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的命题_恩格斯论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的命题_恩格斯论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命题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及有关论著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论证着同一个革命性的基本命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必然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1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 是必然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3〕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贯穿整个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的基本命题。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共识。然而,只要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个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革命性的基本命题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才是正确的、科学的。离开了特定条件,抽象地、教条地或简单化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命题,就极易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理论研究引入误区,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陷入歧途。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科学性,取决于如何界定或理解此命题中“社会主义”一词的内涵。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如果从社会主义思想起源来看,已经历了480余年;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来看,则有150多年的历史; 如果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诞生来看, 已近80年;如果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来看,也有40多年的历史。总的来说,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精确,越来越丰富。但在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的内涵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撇开空想社会主义不论,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来看,“社会主义”一词大致有三种内涵。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早期,“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共产主义”是完全一致的。马恩曾经使用过“社会主义社会”〔4〕、“社会主义社会形态”〔5〕、“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6 〕、“社会主义制度”〔7〕这些范畴。但是, 马克思并不是把它们作为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独立社会形态使用的,也不是把它们作为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低级阶段使用的,而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或制度的代名词使用的。因为,马恩在使用这些范畴时,隐含了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光辉思想。恩格斯在1875年3月18日~28 日给奥·倍倍尔的信中说:“马克思驳斥蒲鲁东的著作和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已经直接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国家就会自行解体和消失。”〔8 〕马恩通过对“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所预见的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当然也是“完全成熟且具有典范形式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二是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四是完全计划的产品经济;五是国家消亡。正是这些基本特征使共产主义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并优越于资本主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命题的本意实际上是指“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应当指出,虽然马恩曾在其著作中混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名词,但是由于“社会主义”一词的内涵极不确定,外延极不统一,为了避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被人误解或歪曲,恩格斯曾试图区别使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范畴。1894年,恩格斯在区分社会民主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时指出:“在法国,社会民主主义者是指……民主共和主义者,即1848年的赖德律--洛兰型的人物和……‘激进社会主义者’。在德国……是拉萨尔派……对马克思和我来说,用如此有伸缩性的名称来表示我们特有的观点是绝对不行的。……对于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来说,这个名词还是不确切的。”〔9〕可见,马恩本人不会同意无条件地、 抽象地或教条式地运用“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同时,恩格斯在晚年也意识到,有必要区分共产主义者的现实任务和最终目标。他指出:“‘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须更确切的表达时才用它。即使到那时也需要加以注释。”〔10〕恩格斯晚年的这些思想,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命题提供了科学的启示。

第二,列宁赋予了“社会主义”一词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指出:“马克思把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11〕列宁在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2〕。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作为新社会形态的不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高于、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更美好更先进更理想的未来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故而具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与资本主义相区别。同时,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必然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痕迹。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角度看,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的一些弊端和缺点。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地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13〕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必然存在与资本主义某些共同之处。

第三,在社会主义实践时期,“社会主义”又具有“现实社会主义”的特殊内涵和外延。现实社会主义包括曾建立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们都不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都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及商品经济已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例如,社会主义的前苏联就是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现实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起点远远落后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见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义的逻辑起点,当然也大大落后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社会主义国家都还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作为在旧社会形态尚未成熟的条件下进入新社会形态的国家所处的特殊阶段。现实社会主义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因此仍属于共产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但是,由于其历史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现实社会主义必然带有的“旧社会痕迹”,不仅包含有资本主义的因素,而且还包含有前资本主义的某些成分。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主义既包含着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新社会因素,又包含与资本主义共同的因素,还包含着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因素,即封建主义与自然经济因素。

以上分析说明,只有当“社会主义”被理解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命题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此命题的。如果“社会主义”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就意味着以“阶段”取代“社会”,这种提法显然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不过,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提法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如果“社会主义”就是指现实社会主义,如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提法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4〕因此,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是什么取代关系,而是一种并存、竞争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的合作关系。只有当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即当“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到“够格”的社会主义时,才谈得上对资本主义的取代或代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观点,是脱离客观实际缺乏科学依据的,因而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我们认为,承认现实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命题的否定或抛弃。因为,此命题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能取代“够格”的资本主义事实,则是对唯物史观科学性最有力的验证和说明。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下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5〕现实的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现实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这不正应验了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吗?相反,认定现实社会主义已“够格”取代资本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否定或抛弃。

因此,从根本上说,取代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形态的,不是建立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大大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主义,而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从经济、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等诸方面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社会主义”内涵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性,所以,一般地使用“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个基本命题,容易使人们模糊“社会主义”三种内涵之间的质的区别,看不到现实社会主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是指现实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以致于把现实社会主义置于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地位,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步入误区。

误区之一,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忽视了现实社会主义历史起点及其与共产主义社会逻辑起点的不一致性的分析。对社会主义起点的分析,是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是建立在对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特定条件,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就缺乏科学性。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现实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如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预见的逻辑起点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之间的差异,结果把现实社会主义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徘徊、挫折。在20世纪40~60年代, 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两次困难时期就是明证。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16〕也就是说,苏联今后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了。1938年,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就指出,要在五年之内“完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同年3月, 斯大林在《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更高的阶段,所需的时间只要10~15年。可见,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把现实社会主义人为地拔高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从而把向共产主义过渡看成轻而易举之事,结果使苏联进入经济困难时期。无独有偶,在60年代的中国,由于忽视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起点,企求实现恩格斯所说的“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人为地拔高公有制,特别是企求将集体所有制加速提高为全民所有制,或者强制将全民所有制因素注入集体经济之中,建立单一公有制,希图通过“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导致中国经济步入大困难时期。实践证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取决于任何主观愿望。从生产力实际情况出发,生产关系该变不变固然是错误的,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拔苗助长同样是错误的。

误区之二,只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忽视西方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尤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内核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系统深刻剖析后创立的,因而是科学的,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一概斥之为庸俗经济学,对此只讲批判,不讲继承,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许多宝贵经验。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反映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概括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归纳、提炼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各类动作模式。因此,西方经济学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的许多理论,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其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应当大胆地吸收和继承。正如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教授们不过是资产阶级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在研究新的经济现象时,如果不利用这些帮办的著作,就不能前进一步”。〔17〕

误区之三,只注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隶属两个不同的社会体系,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只讲批判、排斥和全盘否定,忽视对其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忽视对其资本、科技、教育等优势的利用和借鉴,是极大的失误。无数事实证明,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要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能拒绝吸收、继承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先进成分,更不能割断与之存在的必然联系。

由上观之,只有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个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理解或界定为“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才能避免人们认识、实践上的误区及由此产生的对“这种必然性”的怀疑,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彻底解脱出来,更加大胆地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一切有用的科学成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我们从“左”的错误或影响中解放出来,确定现实社会主义的正确方位,更加大胆地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必须指出,认为现实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取代资本主义,并非意味着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相反,在现阶段,空谈“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不意味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将中国乃至全世界推进到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或最高纲领,把中国建设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则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对那些将最高纲领当作现阶段目标并自以为得意的人,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和警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和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18〕同理,在今天,如果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不热情、不积极甚至抵制、怠工,而空谈什么“取代资本主义”,争论所谓姓“社”姓“资”问题,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注释:

〔1〕宁玉山主编:《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26页

〔2〕王时杰主编:《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3年版,第216页

〔3〕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202页

〔4〕〔8〕〔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 30、10、12页

〔5〕《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5辑,第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6页

〔7〕《马恩全集》第21卷,第57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89~49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03页

〔11〕《列宁选集》第3卷,第255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16〕《斯大林文选》,第90页

〔17〕《列宁选集》第2卷,第350页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年版,第1059~1060页

标签:;  ;  ;  ;  ;  ;  ;  ;  ;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的命题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