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企业产品同构化与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化与论文,小型企业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保护环境下形成的产品同构性,是阻碍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据统计,乡镇企业内部3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县以上工业34个行业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8241。〔1 〕使小企业面临市场和同构大企业的双重冲击。根据竞争法则,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分工是按比较优势进行的,产品同构的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正面碰撞,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调整当前小企业的产品结构,以保持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的中国小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一、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同构现状及竞争环境特征分析
1.同构现状
根据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近20家6 个行业的企业的抽样调查和浙江省计经委、乡镇企业局和统计局的专家咨询,综合后得到浙江小企业与大中企业同构现状的如下数据(见表1)。
表1
类别项目功能 形状 性质
总体同构状况 0.75 0.63 0.72
按 食品 0.88 0.78 0.83
行 纺织 0.82 0.75 0.60
业 机电 0.66 0.56 0.72
划 化工 0.53 0.63 0.78
分 建材 0.82 0.74 0.71
数据由浙江工业大学林园月提供。
由调查结果可知,在浙江省,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构性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食品和纺织两大行业的同构情况尤为突出,并因此造成小企业产品市场的萎缩。例如在杭州市场中,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浙江小企业发展很快,但小企业产品在杭州市场上的占有率却在下降,大中型企业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的份额去冬今春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如果说,同构性问题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过去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选择”,是可以理解的话,若至今尚不了解并研究本企业产品的同构现状,以采取相应对策的话,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了。事实上,产品同构已经给一些企业的销售和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小企业生存与竞争环境的演进特征
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利用“机制优势”,曾经辉煌了十几年,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小企业受同构化问题的困扰,即一方面受到大中型企业的市场扩张压力,另一方面又受能源、原材料和粗放经营的双重制约。例如浙江的小企业,分布零散,结构不合理,存在市、县、乡镇企业;全民、三资、集体、个体企业在产业、产品结构方面的低水平类同。各小企业之间互相争夺原料、能源和市场。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即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机制的理性化、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市场组织的有序化和竞争环境的趋烈化等,都会给小企业,特别是与大中型企业产品严重同构的独立型小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冲击。广大小企业的存在、发展和结构变动的动因和方式,正在经历一个质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出现若干意义深远的新特征,预示着我国小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
特征之一:有序的企业系列将在竞争中逐步形成——大量小型企业将在竞争中被纳入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中去。
世界各国企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按“双重结构”模式进行的。即少量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与95%以上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通过企业系列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融为一体。广大小型企业借此将自己纳入到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来。
企业系列是一个以大企业为核心,由多个中小企业按各自技术经济实力的差异分层而构成层层承包关系的企业群体。其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系列之间,特别是同行业、产品同构的企业系列之间。其合作机制则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企业之间。一般说来,为了提高竞争力,上层企业必然要对其下承包企业提出诸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等要求:同时也会在资金筹措、技术指导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于相应支持。即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只有企业系列中有足够数量的企业时,竞争才能有效展开。而大量小型企业成功地进入相应企业系列,正为形成这种竞争环境提供了前提。在竞争中,按优胜劣汰的法则,一部分小型企业将被迫倒闭、破产;而另一部分小型企业则得到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则又有大量新生小企业创立。这些新生小企业,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它们大多以更高的起点进入企业系列、参与企业竞争……从而形成了企业系列构成的不断更新,企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中国的企业体制仍由于竞争法则混乱而呈现一种“扭曲而非融合的”企业体制。这种体制的根本改变尚需时日。可喜的是,正在搞活中的大中型企业,包括由小企业参与的企业集团近期正在发动的一轮扩张行情,其近期目标是为了夺回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去或将要失去的市场份额,逼迫小企业按比较优势各就各位。随着供求状况的改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严重同构的大、中、小企业之间,在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作用下,已经较为普遍地开始推进横向和纵向的协作关系。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在中国大中小企业之间,小型企业之间将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群体和多边竞争格局。其结果,将淘汰一批产品严重同构而又无竞争优势的小企业;同时给广大产品结构合理、拥有特色技术实力的小型企业留下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特征之二: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体系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资源消耗大、产品质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将在政策导向下退出历史舞台。
要生产,就需要资源(人、财、物、技术、信息),要想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就需要进行宏观的资源有效配置;而资源宏观有效配置又是以相应政策体系支持的经济体制为载体。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市场辅助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即由完全由国家计划来配置资源,到以计划的权威性与市场效率相结合来配置资源,发展到现在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以政策体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流向的阶段。合理配置资源的宏观政策体系正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最终将把大、中、小型企业置于相同的政策环境中公平竞争。这样,那些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广泛同构、而又无比较优势的小型企业将被淘汰;那些以落后技术为基础的,资源消耗大、质量低、成本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将在政策导向下,在竞争中退出市场;那些在竞争中采用的不规范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制造伪劣假冒产品和贿赂销售等,将被取缔。这将对广大小型企业的生存基础与行为特征产生根本性影响。
特征之三:中国小企业将以内涵发展替代过去的外延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存竞争环境。主要表现为在双重条件约束(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较低的企业素质(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上)和竞争对手多、腹背受敌(与同构的大中型企业,与同构的同类小企业,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企业)诸方面。这是相当数量的小企业目前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发展快、效益低”的反差现象的本质,将严重制约小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不难发现,中国小企业量的发展已进入了成长期的后阶段,但质的提高日显迫切,日趋重要,至少在江浙等沿海省份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在一些规模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差异不明显,广告作用不大和基本上无销售后服务的行业中,小企业仍然并将继续掌握着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但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或产业延伸的思路
从我国小企业产品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看,现有产业及产品结构是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及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演变而成的。近十多年是我国消费品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解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增长方式,消费品加工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市场发育相对不成熟的机会,首先选择了“投资小,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轻型加工工业结构,形成了以纺织、机械、轻工、化工、食品以及建材等行业特色,以及由此决定的相应产品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正在搞活的大中型企业的市场扩张压力和开放所引起国外产品的涌入,已经并将继续给小企业的原有产品和产品结构以巨大的冲击。与大中型企业具有严重同构性的小企业,如何按照企业体制“双重结构”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定位,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跟踪国际市场,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延伸是他们首先应该研究与决策的问题。并由此会带动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相应变动和企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即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随着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及时进行产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由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牵动,客观上要求配套进行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的相应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此等等。下面对同构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与产业延伸中若干思路进行探讨。
1.结构调整与产业延伸的方向选择
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因都是由于产品结构与市场消费结构的不协调或错位,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甚至产业延伸,只不过小企业调整的频率更快、幅度更大而已。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延伸的方向选择中,要注意向具有以下特征的产品(业)沿伸:
一是该产品(业)正处在发展阶段,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该产品或产品系列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快,技术更新频繁;三是与企业原有经济技术基础有较强相关性。
2.结构调整与产业延伸中所遇障碍的辩证分析
当一个企业在进行产品调整,特别是产业延伸时,即由一个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时,势必会遇到已进入该行业的原有企业竞争。这些原有企业所拥有的种种优势,必然成为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障碍。如:
经济规模障碍:一般新进入者,较难立刻达到经济规模,这在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尤为突出。
技术性障碍:一般新进入者,涉足的技术较为陌生,熟练工人少,这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尤为显著。
市场性障碍:市场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由产品差异性障碍所造成的,一是由供销渠道障碍所导制。
资本性障碍:在进行产品调整时,一般都需要一定量的初始资本投入,特别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本投入量相对较大,从而形成障碍。
产业政策障碍:一些产业进入往往受到限制,如各种生产许可证等。
这些障碍无疑会对结构调整与产业延伸产生影响。调查中发现,小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决策中,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我们称之为“低障碍误区”,即一般都倾向于选择进入障碍低的产品;另一个称之为“技术低起点误区”,即一些中小企业采用或只能以技术低起点来开发新产品(实际上低起点误区也可归纳为低障碍误区)。
实践与理论都已证明(如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恩为代表的研究结果,见〈经济管理〉1994,12期 P.52),采用低进入障碍战略往往导致低收益的相关结果。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在产品调整中应尽量选择“高进入、低退出障碍”进入战略。障碍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表2。
表2障碍与获利能力关系
项 退出障碍
目 低高
入 低
低的、稳定收益低的、有风险收益
碍 高
高的、稳定收益高的、有风险收益
3.产品结构调整的非均衡推进并逐步到位
小企业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在单个置换产品选择中应采用“高水平”战略,力求一步到位的同时,在结构调整中则应采用非均衡推进模式,以便各个击破。即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接受产业政策的指导,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机会与可行性研究,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案,进行增量投资,形成“发展极”与接轨点(较高层次接轨);取得初步成功以后,利用发展极的传导作用,按社会化分工体系的自然演进,在不断裂化、置换中,使原有不合理产品结构逐步得以调整并在新的层次上接轨。
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能追求一次性结构优化。小企业要以信息情报作纽带,贴近市场,根据市场中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种、不同消费倾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设计生产出相应产品,通过适当的营销方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于那些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并难以生存的企业,要尽快实行关、停、并、转,寻找新的产品市场,不要继续在低水平上应付;对于那些与大中型企业严重同构的小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与理性竞争的思维,在客观分析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
应该承认,我国小企业的产品,无论在内在构成(质量、功能),还是外部形态(设计、装璜等),以及企业促销手段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在一些沿海省份,小企业外贸工业制成品已经较好地与国际接轨。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结论是建立在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仍属垂直型分工方式的前提下。即我们是通过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粗加工工业制成品来换取发达国家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高的精加工制成品。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较低层次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总体说来,产品档次不高,仍具有明显的低级化特征,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尚没有自己的特色拳头产品,产品缺乏质量保证,再加上多重同构性(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同构,区域之间的产业相似性等),更加大了竞争的力度。总之,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制约了小企业国际的竞争力。不解决这个问题,小企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技术进步是一个“积累性过程”,不可指望在短期内使小型企业整体的综合技术水平发生跳跃性进步。中国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并不要采用“研究—开发—商品化”的模式,而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主。即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哪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有需求,或着哪些工艺技术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降低生产成本,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决策。
注释:
〔1 〕盛雄雄:《中国乡镇企业发展道路》, 载《上海企业》,1994年第4期。
标签:产品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