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管理学研究进展分析——基于CSSCI(1998~2006)数据统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管理学论文,数据统计论文,我国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依据CSSCI1998~2006年的数据[1],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对近10年来该学科的研究进展加以探讨,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互补性的数据。
1 我国管理学学术论文产出情况
根据对修正过的CSSCI的数据统计,在1998~2006年间,我国境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学类的学术论文数为54101篇,占CSSCI收录总数据的8.59%,在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中位居第3,仅次于经济学、教育学(见表1)。
按地区统计,管理学发文总量位居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12384篇)、湖北(4368篇)、江苏(3976篇)、上海(3890篇)、广东(3710篇)、浙江(2957篇)、天津(2121篇)、四川(2077篇)、山东(1739篇)、辽宁(1655篇)。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积聚了众多全国性重点大学、国家级研究院所和绝大多数全国性研究会,这使得北京成为管理学研究毫无疑问的中心:其发文总量比第2、3、4位的湖北、江苏、上海的总和还要多,占同时期该学科发文总量的22.89%。北京的这种压倒性领先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都将是不可动摇的。湖北之所以能够以明显优势超过江苏、上海位列第2,除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具有管理科学研究传统的重点高校比江苏、上海多:它有2家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发文量列前10位的机构,而江苏、上海则都只有1家。
从数据上看,管理学研究论文数增长速度较快的省市较多[2],增速列前10位的分别是:重庆、陕西、浙江、天津、湖南、广东、上海、江苏、吉林、北京。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比东部发达地区的增速快:与1996年相比,重庆市、陕西省2006年度的管理学发文量增长了3.5倍!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按机构统计,管理学发文量列前10位的单位依次是:浙江大学(1343篇)、中国人民大学(1299篇)、西安交通大学(1188篇)、南京大学(1062篇)、南开大学(1002篇)、武汉大学(992篇)、复旦大学(936篇)、清华大学(879篇)、北京大学(830篇)、华中科技大学(779篇)。由此可以看出2点:①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都是部属重点高校,它们的发文量之和占同时期该学科发文总量的19.05%,这说明高校是管理学研究的主力军;②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有4所是具有鲜明理工科背景的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说明管理学是理工科高校具有相对优势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 管理学研究的影响力分析
对任何研究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其质量[3]。对于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就是它的被引率。按照CSSCI数据统计,在1998~2006年间,管理学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为37600,篇均被引次数为0.6950,在19个一级学科中位居第5,该学科实际被引论文篇数为13902,被引率为25.70%,在19个一级学科中位居第7。这说明管理学研究论文的总体质量和规范意识都尚不尽如人意,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按照CSSCI数据统计,在1998~2006年间,管理学论文作者所在机构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共计65家,其中国外机构1个;在64个国内机构中,高等院校有50个,科研机构11个,政府部门1个,党校和行政学院各1个,其中被引次数居前10位的机构全部是高等院校(见表2)。这再一次说明高校是管理学研究的主力军。
3 管理学学者的影响力分析
按照CSSCI数据统计,在1998~2006年间,管理学学科有11位作者的发文量超过20篇(见表3)。作者工作单位分布:大学5位,国家科研院所3位,全国性学会2位,其他1位。
在1998~2006年间,管理学论文作者被引的总人数为8 871位,其中被引次数在10次以上的有764位,被引次数在50次以上的有63位,被引次数在100次以上的有19位,被引次数居前10位的作者见表4。
通过检索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的查询系统,我们发现上述10位作者中有8位在或者曾经在高校工作过:林毅夫(北京大学)、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李新春(中山大学)、储小平(中山大学)、陈国权(清华大学)、张维迎(北京大学)、魏江(浙江大学)、魏刚(上海财经大学),其余作者的单位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对表3、表4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管理学学者主要来自高校,这与管理学学科的机构影响力状况基本一致。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研究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大批对中国社会、经济、科技、行政和企业等各行各业的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学原始性创新研究成果偏少、学界与实际管理部门或企业之间缺乏足够深入的互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管理学基础资料搜集、数据库的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仍存在不足[4],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削弱了管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与学科迅速发展的规模和社会的巨大需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