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集群论文,供应链论文,纺织服装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集群式供应链作为一类新型网络组织形式,它源于将供应链运作平台移植到产业集群中,两者相互耦合,形成同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供应链网络组织系统。集群式供应链是由多条单链式供应链相互竞合而组成的动态系统,同时在这些单链之外,集群之中还存在大量游离状态的提供辅助服务的企业。所以,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是基于一特定区域,聚集了大量的从上游纺织加工到下游服装销售的企业,形成了多条纵横交叉、相互竞合的单链式供应链,同时在集群内单链外存在着很多诸如纺织机械生产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机构、金融机构等辅助型企业。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上游纺织环节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下游服装生产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其发展很大程度受到价值链终端的服装品牌公司、设计公司和大型销售商的控制和制约[1][2]。
目前国内外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研究主要是将纺织服装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分开考虑的,很少将纺织服装供应链移植到特定区域内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基于集群式供应链视角,结合武汉纺织服装产业的实例研究,首先分析了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然后提出了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空间整合,最后分析了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不断跃迁的路径。
2 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
图1 集群式供应链与钻石体系耦合模型
Michael E.Porter提出了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3][4],如图1所示。这四大要素与集群式供应链有很大关联性。生产要素是集群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赖以存在和聚集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是集群式供应链发展的驱动力;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是集群式供应链上下游“无缝连接”的组织部分;企业战略结构集群式供应链内部单个实体管理形态和长远规划,而同业竞争者则是集群式供应链改善、创新和升级的外部实体或网络组织。
2.1 生产要素状况
生产要素的聚集是集群式供应链形成和发展重要原因之一,而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就人力资源来说,随着武汉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劳动力城市生活成本和需求量的增加,用工出现了短缺。2004年国家统计局随机抽取了武汉70户规模以下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调查,从业人员数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17.4%,从业人员中半数以上为农村劳动力,同时安置下岗人员数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25.6%。但80%以上的企业反映生产开工不足,熟练技工难招,技术工人缺乏。武汉纺织服装资本投入短缺,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困难,政府扶持力度不大”。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依赖于自我积累,有不少企业的资金来源依赖于民间借贷。
2.2 市场需求状况
市场需求是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动力,它会刺激整个集群不断改革和创新。武汉是湖北“1+8”城市共同圈的中心城市,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不但覆盖了这9个城市的市场,也同时辐射到湖南、四川等周边省市,甚至向东北沈阳、西南成都、西北陕西和省内主要城市销售。就以武汉大学生市场来说,据武汉市2005年暨“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武汉有普通高等学校52所,在校学生69.35万人,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拥有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而大学生是休闲服装、运动装以及牛仔装等的主要消费群体,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运动装和牛仔装在武汉服装产业中几乎是空白。据调查这类消费群体休闲服装占他们购买服装总量的87%左右。近年来,汉派服装厂商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已拥有了现代化工业园和覆盖全国的产品销售网络,这为涉足休闲服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状况
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上游到下游的相关产业和链外一大批辅助支持性企业,每个环节都休戚相关,彼此牵动而刺激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已基本成型,截至2002年,全市纺织服装从上游到下游相关企业有63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19家。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1家,服装行业现有服装企业1660户,生产女装企业约1300户,约占80%,规模以上企业有78户,生产男装企业占15%,其他企业占5%。形成了爱帝、红人、佐尔美、猫人等国内较有知名度女装品牌。
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支持性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生产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机构、金融机构等辅助型企业。其中,物流企业镶嵌于集群各环节中,使得集群分工精细的上下游企业,通过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无缝”黏合。以武汉阳逻纺织基地所处的阳逻经济开发区为例,它是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规划年运量是15万标箱。该物流园区各个不同功能的企业,有机耦合到纺织服装集群供应链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去,保证集群中纺织服装企业物流成本最低,物流运作效率高效以及生产交货期最短。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者状况
从国际来看,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将逐步向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环节上的企业。从国内来看,纺织品服装业成梯度转移将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沿海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在生产成本环节已失去优势。由沿海地区向内陆中部转移已是必然趋势。武汉有着丰富地理资源、交通运输系统十分发达,而且纺织服装产业又是武汉支柱产业之一,在集群式供应链生产加工环节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武汉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会通过政府或外来企业对生产加工环节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投资,提高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
与同行竞争者相比,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本身并不占有优势。例如,湖北仙桃无纺布产业、成宁麻纺业、汉川县制线业等等,这些地区的产业尽管对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部分环节有一定的竞争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跟武汉是优势互补,即合作大于竞争。而杭州女装产业园、虎门女装、福建晋江内衣产业、广东南海内衣产业、广东沙溪镇休闲装业等等,这些沿海地区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与武汉有很大的相似性,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他们整个集群实力已明显超越了武汉,可以说是竞争大于合作。
总之,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目标是在湖北都市“1+8”经济圈中以武汉为核心,建立产业链完整的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继而建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先进的纺织服装产业。在集群规模上提高棉纺、针织、染整、服装等环节生产能力;在集群组织上,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辅的集群式供应链。汉派服装是武汉服装产业的代表,其中又以女装和内衣最具有竞争优势,很受女性消费者欢迎。大学生是休闲服装、运动装以及牛仔装等的主要消费群体,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空间整合分析
地方集群式供应链进行空间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或区域地理位置、或产业背景具有的竞争优势,使得其他地区价值链中核心企业愿意与本地产业集群进行相互嵌入和耦合。因此,对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进行产业整合,需要突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汉牌服装优势,打造一批能与同行相抗衡的核心企业。从空间范围来看,集群式供应链的产业整合包括本地化整合、区域化整合和全球化整合[5]。
3.1 本地化整合
本地化整合是指利用各种措施,不断促进在集群式供应链内部产业分工,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衍生出更多的不同企业,对集群式供应链某些环节进行“加宽”和“加长”,比如说通过对垄断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拆分出多个竞争的企业,或者通过政府建立企业衍生的“孵化器”孵化出集群式供应链缺乏环节。本地化整合还可以对集群某些环节上企业共性部分进行整合,共享资源,提高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效率。
武汉市政府对老国有棉纺企业改制拆分出多个竞争的企业,并搬迁改造,与土地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本地资源,建立“武汉江北服装产业园区”,利用园内太和、爱帝等服装企业基础,集聚一大批优势纺织服装企业,形成相对完整集群式供应链。再如,“红人”和“爱帝”是武汉两家服装龙头企业,2005年两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投资协议,整合生产、销售、物流、人才、上游原材料五大市场要素,组建“联合舰队”。其中对物流的整合就使“红人”和“爱帝”在国内市场总物流成本降低了三成。
3.2 区域化整合
区域化整合是指将集群式供应链内部具有优势的环节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间整合,但企业本身并不搬离本地,或者产业集群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吸引其它产业园区的与集群内产业相关的企业进驻和加盟,强化本地集群式供应链环节。
正在规划的武汉“1+8”城市共同圈,将武汉一面集团确定为棉纺织品加工基地,湖北仙桃迈亚集团确定为城市圈的面料基地,便于拓宽武汉服装面料环节。将汉川县马口镇工业园区的制线产业,作为集群内外辅助的一环。这些企业通过与武汉龙头企业的合作,不但有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也能弥补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外辅助环节的瓶颈,还能有助于供应链的快速补充订货,而不用远距离采购。
3.3 全球化整合
全球化整合是指本地产业集群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进驻和加盟,承接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环节,通过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使得集群式供应链在构建的过程中,能紧跟产业的最先信息,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运作和功能升级。
武汉服装企业代理海外品牌或与国外公司合作,参与全球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合作。例如,法国艾丝与武汉楚韵服饰合作,由武汉楚韵服饰代其生产。武汉猫人服饰公司代理了法国“丽乃馨”和“古娜斯”内衣和洋绒服饰品牌。太和代理经营了SBO服饰,佐尔美服饰公司经营了意大利“乔万尼”品牌服饰。由于法国艾丝、意大利“乔万尼”等品牌是一个高档的、个性化品牌,对服装面料,加工工艺、辅料等有很高的要求,这对本地化纺织面料等环节的企业提出了挑战,需要这些企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4 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跃迁的路径分析
集群式供应链的变迁演化和自然界系统一样,有着其发生、发展乃至终结的周期过程。从其发展阶段出发,集群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的演化变迁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递进阶段:裂变阶段、聚集阶段、扩散迁移阶段,即从准集群网络式供应链形成到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从本地向外地辐射的过程[6]。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个路径跃迁过程。
4.1 裂变阶段
产业集群的裂变是指集群中单个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和实力的制约,将无须亲自实施和无法实施的环节分离出几种业务或外包给同一地域的其他从事这项业务更专业的企业,形成企业间密切而又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集群中核心企业,企业的“裂变瘦身”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集中在一起。
武汉江南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武汉江南实业集团的一个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工业用布为主,同时经营针织服装面料,为武汉服装企业提供各种工业用布和服装面料。武汉猫人制衣厂是武汉猫人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子公司,该子公司汇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致力于时尚内衣的研发、生产和经营,2001年获得了“2000年度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企业作为集团一个子公司分离出来,分工细化、集中资源,扩大企业规模,培养新的核心业务。衍生出来的新企业呈现线性、星形、树形的聚集,是集群网络组织形成的关键所在,这个形成过程时间长,速度慢,核心企业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4.2 聚集阶段
裂变阶段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的集中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要使准网络式组织升级为相对完整网络式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从主导位置变为次要地位,而供应链上与之协作的中小企业则由原来的支配地位变为主导地位,吸引其他相关配套企业加盟。将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粘合起来,将知识溢出和协作合作功能弥漫到供应链各环节中,使得这个网络组织更加协调和高效。
根据2004年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依托一棉集团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组织一棉集团等纺织企业向阳逻纺织基地有序搬迁,建设棉纺能力达100万锭的纺织工业园区。截至2006年阳逻纺织基地已经聚集了江南纺织集团、武汉一面集团、三兴棉纺、毅峰印染、洲晨制衣等一大批纺织企业。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销售在工业城内一次完成,形成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另外,正在规划的汉正街服装工业城,总投资12个亿,吸纳800—1000户服装生产商,可生产各类服装7.2亿件,年产值超过180亿,规划后汉正服装工业城是一个包括大型展示中心,原材料采购中心,服装设计中心,辅料市场,仓储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服装生产基地。
4.3 扩散迁移阶段
聚集阶段是将准网络组织连成网络供应链组织,并且该组织系统功能得以完善,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由于本地环境的改变和生存空间的有限,这种聚集就会由本地区向其他区域延伸,由内敛性向外散性膨胀,就像波浪一样一层层不断地、动态地改变着已形成的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强化核心产品和产业,拓展原有的生成空间。扩散迁移阶段不是产业集群的崩溃和瓦解,而是聚集阶段的进一步延伸。
武汉汉正街汇集了6000多家纺织服装作坊式企业,2005年12月的一次大灾后,这些作坊被迫开始外迁。半年多后,在汉正街外围的盘龙城、东西湖乃至汉川、蔡甸等地发现个个挂着“汉正街”牌子的服装基地诞生了:汉川汉正街服装工业城、盘龙城佳海工业园、东西湖中小企业城、汉正街蔡甸永安服装工业园,最远的距武汉有40km。这些基地成员多数是汉正街的服装作坊老板,作坊的外迁加速了汉正街产业链的延伸,使汉正街服装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提升。
5 结束语
总之,发展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首先需要明确武汉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基于本地区对集群式供应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同时协调好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相关企业、跨连合作企业及链外辅助企业的正式或非正式契约关系。发挥各企业在集群式供应链演化变迁阶段的作用,初期应大力发展核心企业的优势产业,通过“裂变”培养新的核心业务,吸引一大批区域外相关企业的加盟,拓宽武汉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当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在发展核心企业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集群式供应链各环节抵御各种风险和竞争的能力。最后,在集群网络式供应链形成后,由本地向外地延伸,继续引导产业链的功能升级,为区域的梯度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纺织服装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武汉市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