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ANCHUNQIU〉〉〉档案春秋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早期传播中的人和作用探析
——以粤籍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考察
王 微
摘 要 广东是马克思主义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在此期间粤籍知识分子功不可没。他们主要通过报刊发行和组织创建等形式鼓吹、宣传这种西方先进学说。
关键词 粤籍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百年中华,看广东。一部中国近代史,其中的波诡云谲,鼎革巨变都与广东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两次鸦片战争在此发生;三元里抗争揭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国人开眼看世界亦由此开始……诸种因素叠加致广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亦是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中心。与此同时,得近代风气之先河的广东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策源地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粤籍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群贤概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主要包括三种力量,分别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国民党人士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1]。在广东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粤籍知识分子按党派来看也大致可分为上述几类,而若按知识分子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地而言,亦可分为三类。
1.留学东瀛。甲午惨败后,大批中国学生踏上留日之路。受此洪流裹挟,粤籍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扶桑,“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2]2,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地区的传播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较为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杨匏安,1896 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接触大量西方和社会主义思潮。“1916 年20 岁的杨匏安从日本回到家乡。在学校教学中和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宣传革命。”[3]2 从1919 年5 月21 日起至同年12 月底,他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数十万字介绍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名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差不多同时问世。杨匏安与李大钊一起拉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幕。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此有‘北李南杨’之称”[4]98。
沪江CCtalk横跨知识分享和在线教育两大领域,课程内容主要分为语言类、职业教育类、中小幼、艺术兴趣四大类,汇聚了海量课程资源及超过三万名网师和数千家优质内容机构。其中,CCtalk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特别是日语学习,并注重基础教育的学习。
粤籍知识分子通过创建形式多样的组织在广东地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将马克思主义中所散发的新思想、新理念传播到社会各处。
(1)“壶孔型侵蚀洞”——管涌。分散性黏土土堤在这种侵蚀类型下受到严重破坏。壶孔在堤防顶部可直接观察到,侵蚀洞至1.21 m深度并不罕见。
3.《青年周刊》。其创刊于1922 年2 月26 日,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总编辑是杨章甫,主要撰稿人是杨匏安、阮啸仙、郭瘦仙等。辟有“研究”“言论”“译著”“内外消息”“本团消息”“杂著”等专栏。该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改造旧社会、实行社会革命为宗旨”[13]38。粤籍知识分子在该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俄国革命的情况,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该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初期在广东发行量较大、对青年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刊物之一”[14]501。
谭平山,1886 年生于广东高明,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十月革命后谭开始接受、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19 年5 月,他的一篇名为《“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谈》论文在《新潮》发表,该文具体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谭平山的这一篇论文,是中国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之一。”[8]10“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经过了伟大‘五四’运动的锻炼,谭平山的思想迅速起了变化,他开始从旧民主主义的小圈子中跳出来,逐步向马克思主义靠拢。”[8]12
2.外地求学。留学日本的粤籍知识分子在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回国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而在北上等地求学的学生亦是鼓吹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
3.本地接触。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已陆续在广东传播。广东本土也培养出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拥护者。
广东籍知识分子在广东地区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之一是发行报刊,使以下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喉舌。
里帕对阿尔恰托的借鉴多数会坦诚地写明出处。比如在1611年版《图像学》中,明确标示出自《徽志集》的拟人形象就有:第308页的“Lascivia”(纵欲)方案 A,出自《徽志集》LXXIX(79,1-6);第 443页的“Prudenza”(谨慎)方案B,摘引《徽志集》CCX(210,1-2)与 XX(20,1-4)共两处;页 526的“Vendetta”(复仇)方案 B,引《徽志集》CLXXIII(173,1-6);第540页的“Virtùnella medaglia di Lucio Vero”(卢西斯皇帝像章上的美德),引用《徽志集》XIV(14,1-4);等等。
二、发行报刊
刘尔菘,1899 年生于广东紫金。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广州爱国学生运动,是红色甲工的“四大金刚”之一。1920 年,加入广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专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周其鉴,1893 年生于广东广宁。五四运动时,和阮啸仙等在校组织学生会。广东省学联成立后,任副主席。1920 年参加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创办“爱群通讯社”,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2.《劳动与妇女》。其1921 年2 月13 日创刊于广州,由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办。主要编撰人为沈定一、陈独秀、谭平山和陈公博等人。该刊的发刊词指出:“劳动者要解放,正当要求劳动者所结合的团体,不当要求资本家解放;妇女要解放,正当要求妇女们自身,不当要求男子们乞怜。”[12]37《劳动与妇女》的主旨是为了解决妇女问题,“主要刊登有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和工人运动问题的文章”[13]32-33。同时还介绍了苏维埃、苏联妇女工作生活的一些情况,并推介马克思主义学说。
1.《广东群报》。此报创刊于1920 年10 月20 日,陈公博担任总编辑、谭平山编辑新闻、谭植棠编辑副刊。“《广东群报》设有评论、研究、杂著、马克思研究、特别记载、工人消息、留法通讯等专栏。该报以宣传新文化,主张改造社会相号召,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等。”[9]49该报大量刊登或转载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陈望道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历史和现状以及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文章[10]72。1921 年3 月,重建广东共产党支部以后,该报成为党的机关报,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宣传的重要阵地。《广东群报》曾在《新青年》上宣称:“本报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介绍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在广州资本制度底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恶浊沉霾空气里面的一线曙光……改造社会的前驱——《广东群报》。”[11]107
陈公博,1892 年生于广东南海,1914 年考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三年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主持下,对新、旧学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既有提倡文学革命的陈独秀、胡适等新派人物,又有主张复辟还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有专讲印度哲学的梁漱溟,复有提倡旧文学的刘师培和黄季刚等等,思想界呈现出一幅五色斑斓的景象。”[7]22-23在“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此种自由环境的影响下,陈的思想也受到了强烈冲击。他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可以说未至北京之时,苦于求思想,既至北京之后,苦于多思想。就以唯心唯物两论而说,终日在脑内思维,终无是处。”[7]231920年,陈公博结束北大的求学生活,带着极不定型的新思想返回广东。五四前后的广州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同时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陈公博开始接受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三、创建组织
彭湃,1886 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17 年夏东渡日本,寄寓于东京神田区神保町十番地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入成城学校预科,学习日语和补习课程”[5]22;1918 年5 月从东京成城学校毕业[5]23;同年9 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门部三年制的政治经济科[5]27;他曾一度研究、信仰基督教,试图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寻找出一条救国的道路来[5]29。黄鼎臣在《怀念彭湃》中回忆说:“在日本时,彭湃开始信基督教,继而信无政府主义,后又信仰马克思主义。”[6]689 可见,彭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选择过程。十月革命后,他便一直向往苏俄。1921 年9 月1 日,彭湃在《新海丰》创刊号上发表《告同胞》。该文,“是他为驳斥对社会主义的歪曲和攻击而写的,是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第一篇较系统地宣传社会主义的著作。这篇文章虽然某个问题上尚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从它的主题和内容来看,仍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5]51-52。
1.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始建于1920 年8 月。北大毕业后,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回到广州,遵照陈独秀的建议,开始筹备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先是筹办了《广东群报》,该报很快吸引了一批倾心社会主义的广州青年,如杨匏安、谭天度、阮啸仙、周其鉴、刘尔菘等。1920 年11 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成立大会。以“研究社会主义,并采用直接行动的方法,以达改造社会的目的”为宗旨,设立书记部、劳动部、教育部等分支机构[15]284。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积极在知识分子和工人队伍中发展成员。“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以后有不少成员如林祖涵、刘尔菘、阮啸仙、杨匏安等都是由此发展为共产党员的,这便为广州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促使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提上日程。”[16]344
2.4拔双J管。观察医生考虑可能双J管在体内引起的出血,于是于拔除肾造瘘后的第三天,在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但是拔管后仍有出血,于次日请导管室人员行经皮动脉介入检查术,未见患者肾及相关动脉出血。
2.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1921 年3 月,陈独秀为摆脱无政府主义对小组的影响,联络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重建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后改称“共产党广东支部”。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任宣传委员、陈公博任组织委员,将《广东群报》作为党组织机关报。小组成立后即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该小组利用《广东群报》、《新青年》等报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7 月,共产主义小组派陈公博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广州宣传员养成所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创办的“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宣传员”[17]152的学校。该所由陈公博任所长、谭植棠任教导主任、教员有谭平山、陈伯衡、杨章甫等。“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国语常识、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知识、三民主义等课程。”[17]153 注音字母教导团成立于1920 年,教员由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担任,学员多是广州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其主要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初二(5)班,这个人就是王施凯。而他现在和全年级第一的学生赵明月成了同桌,震惊了初二年级的所有“差生”。
五四运动后,广东地区涌现出一批拥有朴素共产主义思想的粤籍知识分子,在学习与实践以及与其他主义的斗争中,他们逐步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且通过创立报刊、创建组织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终使广东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较广泛的地区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亦使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愈燃愈烈。
参考文献
[1]徐信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简评[N].光明日报,2013-11-20(11).
[2]周棉.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李坚.杨匏安传论稿[M].广州:《广东党史资料丛刊》编辑部,2003.
[4]珠海市档案馆,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历史回眸[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5]郭德宏.彭湃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中共海丰县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不朽的丰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闻少华.陈公博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8]元邦建.谭平山传[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6.
[9]肖甡.中共党史百人百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曾庆榴.国民革命与广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
[11]李景田.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12]田景昆,郑晓燕.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M].北京:海洋出版,1990.
[13]钱承军.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4]张静如,梁志祥.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5]孟学文.中国共青团大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16]张军锋.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7]中共广东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党史资料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Analysis of the People and Role of Marxism in the Early Dissemination in Guangdong
Wang Wei
Abstract Guangdong is one of the regions that Marxism entered early, and during this period, Cantonese intellectuals contributed a lot. They advocated and publicized this advanced western theory mainly through publishing newspapers and creating organizations.
Keyword Cantonese intellectuals; Marxism; early dissemination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9-12
DOI: 10.16565/j.cnki.1006-7744.2019.06.37
★基金项目: 2017 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马哲专项青年课题(2017GZMZQN16)。
★作者简介: 王微,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标签:粤籍知识分子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早期传播论文;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