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既不深入,也不浅出
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把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提到“兴国之道”的高度,足见我国对管理科学的殷切希望。然而,客观地说,虽然有关管理的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大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势,但是,这表面上的繁荣却不能掩饰其内容上的空泛与肤浅,什么“管理的实质、管理的目的、管理的原理、管理的职能与管理的方法”等等,该说的似乎都已说过了,眼下的“繁荣”主要是一些概念游戏和时髦名词的炒作所致,不同版本的管理学著作大都成了管理活动的“大杂烩”,既不深入,也不浅出。
2.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管理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广大的管理实践工作者,对管理学抱着很高的期望,都期望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达到指导管理实践的目的。但是客观地说,许多管理实践工作者在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因为管理理论没有能够真正对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价值规范,使殷切希望变成了无奈的失望。
3.两难境地
由此看来,当代管理学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管理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学说,出版的新著作,不能得到广大管理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与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广大管理实践工作者对空洞、教条式的管理学也失去了兴趣和信任。这样管理学就成了“异化”之物,成了管理理论工作者与管理实践工作者都不满意的东西:既不能得到管理理论工作者的热爱,又不能得到管理实践工作者的青睐,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4.实践者要关注,理论者要深思
面对现代管理学两难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曾经红极一时、广泛受到欢迎而且确实对人类物质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管理学,为何在愈益需要它的当今社会中,却反而呈现出一蹶不振的疲软、乏力状态呢?它重整旗鼓、再展雄风的出路何在?这是关系到管理学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这些问题哪怕只是粗略的探讨,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探讨最重要的,是促进广大的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管理学生存与发展处境的关注与思考,唤醒管理理论工作者的危机意识,揭示管理学表面繁荣之下潜藏着的深刻危机,唤起广大管理实践工作者对管理学的重新关注与信任。
5.管理理论疲软的历史原因
曾几何时,在管理学发轫之日,以美国工程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是如何的名噪一时,泰勒等管理学家受到社会广泛的器重所礼遇,不仅被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主和资本家奉为上宾,而且受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高度重视。革命导师列宁在其关于帝国主义的许多笔记中,有9处提到了“泰勒制”。列宁的命题是:要研究,这是第一层意思;要试验,这是第二层意思;不要照搬,这是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意思。我以为,管理学后来的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失误,就在于没有遵循列宁的这第三层最重要的意思,就在于盲目照搬。
笔者之所以指出列宁对泰勒制的关注及其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要由此证明管理学曾经拥有过的辉煌,而且主要的是想通过列宁的教导进一步揭示管理学的辉煌迅速黯然失色、并一蹶不振的原因。在我看来,泰勒一方面促成了管理学的辉煌,使管理学跻身“科学”之林;另一方面,他也为管理学的迅速黯然失色埋下了伏笔、种下了苦根。我的这一观点似乎有些耸人听闻、离奇古怪,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但客观地说,管理学自它诞生之日起(一般认为,管理学的诞生就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就走错了方向。管理学作为根据管理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实践理论,其后来的发展没有一如既往地密切关注管理实践,努力追踪管理实践,及时研究管理实践,继续向着管理实践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而是注重打着科学的招牌,摆出科学的架子,过于注重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去描述管理,企图以此巩固管理学已取得的科学地位,使管理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管理学虽然勉强地被戴上了“科学”的桂冠,但由于它日益疏远了其产生的土壤——管理实践,追随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轨迹,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管理学既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多、更大的社会声誉,又由于其空疏的内容与说教式的条条框框而使广大管理实践工作者对其敬而远之。管理学的两难境地由此产生。
6.是实践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管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化、分散化倾向不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省。多年来,不少管理学家试图将管理学的发展重点转向管理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也有一些管理学家主张用系统理论或权变理论来统一管理学各派观点,试图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这些尝试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管理学发展的出路何在?这是管理理论界应该关注、研究和争论的一个大问题。
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要重新审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如何定位,直接关系到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及其自身的发展。管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一直是一个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泰勒把自己的管理理论定位为“科学管理”理论,戴上科学的桂冠是一个失误。正是这顶大花帽戴在管理学的头上后,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但渐渐地人们对它敬而远之,虽然人们承认管理理论讲的很有道理,但在管理实践中却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是我给一些管理实践工作者进行理论培训时所经常听到的反应。我认为根据管理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管理学”,是一种实践理论,而不是一种科学理论。管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无疑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是由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所决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无疑是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它的研究任务一定是为广大管理实践工作者提供有效的价值规范。管理理论必须是面向管理实践的,管理实践工作者殷切期望着管理理论的实用性而非“科学性”,“科学性”越高的“阳春白雪”,必然会“曲高和寡”,以致最终无人问津。这就是管理科学尽管其理论研究繁荣昌盛、成果迭出,而其实际应用却相当有限的主要原因,也是整个管理理论疏离管理实践,因而也为管理实践所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和表现。
7.脱掉“科学”外衣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凸现管理学的实践性和规范性特征,毫不怜惜地脱掉披在管理学身上的“科学”外衣,祛除笼罩在管理学头上的“科学”光环,彻底结束管理学长期的管理与实践若即若离的游离状态,老老实实地扎根于管理实践、投身到管理实践的怀抱之中,扎根实践、面向实践、追踪实践、研究实践、为了实践,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这是管理学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并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