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夏 英

摘 要: 采用文献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我国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对我国高校开展瑜伽课程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进行系统的分析。针对SWOT分析的结果,进而提出高校瑜伽课程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鼓励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结合政策支持与需要,完善瑜伽课程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瑜伽活动;结合瑜伽功效讲解学习,多样化开展瑜伽课程;适当设置难度体式,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关键词: 瑜伽;SWOT分析;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Sport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1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呈现多样化、时尚化等特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瑜伽作为一门校园时尚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与喜爱。在高校中,瑜伽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瑜伽课程传授的不仅是体式练习,更有瑜伽思想的传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三观的形成,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通过相关文献检索,2006年即有“高校瑜伽”主题相关的研究论文,经过12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瑜伽课程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文献法、SWOT分析法,就高校开展瑜伽课程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高校瑜伽课程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于学生。

2 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瑜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孩子们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课中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廖玫通过实验研究瑜伽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1]。研究发现:对120名大学生进行16 周瑜伽锻炼后,学生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三方面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 .05),相对练习之前三项素质均有提高。王曼通过实验研究瑜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研究发现:对268名大学生进行18周的瑜伽练习后,通过《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测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由练习前的43.28%下降到22.01%,亚健康状态比例由23.13%下降到12.31%,有心理问题比例由14.55%下降到7.09%,中等以上心理问题比例由5.6%下降到2.61%。以上研究证明,瑜伽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与改善作用。

此外,瑜伽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瑜伽引入大学校园,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瑜伽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它在动中寻静,在练习的过程中,心境不断趋于平和状态,对于竞争压力大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缓解压力的好方式,使人变得平静,专注,有利于心理健康。瑜伽初始是个人的成长,但是通过个人的成长,社会群体就会进步[3]

2.1.2 课程教学可操作性强,教学对象不受限制

瑜伽作为一门体育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教学不受位置、器材等影响,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组织起来较为容易。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在温度适宜,地面平整,空气通畅,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有一张瑜伽垫就可以开始基础的练习。虽然有人质疑瑜伽需要辅具,但是只要用心,身边很多东西都可以变成辅具。墙面、地面等都可以成为辅具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瑜伽的教学对象不受限制,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练习瑜伽。瑜伽相对其他项目而言,动作比较平缓、温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在正确的指引下,均可参加练习。因此,瑜伽课程在高校开展起来还是较为可行的。

2.1.3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就目前而言,高校常见的体育课程一般有羽毛球、花样跳绳、毽球、体育舞蹈、散打、篮球、足球等。高校课程改革之前提出,在做好现有的运动项目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不断充实和更高校课程内容。显然易见,瑜伽所的适应各类人群,场地要求低,且较为新颖的特点,满足政策的需要,是高校体育课程不二之选。不仅符合高校课程改革的政策需求,同时还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化、新颖性等。

2.2 劣势(Weaknesses)

3.3.1 建立瑜伽相关社团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高校瑜伽”为主题搜索,自2006年开始出现“高校瑜伽”研究的论文,近12年来,研究“高校瑜伽”的学者越来越多,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详见表1),但是对于”高校瑜伽”的课程教学的相关书籍却较少。就目前而言,关注度较高的瑜伽经典读物有《瑜伽之光》、、《瑜伽经》、《瑜伽一气功与冥想》等。其中柏忠言、张蕙兰编著的《瑜伽一气功与冥想》被誉为中国瑜伽书籍的经典。学者邵安伟此前就高校使用的瑜伽教材进行调查[4]。他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省份各随机抽取 5 所开设瑜伽课的高校,结果显示我国高校还没有正式的高师统编教材。在调查中的学校中,采用体院统编的教材的高校占 15% 采用授课教师自编教材占30%,而55%的高校是没有瑜伽教材的。因此,在已经已经开设瑜伽教材的高校中,教材方面较为欠缺,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没有教材指导;另一方面在已有的教材中,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在教学操作上,缺乏统一、权威的指导。

表 1“高校瑜伽”相关论文发表量

2.2.2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该篇阅读材料以古埃及王国为背景,蕴含不同的宗教、历史、习俗等背景知识,若缺乏了解会导致理解偏差。为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图片,通过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放映Seven Wonders of Ancient Egypt等展现古希腊文明历程的纪录片实现视听说同步,使学生处于三维空间,多感官获取信息。虚拟实景可以使阅读内容故事化、情景化,学生可以是剧中人,也可是观光者或作者本人,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目前高校的瑜伽课程大多数由体操、体育舞蹈等专业的老师来授课。没有体育院校专业训练的老师[5]。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直至2015年,才有第一所设置瑜伽专业方向的院校。2015年6月,云南民族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瑜伽专业的院校。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将瑜伽设置为专业的高校。

瑜伽是一种修行方式和实践。目前,对于有关瑜伽的比赛和具有表演性的课外活动,在高校中开展得较少。竞赛是一个较好刺激项目发展得手段,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通过比赛、表演等活动,能较好的展示学生自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表现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比赛、表演等活动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瑜伽学习之中。对提高学生表现能力,加强自信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此前,学者刘国旺就武汉部分高校进行瑜伽课程内容调查[6]。研究结果发现,开展瑜伽课程的10所高校中,教学内容80%为体式教学,20%为呼吸法教学,没有难度体式、理论等其他教学内容。瑜伽课程教学性形式几内容较为单一。高校瑜伽课程缺乏新型教学形式的引进,不能与时代的发展接轨。目前户外瑜伽也很流行。而户外瑜伽在高校开展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例如在凉爽的清晨,万物逐渐苏醒的时间,活动的人较少,环境相对而言比较清静,更能使人做到专注,同时感受到与环境相结合。

目前高校专业的瑜伽教师较少,培养专业的瑜伽教师,加强瑜伽老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瑜伽知识,建立新的瑜伽教学理念,是瑜伽课程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瑜伽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瑜伽知识,新的瑜伽教学方法与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瑜伽教学,进而促进瑜伽课程持续稳定的发展。

教育部在2002 年发布《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8]”瑜伽集运动健身、静心减压一体,深受广大健身者的追捧。为满足课程改革需要,部分高校将瑜伽添加到体育课程教学范围内。

2.3 机遇( Opportunities)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7]”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能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瑜伽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应人们追求时尚、注重健康需求。瑜伽崇尚自然、平衡身心,提升自身修养和品味,受到广泛健身者的青睐。显然,瑜伽是适应全民健身计划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2.3.1 国家政策需要

其他临床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还有Wells评分、Padua预测评分表、RAP评分等多种[11-13]。近年来,国外对DVT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估体系[14]。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可研制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风险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早期风险筛查,为临床干预和个体化护理提供最佳时机和依据[15]。

2.3.2 高校课程改革需要

高校瑜伽教学内容主要是哈他瑜伽的体式与呼吸法的练习等,忽略瑜伽理论与思想等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过度追求体式练习。瑜伽练习是自身的修习,体式是服务于身体,不能为了做单纯的做体式而进行瑜伽练习。在瑜伽的种类教学上,内除了简单的哈他瑜伽体式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内容。例如增加审美感的舞韵瑜伽;提高协作的双人瑜伽;增强身体控制感的球瑜伽等。在瑜伽的教学内容上,应将瑜伽理论和瑜伽体式相结合。例如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瑜伽解剖;促进科学练习的瑜伽生理学;提高思想教学的瑜伽哲学等理论教学。理论在瑜伽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思想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对三观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有利于促进并完善其三观的形成与发展。

2.12 参考文献 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第1名~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2015年6月,中印瑜伽学院成立于云南民族大学,是印度在本国以外建立的首所瑜伽学院。瑜伽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习课程门类很多,包括瑜伽体式、瑜伽医学基础、瑜伽解剖学、瑜伽康复学等内容。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人脸定位以及人脸遮挡判别。利用改进的YOLO模型首先回归出人脸的位置,避免了传统的手工提取人脸特征的高耗时低精度的弊端,利用此优点预先定位出需要判别是否遮挡的人脸区域,排除复杂背景的影响,降低了误检率,也提高了利用DLIB进行人脸68个特征点检测的速率与精度,当人脸有遮挡时,则提示“异常人脸,禁止操作”。本文的遮挡人脸判别流程如下图1所示。

2017年1月17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批[9]。云南民族大学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瑜伽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中印瑜伽学院,与印度合作办学,该专业硕士学位采取“2+1”的培养模式,在中国学习两年,印度学习一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瑜伽的本土文化,为更好的传播瑜伽文化,进行专业的瑜伽教学鉴定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这不仅满足高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培养更专业化的瑜伽人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弥补瑜伽专业化人才空白的缺陷。

2.4 威胁(Threats)

2.4.1 教材缺乏,形式单一,难以推广与普及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瑜伽选修课程,均以简单的瑜伽体式为主要教学内容,且均在室内,缺乏其思想及内涵的传播,很难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健身瑜伽”与心灵思考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10]。教学内容片面容易造成学生对瑜伽学习的误区。教材的缺乏更是让瑜伽教学难以规范化推广,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其普及与发展。

经过八年的开发式扶贫,国家贫困人口极大减少,剩余贫困群体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老、少、边、穷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这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的历史背景。“八七”扶贫攻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步骤的系统化的扶贫行动纲领,它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采取了东西协作、部门定点、劳动力转移、国际合作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划定了592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标志着扶贫思路由全面性转向重点性,扶贫范围由全国性转向区域性,显示了我国的扶贫事业日渐成熟。在这些贫困县中,农村贫困人口依然是主要的贫困群体,扶贫攻坚自然成为这些地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

2.4.2 课外活动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2.2.3 教学形式及内容单一

3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瑜伽课程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鼓励高校开设瑜伽课程

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大背景下,开展深受学生喜爱的瑜伽课程具有可建设性意见。瑜伽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已得到大量学者的验证,且瑜伽正处于兴起的浪潮中,在社会与学校中,均受到热烈的追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瑜伽课程,不仅能迎合学生的喜好,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且瑜伽教学可操作性强,教学对象不受限制,符合国家政策与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基于此,鼓励高校开设瑜伽课程。

3.2 结合政策支持与需要,完善瑜伽课程教学资源

3.2.1 完善瑜伽教学教材

本文运用多指标对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发现1985-2016年间,该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有以下明显特征:

瑜伽在我国高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统一的教材、专业的师资等都较为匮乏。在政策的支持下,应该抓住机遇,弥补不足,明确全国统一的教材、目标与内容等。根据实际需要,按照高校学生特点,编写高校瑜伽教学指导的相关教材,让瑜伽教学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让瑜伽教学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构建新的教学理论”[11]

3.2.2 培养专业瑜伽教师,加强瑜伽教师继续教育

本试验的加载制度参考美国钢结构抗震规定(AISC—341—05)[15]。加载过程是以层间位移角控制的,层间位移角为梁端位移与加载点至柱中心距离之比。加载循环表如表2所示。

通过运用算法得到结果,将编号2,13,4,5,7,8,11这7个任务打包,从聚类中心2出发完成这个任务包所花费路径是最短的.定义比率为打包后的耗费路径与原完成任务所耗费的路径之比,比率可以理解为打包后的价格与原价格之比.同理,将图7中所有任务点划分3个任务包(图7中3个不同的颜色框),对这3个任务包数据分别求得其为0.65,0.58,0.50,平均值为0.58.

3.3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瑜伽活动

2.2.1 教材匮乏

混班游戏中将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幼儿游戏进行组合,能够激发幼儿对游戏、对事物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体意识,对幼儿身心健康、社交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们应在混班游戏的准备工作中集思广益,进一步拓展混班游戏类别和方式,促进学校幼教质量、幼儿发展的双赢。

学校建立瑜伽社团,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巩固。建立瑜伽社团,不仅提供学生课余练习瑜伽的场所与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将瑜伽学习从课堂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得以实践,使身体练习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3.3.2 举办瑜伽相关比赛

2014年11月10日晚,参加北京APEC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携配偶在欢迎晚宴前现身,身着特色中式服装合影的他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看到各位都穿上中国式服装,既充满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了现代气息,让我们更感亲近,中国老百姓看了以后也会感到亲切,就像到邻居家串门。尤其是女装,女士穿上更显秀美!”

瑜伽受到广泛大学生的青睐,且教学对象不受限制,学校可以组织校内瑜伽比赛或者瑜伽艺术节等等活动。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瑜伽学习中来,并且让此类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形成传统。既能推广瑜伽,又能使其可持续发展。

3.4 结合瑜伽功效讲解学习,多样化开展瑜伽课程

3.4.1 瑜伽教学应包括理论与体式,结合瑜伽功效讲解学习

目前高校瑜伽课内容程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体式教学为主。瑜伽不仅应该有体式教学,还应该涉及瑜伽理论教学。瑜伽理论教学涉及瑜伽基本概念,瑜伽解剖、瑜伽生理、瑜伽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体式讲解外,应增加该体式功效讲解,让学生知道怎么练习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练习。

3.4.2 变换形式与环境,多样化进行瑜伽教学

多种形式开展瑜伽课程,如优美的舞韵瑜伽、团结协作的双人瑜伽、感受大自然的户外瑜伽等。通过转换传统瑜伽课堂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瑜伽的新课堂模式中,不断的探索与完善的,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瑜伽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身心,提高瑜伽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5 适当设置难度体式,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由于目前高校开展的瑜伽课程主要是选修课,上课以基础的体式为主,基于此,建议在瑜伽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适当设置难度体式,如肩倒立,头倒立等。一方面使学生身体受益;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敢挑战自我的精神,学会突破自我。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

4 小结

高校瑜伽课程在我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教材缺乏、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瑜伽自身的优势与外部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完善教材与教学形式等,培育专业的瑜伽教学人才,充分利用瑜伽的价值,让瑜伽课程在高校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进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学生,促进高校课程改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廖玫.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26(3):103-107.

[2] 王曼.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分析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105-108.

[3] 艾扬格.瑜伽之树[M].北京:当代出版社,2011.11.

[4] 邵安伟.我国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26(2):93-95.

[5] 邢立香. 武汉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刘国旺.湖北省武汉市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开展瑜伽教学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7]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

[8] 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

[9] 熊丙奇.怎样看待大学 培养瑜伽硕士?[N].北京青年报,2017-10-10(02).

[10] 郁晶晶.高校瑜伽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85-87.

[11] 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06.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Yoga Courses in China

Xia Ying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and SWOT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ga curriculu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yoga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WOT analysis resul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llege yoga curriculu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are encouraged to open yoga courses; in conjunction with policy support and needs, the yoga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chool resources should be used rationally to develop yoga activities; carrying out teaching based on the effect of yoga and diversifying yoga classes; as well as setting appropriate difficulty styl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ports spirit.

Key words: yoga;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56( 2019) 05-0097-3

doi: 10.19379/ j.cnki.issn.1005-0256.2019.05.040

作者简介: 夏英(1994-),女,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