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国家是真理之地--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富裕国家是真理之地--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富裕之邦岂即真理之地——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地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富裕论文,真理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地认识和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问题,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逻辑与现实的否定,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树立和巩固,也有赖于对资本主义的科学的认识。当前社会主义面临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究其原因是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好?富裕之邦是否即是真理之地?现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因此,很有必要联系实际讨论一下这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单纯技术观点站不住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战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新科技革命,换言之,是新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涌现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富裕。用这种观点解释战后西方的发展,似乎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常识。但是,这种感受和常识不能代替科学的研究与考证。

将战后西方国家的发展归因于新科技革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并不符合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的实际。战后西方国家中确实发生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的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轫于50年代,此后不断加速发展。以新科技革命中代表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看,从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二十二年间更新了七代,平均每三年更新一代,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从对西方战后经济史的整体考察看,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这方面的情形甚至同人们的想象是相反的。

事实上,在战后科技革命的高峰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率的提高却呈下降趋势。以70年代与60年代作对比,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并没有因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而加快,反而是减慢了。1968—1973年西方国家的平均生产率增长要比60年代初期慢大约0.5%, 总的趋势是逐渐减慢的,西方战后生产率提高最快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那时一般年均为2%左右,而目前远远低于那个速度,1996 年美国的生产率提高了0.8%,而这还是近四年来提高最快的一年。从另一个角度看, 社会普通成员生活水平提高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近二十年来美国的薪给阶层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而这二十年正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发展的年代。

以上分析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新科技革命在战后西方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要指出:将西方战后的发展归结为新科技革命,是一种过分简单化的观点,它并不能真正揭示西方战后发展的秘密,反而会把人们引入误区。

那么,西方战后发展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科技革命是在什么意义上促进了西方战后的发展?这还需要我们作更加深入的分析。

二、富裕繁荣来自剥削

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对资本的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质是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增殖。资本增殖实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扩大也是资本解决其价值实现方面困难的基本手段。然而,一旦资本占领和统治了一切市场,抑或说世界市场上资本达到饱和状态,资本增殖的基本条件也就随之消失了。

列宁在本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帝国主义理论,他认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对殖民地瓜分的完毕,将意味着资本占领和统治了最后的市场,从而使资本增殖的条件趋于消失,这将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面爆发,引发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并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列宁的理论预言曾被十月革命的实践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所证实。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必须因此而有所发展。

显而易见,战后世界历史中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出现以及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第三世界工业化在占世界陆地面积70%的地域内,将全世界80%的国家和人口,投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开发,它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存在于少数西方工业化国家,殖民地经济并非宗主国资本循环与周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只是其原始积累的对象。战后在第三世界广泛开展的工业化进程为西方资本的跨国运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目前,西方产业、金融资本增殖已经全面演化为世界性活动。资本的国际大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了世界市场,从而减缓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改善了战后西方国家资本运动的条件。第三世界工业化对于西方,无异于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为西方战后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第三世界工业化与西方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的双重作用下,当代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国际资本大循环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结构的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发达国家)与外围(发展中国家)的双向经济交流中,利润及财富单向转移——从外围流向中心。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了巨额利润。

现在世界经济的图景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一般说来,存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一直在不断恶化,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 从对战后西方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观察看(50 年代至70年代中期),如果以1950年以发展中国家的出进口价格总指数之比为100,则1952至1958年之间下降到90以下,1959至1972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80 以下。 以目前我国与美国贸易中的价值转移为例, 据世界银行1994年估计,如果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同样的商品,美国的消费者每年需要增加140亿美元的支出。而这一数字相当于自1979 年以来美国对我国的全部实际投资额。

第二,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其廉价劳动力资源,赚取高额利润。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投资的利润率大大高于它们相互投资的利润率。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对其它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5%,所得利润只占利润总额的66.3%,利润率为15.6%; 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相应的两个百分比分别为24.7%和32%,利润率则高达22.3%。这意味着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用其全部投资的1/4,却赚得了总利润的1/3。

第三,债务盘剥。发达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国家实行工业化资金短缺的困难,对其施以重利贷款,造成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债务危机。1992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达到1.51万亿美元。拉丁美洲是债务危机的重灾区,80年代中期,不少拉美国家的负债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为此,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第四,利用技术、信息垄断和“头脑流失”等手段,从发展中国家转移财富。发达国家利用掌握的技术专利权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大量超额利润的同时,还利用工资优势吸引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十分短缺的科技人才到发达国家服务。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项估算,仅在60年代至70年代,美、英、加拿大三国通过人才转移,就获得了相当于510 亿美元的收入。

总之,战后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是广泛而沉重的,更甚于殖民时代,甚至世界银行都承认:“中心获得外围的自然资源对中心的积累来说,比它早期向北美和大洋洲的地理扩张更为有利。而外围的社会结构没发生变化,劳力更廉价,开发自然资源成了剥削当地劳力的手段”。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西方国家战后的富裕繁荣是来自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按照对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外围”结构似乎是难于理解的。因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允许长期的不等价交换。这就需要对世界市场上不平等交换形成的特殊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垄断的新阶段,而正是由于全球性的、世界范围的垄断才造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机制。我认为,目前西方的国际垄断存在于“中心”与“外围”双向经济交换的两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市场上,“中心”与“外围”的经济交换可以长期超越价值规律的作用,西方可以不受世界市场平均利润率形成机制的制约而长期地与第三世界进行不平等交换。

首先,在交换的一端,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售高附加值产品时,形成了卖方垄断,即垄断高价。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具有传统的资本、技术和信息上的垄断优势;但更是因为,80年代以来西方明显地改变了策略:一改过去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施行的“封锁战略”,而改行所谓的“雁行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和生产的梯次转移,将即将过时的技术和生产手段“下放”到发展中国家。“雁行战略”可谓一举两得:一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淘汰“夕阳工业”,促进“朝阳工业”,使西方国家总能保持住“领头雁”的地位;二来技术的不断地“下行转移”,将动摇甚至摧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的科研、开发体制和系统,使致力于本国科研开发的投资无回报,研究无价值,开发无市场,最终迫其瓦解。结果发展中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地依附于西方。如果说,科技革命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我认为,正是在于它起到了维系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优势的作用。

其次,在交换的另一端,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低附加值产品时,又形成了另一种垄断——买方垄断,即垄断低价。这种买方垄断的形成主要是西方国家在战后实施的“粮食战略”和“石油战略”的结果。西方在战后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段重建世界统治,选择了发展战略农业等重要步骤,使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控制了世界粮食市场;同时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通过压低粮食和石油——两种战略性资源在世界市场上价格的手段,达到控制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总水平的目的,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受损与恶化。

上述的双向垄断,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垄断机制,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的、重大的变化,它是维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生存的基本经济条件。

标签:;  ;  ;  ;  ;  ;  ;  ;  

富裕国家是真理之地--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