,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资本的最佳效率。

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对多元化经营问题也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明确。

有的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实现资本经营,谋求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成为企业实力壮大、发展迅速的主要标志,因而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忽视本行业经营的主导方向,甚至四面出击,大搞无关联多元化经营的行业;有的注重于简单的外延扩张,求量不求质,导致干一行弃一行;有的认为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就在于分散经营风险,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采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多保险”战略。

首先,应该说,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在资本经营条件下求得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美国,特别是进入本世纪60年代,多元化经营战略越来越得到普遍采用,成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典型方式。但是应该认识到,多元化经营并不是不分条件地一定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表面上看,多元化经营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少了风险,实际上,如果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搞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不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殊不知,多元扩张、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企业的实力;虽挖掘了企业潜力,但隔行如隔山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尤其是无关联的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往往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国外实践表明,与同行业兼并相比,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兼并属于无关联行业的企业,其结果,成功率很低。

其次,企业进行多元扩张要有条件限制,其中重要的是要保持主营项目的优势和竞争力,处理好主营业务与兼营业务的关系。加强有优势的主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当前世界跨国公司中,跨行业经营的逐渐减少,专注特色主业的企业增多。有人说,虽不能肯定地说主营强的企业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主营能力强的企业。如我国有调查资料表明,主营比重和企业业绩密切联系情况:主营比重占90%以上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18%;主营比重占50%时,平均资产收益率下降到14%;主营比重在30%以下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0%。

在多元化扩张时,企业要以主业为核心展开,处理好主营与兼营的关系,一切兼营都应服从于主营、围绕主营,以提高主营的市场竞争力。兼营可以是主营的上、下游延伸线上的相关行业,如在发展商业企业时,为了创造特色商品,降低经营成本,减少流转环节,通过资产重组手段购并或控股某些有关联的生产企业,实行产销一体的纵向型多元化经营。

资本经营与规模扩张

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手段实现经营规模扩张,是资本经营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商业企业都通过这个途径积极寻求规模扩张,从而形成一股浪潮。

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组织规模扩张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经过缜密调查研究与论证,防止赶浪潮,盲目铺摊子,要考虑投资效益。要认识到兼并收购也是风险性很强的投资活动,不可盲目赶潮。在国外,60年代欧美企业受“规模效益”的诱惑,兴起了购并浪潮,许多大公司处心积虑地分析收购对象的市场状况和财务能力,设法通过收购其股票来达到吞并的目的,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取规模效益。但规模效益的神话逐渐被打破,因为人们发现,企业经营超过某种规模后,带来的不是效益的增加,而是机构的臃肿,决策的迟缓,信息渠道的堵塞,管理的困难,效益反而下降,特别是那些收购自己不熟悉行业企业的大公司,更是从中尝够苦头。于是,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公司不得不把已经合并过来的企业剥离出去。一些企业开始将提高竞争实力的途径从盲目外延式管理转向内涵式管理。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对美国60多家成功公司的研究表明,凡成功公司在业务内容的扩展上都是有选择进行的,将业务建立在中心力量或能力的基础上,然后借助这个基础力量逐渐扩展业务范围,而不愿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

企业的规模要求既要注重“量”的发展,也要注重“质”的保证,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并不完全意味着真正实力的增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商业企业即因片面追求规模,一下发展过快过猛,结果债台高筑,难以生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是有条件的,不能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应认识到在一定的限度内,扩大企业规模可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增强企业实力,但是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走向反面。单纯以为集团规模大就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实是一种误解。

资本经营与内部管理

资本经营对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资本经营的不同要求,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可喜的是目前已经引起一些企业的重视。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的变革应首先选好切入点,至少先在两个方面要有新的变化:一是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二是在制度和方式上的变化。

在认识和观念方面,如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商品经营关心的是产品生产和销售,侧重于实物管理;资本经营关心的是资本的运营,侧重于价值管理,所以企业管理的重点要由实物管理转到价值管理上来,也就是在实物管理的同时,更要重视价值管理。又如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在效益观念上认识不同,商品经营把企业利润单纯地归结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财务成果,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关心的是如何扩大销售,降低成本费用,通过扩销节支取得最高利润为目标。资本经营对企业利润的认识不同,目标也不同,资本经营的最高目标是资本的增值,认为利润并不等于资本的增值,利润虽是资本增值的重要来源,但利润增加不一定使资本增值,相反,资本增值也不一定必然使利润增长。利润的取得不单纯来自生产经营活动,资产经营(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也能创造利润。对以上的重新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为企业管理制度与方式的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方面,最主要的是如何发挥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关心企业资本运营状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以利润为核心的各级责任制转为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各级责任制度。因此,要重新确立经营责任制,明确提出资本增值不仅仅是企业决策者的目标责任,要求企业最高管理层要转变经营观念,精于核算,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统驭企业经营活动,而且要求各级管理者也要把资本增值作为自己的目标责任,重视投入产出,重视投资效益,重视资金活用,重视增收节支。值得提出的是当前已有很多商业服务企业在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

资本经营与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营效益高低是最终评价企业业绩的基本标志。在资本经营方式下如何按照资本经营的要求,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哪些指标为基准,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以往,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主要以利润为中心,如商业企业以净利润额和销售利润率为主要指标,而在资本经营方式的要求下,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志则有新的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考评资产收益和资产负债的指标,这是因为资本经营的最终成果是看资本是否增值,增值多少,而不是看取得的利润是多少。有时,利润增加并不见得是资本增值。考察资本增值的基本标志是净资产回报指标,净资产是指投资方投入的净资本,回报则是投资方所得的股息分红。另外,考评企业利用信贷资本的运营状况则以资产负债率为标志。

标签:;  ;  ;  ;  ;  ;  ;  ;  

关于商业企业资本管理的几点思考_资本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