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波、创新与美国新经济_新经济论文

长波、创新与美国的新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波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3-0055-07

关于新经济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仅就十年来的经济现象来说,是指美国经济已经步入新产品、新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新市场(不断扩展的国际市场)等等不断涌现的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新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指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经济的本质?新经济能否持续下去并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我们可以从新经济中借鉴什么?我们认为长波和创新理论可以弥补主流经济学的不足,对新经济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一、经济长波与创新

英国产业革命200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走势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大约每隔50年左右,便形成一个大的周期。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康德拉季耶夫指出:“在经济运动中同这类周期(即7-10年周期——引者注)并存的,明显地有另一类大约48-55年的周期。我称之为长波周期”(注:赵涛.经济长波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9.)。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是由主要固定资本产品(如,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它包含新一代的主要固定资本品取代旧的主要固定资本品。他把1780年到1920年14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分为两个半长波:第一个长波,1780年到1844-1851年;第二个长波,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之后的半个长波,1890-1896年到1920年。然而,康德拉季耶夫对长波起因的解释却很难令人满意。

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长波理论。熊彼特所指的创新包括五种形式:(1)引进一利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那些影响深远,实现时间长的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确切地说,这种创新活动是指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重大基本创新活动(群集)。他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浪潮。当创新的浪潮出现后,企业家的超额利润会吸引众多的追随者,使投资扩大,生产扩张,形成长波的上升期;当生产扩张后,由于产品供应增多,又会引起价格下跌,企业边际利润下降,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经济进入长波下降期。熊彼特认为,每一次长波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熊彼特将到他那个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划分为3轮长波:第一轮长波(1780~1840年),以瓦特蒸汽机和冶炼技术的创新活动为基础;第二轮长波(1841~1897年),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活动为基础;第三轮长波(1898~1946年),以电力、化工和汽车技术的创新活动为基础。

对比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两人对长波的划分,我们发现,仅就时期上来讲,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长波形成的原因上。仅有主要固定资本品的更新显然不能使新一轮的经济长波的增长速度更高,它至多是旧周期的重复而已。进一步地,正是有了创新才引起了原有的主要固定资本品不适合新的生产需要,从而使旧的主要固定资本品被新的固定资本品取而代之,并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熊彼特之后的长波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如罗斯托、格·门施、克·弗利曼、范·杜因等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理论基础却都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注:赵涛.经济长波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2章.)可以这么说,创新理论已经成为解释长波形成原因的主流。

那么,创新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熊彼特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创新是要冒风险的,在经济萧条时,企业的期望利润率很低,迫使他们不得不发明或利用已有的发明来进行创新,增加利润。而在繁荣期,由于企业的期望利润率已经很高,他们就没有冒风险的动力,因而,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创新出现。正如范·杜因所言:“只有当发生萧条时,经济才取得一个新的创新推动力”。(注:范·杜因.经济长波与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16.)

对于创新出现的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不连续的过程,它总是以“蜂聚”形式出现的。关于创新蜂聚的原因,熊彼特指出:“一旦当社会上对于某些根本上是新的和未经实验过的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反抗被克服之后,那就不仅重复做同样的事件,而且也在不同方向上做类似的事情就要容易多了,从而,第一次成功就往往产生一种集群(蜂聚)的现象(可以用汽车工业的出现为例来说明)”。(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94.)熊彼特的这一解释有两层含义:一,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会给随后的创新带来外部性。二,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头的创新会给后面的创新留下许多经验。

关于创新的蜂聚问题,在熊彼特之后不少学者作过统计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熊彼特的观点。(注:如,美国创新研究专家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和加拿大创新研究专家德布瑞森(Chris Debresson)分别对合成材料和化学工业方面的创新做过系统的统计工作,验证了创新“蜂聚”现象。)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次基本创新及其引起的经济长波。1780年起于英国的蒸汽机和冶炼技术的创新产生了1780~1840年的经济长波,历时60年,其中上升期为1780~1800年左右,美国、法国于1815年受到这轮长波波及,加入产业革命。1840年起源于英国的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产生了1840~1892年的经济长波,历时52年,其中上升期为1840~1860年左右。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这个时期加入了这轮长波,在这轮长波的1881年,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29%,英国占27%,美国超过了英国,成为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心。1892年起由美国产生的电力、化学以及汽车技术的创新则引起了1892~1948年的经济长波,历时56年,其中上升期为1892~1911年。这一时期,美国则成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波中心。1946年起的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的创新引起了其后的经济长波,到70年代能源危机后开始走向衰退。这一时期以“亚洲四小龙”、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加入了这轮长波。

从几次长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长波是由各个时期的资本主义中心引发的,每个长波一般为50年左右,其中上升期大约为20年。并且,后进国家可以加入由先进国家引发的长波,使自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那么,20世纪90年代,在资本主义中心的美国,是否如期产生了第五轮经济长波?美国的新经济是否与此相关?下面,我们将从创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二、创新、新经济与第五轮经济长波

(一)90年代以来创新的主要表现

20世纪9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创新莫过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是整个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革命性”转变。网络对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谈判时间、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加了谈判对象的选择,也丰富了人们赖以签定合同的公共知识。网络已经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据统计,1993年美国上网的计算机约130万台,到1999年达到5620万台;1993年上网的人数不足500万,1999年超过1亿;电子商务1996年的成交额约100亿美元,预计几年后将达到1万亿美元;企业间的网上销售,1998年占企业户数的24%,2000年将上升到56%(注:林大建.新经济的宏观特征、结构变动及相关政策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0,(5).)。而与这种影响相适应的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不但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改造了传统产业,使之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产业的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加大(见下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创新。

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规模

年份信息产业占经济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

  总量的份额(%)

的贡献率(%)

19915.9

16.7

19926.3

26.0

19936.7

20.9

19947.2

18.4

19958.2

41.0

19969.4

34.7

199710.7 28.3

199811.2 31.5

数据来源:林大建(2000)。

信息技术的创新还带来了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创新,如融资方式、市场、政策制度的创新。

1.融资方式的创新。融资方式的创新,加速了创新“蜂聚”的进程,促进了大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崛起。熊彼特在分析创新的实现,即“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时,特别提出了“钱从那里来”的问题。他强调指出,“新组合”的实现把资本这个新的特殊要素引进经济过程,从而除了消费品市场和生产品市场外,还会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第三市场,那就是资本市场;“新组合”创造并且滋养了这个市场。(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7-138.)

据有关资料,美国风险资本公司为其风险投资所筹集到的资金,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约每年在30~50亿美元的规模。自1993年后风险资本急剧膨胀,1997年为114亿美元,1998年达250亿美元,1999年超过了400亿美元(注:郭励弘.实验开发比较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0-1-13(5).)。过去风险资本进入实业,至少要花5年时间;而现在却连一年都不到。新公司从初创到公开上市的平均周期,在10年前大约为6年,而现在缩短为2~4年。

2.市场的创新。9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推行了全球化战略,其市场不断得到扩展,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加突出,国际贸易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见下表)。经济全球化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得到了广阔的市场,为企业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利润,从而确保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另外,由于90年代在美国本土以外出现了多次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加上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使得大量国际游资涌入美国,活跃了美国的金融市场。而受危机波及的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又向美国出口了大量的廉价产品,促使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

90年代美国国际贸易规模

年份 

 国际贸易占GDP比重

1991

0.19

1992

0.20

1993

0.21

1994

0.22

1995

0.20

1996

0.26

1997

0.28

1998

0.27

数据来源:根据1992~1999年各年度《国际贸易》整理得出。

3.政策和制度的创新。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减少了,而政府的职能更集中于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克林顿在2000年度的《总统经济报告》中,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将90年代美国经济的成功归因于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其一,财政约束(实行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降低利率和刺激商务投资;其二,投资于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科学和技术,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其三,打开国外市场,以便美国人能有更好的机会参与海外竞争。克林顿将这三大支柱称为美国政府“新的经济战略”。此外,美国政府还对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修改。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取消或修改了数以万计的旧法规,如《反垄断法》的改良,就有利于企业重组和结构改造。

(二)创新与新经济

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一高两低”和经济周期的弱化。下面,我们将分析创新是如何形成新经济的这些特点的。

1.创新蜂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首先对美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创新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实证分析。由于创新难以度量,这里我们用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的度量单位。用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创新会有以下不足:并非所有的专利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转化为创新;有些创新并不能申请专利(如开辟新的市场、新的工业组合方法等)。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创新的数量仍能反映创新的一般变化情况,因为大多数专利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图列出了美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二者有一定的滞后相关性,滞后2年期的经济增长率与专利申请数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0.451。这说明专利经过一段时间转化为创新后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资料还显示,90年代以来美国年平均专利申请数为80年代的84倍,而80年代是70年代的21倍,专利申请数在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的大幅增加表明这一时期创新的增多,出现了创新的“蜂聚”。

2.技术创新(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失业率。1992年以来美国失业率逐年下降,2000年已降到了4.1%,成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我们认为这是经济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失业有三种情形:摩擦性失业(某部门需要职工,而由于信息不畅,失业的人并不知情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部门结构调整使工人不能胜任某些行业或部门的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美国90年代以来最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减少了这三种失业。首先,由创新的“蜂聚”带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减少了周期性失业。其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利用更加便捷,失业人员可以更快地知道有职位空缺的部门,从而减少了摩擦性失业。最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美国人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失业人员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更低的成本、方便快捷地增强自己的技能,从而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大大缩短了进入新岗位所需要的培训时间——减少了结构性失业。因而,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导致了美国近十年来的低失业率。

3.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经济全球化)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近10年来,美国经济连续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但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明显上升,相反通胀率稳中趋降。这同样可以从创新中得到解释。第一,经济的全球化(新市场的创新)使生产国际化越来越明显。美国公司纷纷将大批工厂迁往低收入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国外大量低价的原材料、劳动力不断涌入国内,帮助抑制了工资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第二,信息技术革命提高了美国劳动生产率,抑制了物价的上涨。据有关资料,自1991年经济复苏以来,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2.2%(注:金志奇.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1995,(5):101.),远远高于美国历史水平。第三,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有个很大的不同点,传统产业在开工率达到高峰时就会带动物价上涨,成本上升,而信息产业则不然,它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初次投资很大,比如英特尔公司开发研制一个芯片要投资10亿美元以上,但是为销售而实际生产芯片成本比较低,并且可以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不断地降低,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降价刺激需求的上升,需求的上升又促使成本下降。

4.技术创新弱化了经济周期,增强了经济自身的稳定性。首先,技术创新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厂商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与生产,这样,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了零库存。这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整个经济的波动。

其次,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三次产业由于各自的生产与技术特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波动特点。第一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增长率较不稳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具有很强的突然跳跃式的扩张力和收缩力,其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大;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形态的“产”与“销”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其增长率的波动较小。1950年以来,美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在上升。到1997年,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为2%,第二产业下降为26%,而第三产业已上升为72%。(注:史表琪等.中国产业发展报告(1999)[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12.)

(三)新经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起点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创新将会成为新一轮长波——第五轮长波的基础,并会由此带来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期。

美国的新经济正在发展中、变化中,借助于长波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把握它、借鉴它。现在美国经济有放缓的迹象,不少人认为新经济已经成了昨日黄花,美国经济将步入衰退。根据长波理论,长波的上升期一般都超过了20年。根据本次创新的规模和特点,我们认为本轮长波的扩张期很可能会超过20年,并且,这次创新的特点也会使达到波峰之前的基钦周期(3年左右)、尤格拉周期(7~10年)的波幅弱化。因此,未来10年美国经济很可能还会保持增长势头,新经济仍会持续。尽管其间可能会有“涟漪式”的波动。

长波理论还突出了这样一种现象:落后国家可以加入由先进国家发起的长波,实现赶超战略。美国和法国加入了由英国引发的第一轮长波;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加入了由英国引发的第二轮长波,在这轮长波结束前,美国和德国已经超过了英国;在第三轮长波中,美国更是确立了其经济霸主地位,而日本和德国在战前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亚洲“四小龙”和巴西等加入了由美国发起的第四轮经济长波,其经济成就也是有目共睹。长波理论显然给落后国家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更充足的依据,并且,这次长波本身在信息传递上的特点也会使其前景更加诱人。

三、长波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长波理论包含的创新理论、赶超理论对我国这样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1.发源于美国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五轮长波正在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尽管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使我们在较长时间内还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要想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置于战略核心地位,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建立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实现赶超战略。

2.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企业和企业家对创新利润的追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是完全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企业和企业家才有动力去冒风险、去创新。美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热情来自于其完善的企业制度和灵活的机制。目前,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产权关系仍未理顺,出现了许多翻牌公司,企业的自主创新欲望和能力仍然不强。据有关部门对我国6800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其中对技术创新有迫切需求的仅占10%。(注:敬志伟.略论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障碍及对现[J].管理现代化,2000,(6):12.)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建立退出机制,解决国有企业战线过长的问题。

3.消除体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专利、发明和创造等科技成果只有被有效地利用并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才能变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尽管我国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余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并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80~85%,我国每年批准的专利数有4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平均仅为10%。(注:敬志伟.略论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障碍及对现[J].管理现代化,2000,(6):12.)长期以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非常关注,也采取了一些促进转化的措施,但是问题依然如故,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性缺陷,只有通过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舍此别无它途。

(收稿日期:2001-02-19)

标签:;  ;  ;  ;  ;  ;  

长波、创新与美国新经济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