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干预与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_电脑论文

计算机干预与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_电脑论文

计算机的介入与社科期刊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0)05-0136-06

计算机技术已全面介入出版界,说它已经和正在带来中国出版事业的一次革命并不为过,对于社科期刊界来说,亦是如此。从期刊的组稿、审稿、编辑,到排版、校对、印刷、发行,计算机无处不在发挥着它越来越强大的作用,至于借助计算机技术而得以出版、传播、发行的社科期刊光盘版、网络版,更是使得期刊的载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正在以它无与伦比的优势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和方式。对于一个社科期刊的编辑者来说,应该如何看待和回应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呢?在此,笔者想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社科研究方法的变革

社科期刊的出版是为社科研究服务的,对于编辑而言,当然应该对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带给社科研究的新的变化有所了解。当今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因计算机的介入已经具备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形式和内涵。

对于多数从事社科研究的专业人员来说,对计算机的运用大多始于“换笔”,肇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换笔”热潮使计算机走入了千万个社科研究者的书房。而今,不仅年轻人乐于“无纸化写作”,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也迷上了计算机,甚至到了离开计算机就不会写作的地步。诚然,如果仅仅是换笔,并不会给社科研究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变化,然而,计算机毕竟不是打字机,除了打字以外,计算机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强大的辅助研究功能,正是这些辅助功能,给社科研究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改变。

首先,研究信息的掌握。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研究,历来十分讲究了解学术动态,注重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关注热点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择取具有前沿性的理论课题或具有实践意义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到某一学科,又都有其搜集信息的方法和侧重点。在信息爆炸时代,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如果以传统的阅读书报刊的方法,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群中方便而快捷地分离出对自己研究有用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许多老一辈学者(尤其是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学者)曾谆谆告诫弟子的,动手研究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穷尽资料的做法,今天的大多数研究者都顾不上了。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和无谓劳动。计算机的引入,为这种状况的改变提供了条件,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才真正使既穷尽资料又避免重复研究有了可能。至于其他信息的掌握,计算机也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研究方法的革新。早在80年代中期,社科界就有过一场关于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大讨论。那场讨论,一方面是针对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新的横断科学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危机。参与讨论的大多数学者都对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回顾那场讨论至今十多年来社科研究所走过的路程,从方法论的意义来说,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初曾让许多论者寄予厚望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横断科学性质的方法论,并未在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起过多少革命性的作用,倒是当时根本未被社科研究者注意的计算机在这些年中,大踏步地走入了社科研究领域,虽然未能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给社科研究带来质的改变,却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

(1)数据的处理。在经济学、社会学等这些年来红火的研究领域,计算机大显身手。我们知道,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大量地占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对大量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远非人力所能比拟。各种新的数理模式的建立,计算机功不可没。

(2)考据方法的创新。对于人文学科来说,计算机也发挥了其特有的功效。比如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考据学,需要占有和熟知大量的原始资料,以进行对比分析,依靠人力来做,既繁琐而又不能十分精确。例如,我们要知道某个名词最先出自哪一本古籍,我们就得查阅大量的古籍,往往需要数月乃至经年的时间,而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几分钟就能完成,其精确度也极高(当然前提是这些古籍必须录入计算机,这项工作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大量的古籍已被录入光盘)。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检索功能以外的分析能力。

(3)群体研究,远程合作。在社科研究领域,有许多课题,并非个人的努力即可胜任,而有待于群体的合作。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引入为群体研究创设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合作研究,早已不再局限于一校一所一地,跨地域的校际合作乃至跨国合作,因为有了国际互联网而变得十分方便。

(4)研究成果的反馈。任何成功的研究者都会十分注重自己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这种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反馈对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往的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报刊,既零散不易搜集,在时效上亦比较慢。现在借助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和互联网的及时传输,一切都已变得十分简单。

类似的作用还可以举出一些,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仅此足见,计算机已为社科研究武装了利器。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导致的社科研究的这些新变化应引起社科期刊编辑的足够重视,无论是在组稿、审稿,还是在编辑中,都应该注意到由此带来的编辑方面的新课题。

二、编辑方法的变革

当计算机给社科研究带来变革的同时,社科期刊的编辑也因计算机的介入而悄悄地发生着影响深远的变化。这个变化,与社科研究的变化既同步进行,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科研究的每一个变化,在社科期刊的编辑过程中都有相应的反应。在编辑的各个环节,这些变化都有迹可寻。

(1)组稿。组稿对于一个社科刊物作者群体的构成、学术特色的体现和学术质量的高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学术造诣较高的作者群体是一个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作者群体须不断地更新和扩大。社科期刊的作者,来自于各个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期刊与他们怎样建立联系和建立怎样的联系,是每个刊物的编辑们都应加倍重视的问题。以往,编辑对作者尤其是外单位作者了解的渠道既狭窄,又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与作者的联系难以做到十分密切;一般作者对于某一刊物的了解尤其对刊物的编辑思想、组稿计划的了解也不可能充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引入有可能使这种不利的状况产生明显的改变。首先,通过计算机对已发表的论文和已出版的专著进行检索排列,期刊编辑部可以建立起作者档案,特别是特色栏目的作者档案,必要时即可向合适的作者约稿。其次,期刊编辑部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网站,及时公布组稿计划和意向,以让更多的作者(特别是从事该方面研究而又未与编辑部建立联系的作者)可随时了解。再次,编辑部可随时在网上组织有关的学术讨论,待时机成熟时,即可以专栏的形式在刊物上发表。

(2)审稿。审稿是编辑工作中决定是否采用来稿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和声誉。对于社科期刊而言,来稿的学术质量主要根据其是否具有新的正确的观点、新的重要资料和新的研究方法来判定。编辑判定一篇来稿是否具有此“三新”并不容易,即使在提倡编辑(主要是学术书刊的编辑)学者化的今天,每个编辑都有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但与其在期刊所编辑的范围比较起来,要狭小得多。随着学科的发展,分工日见细密,隔行如隔山,造成了编辑审稿的困难。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内的大多数自然科学期刊均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这是有道理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许多社科期刊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即使在国内外已采用匿名审稿制的期刊,对来稿的初审仍由编辑完成。这就要求编辑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大量的学术信息,在每年有数十万篇计的论文发表的情形下,仅靠编辑平时的阅读积累,要做到这一点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重复研究乃至剽窃抄袭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发表并不鲜见。要避免这种现象,就不得不借助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检索和比较,编辑就可以较容易地对来稿是否具有独创性亦即上述“三新”特质有个大致的判定。此外,因为有了互联网,匿名审稿制在大多数社科期刊也可以尽早地提上议事日程。

(3)编辑。编辑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引入计算机以后,最大的变化当数“无纸化编辑”了,所谓的“无纸化编辑”,也就是编辑的“换笔”,由责任编辑在计算机上完成整个编辑程序。随着作者普遍“换笔”,改用计算机写作,编辑部要求作者在投稿时附一张磁盘或者直接通过网络投稿变成了可能。编辑在计算机上打开作者提供的文件,就可直接进行修改加工,这对于那些需要编辑作较多改动的文章,比起原来手工在稿纸上进行修改,编辑起来要方便许多。编辑中,由责任编辑对原稿引用的资料进行核查,原来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现在借助计算机,也变得很是容易(当然,这要求编辑部进行相应的资料建设,如购置必要的光盘书刊,也可借助互联网在各图书馆和编辑部以及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中调阅)。编辑在对原稿进行加工时,顺手加上排版符号,就可以直接发排、出样,这样,期刊编辑出版的周期就相应地大大缩短。这对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时效要求较高的学科有很大的意义。此外,借助计算机还可以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编辑档案。

(4)校对。社科期刊由于人手有限,一般不设专职的校对人员,校对工作由编辑完成,这种编辑一身兼二职的情况,造成了许多社科期刊校对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这种状况可望借助计算机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校对的软件已得到了较多的开发,有些校对软件还具有语音功能。至于对英语单词的校对,计算机校对的强大功能已使人工校对望尘莫及。关于中文特别是中文学术期刊的计算机校对,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软件能说得上尽善尽美,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对,但有多种校对软件被实践证明还是有相当作用的,尤其是在错别字识别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5)信息反馈。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指学术界对刊物及其发表的文章的评价,包括学术批评、争鸣、文摘、引用、转载等等。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刊物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准确及时地获取这些信息,刊物才能随时作出必要的回应和调整,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国内的社科刊物大多依靠专门机构所提供的这方面的服务,既不很及时全面(比如,学术批评、争鸣文章、被引用的情况等信息,目前还没有哪家机构能够随时提供),靠人工进行的统计,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因此,运用计算机搜集和处理这方面的信息就显得尤为迫切。当然,用计算机而不是人工来做这项工作,还有待于社科期刊编排的规范化(自然科学期刊在这方面已比社科期刊早走了一步),好在此项工作已引起了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到大多数社科期刊编辑部的重视,关于编排规范的试行条例已经出台。

(6)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任何一家刊物都是靠编辑、作者和读者共同支撑的,编辑与作者和读者之间必须有正常的和通畅的沟通渠道,计算机及网络的引入,无疑大大地拓宽了这一渠道,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

以上种种变化,给社科期刊的编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出版方式的变革

与社会科学研究和编辑相比较,因计算机的引入而带来的出版方式的变化则更为彻底。

(1)印刷业的一次革命。激光照排、计算机制版的发明宣告了一次新的印刷业革命的到来。凡在铅字排版年代当过编辑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今天,编排中字体、字号、图片、版式的变化真正做到了丰富多彩、随心所欲;印刷的精致、华美也是当年所不可想象的。

(2)出版周期的缩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而使得编辑、排版、拼版、校对变得非常便捷,以往要耗费大量时日的这些环节,现在已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出版周期大大缩短。新闻图书的大量涌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今天,世界上每有重大事件发生,包括书、报、刊在内的各种传媒,几乎可在同一时间进行报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说,书、报、刊的分野都正在缩小。这不能不归功于计算机。

(3)期刊载体和信息形态的变化。传统期刊的载体无一例外都是纸张,都必须经过印刷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现在这种状况已有了变化。光盘、网络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载体使期刊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因为载体的变化,期刊传播的信息也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声音、活动的图像等等都可纳入期刊的内容。一个刊物同时发行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的情况已不鲜见。对于社科期刊来说,光盘版和网络版更具发展前途。

(4)发行方式的变化。对应于期刊载体的变化和出新,期刊的发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由于光盘巨大的容量,对于现阶段几乎是纯文字的社科期刊,每一期出一张光盘无疑是资源浪费,极不现实,这就要求多家刊物共出一张光盘,这样的光盘如何发行,发行收入如何分配,就是一个新课题;网络的载体是无形的,网络版刊物不可能像传统期刊那样发到读者的手中,而需要采取交费阅读的方式。此外,由于同时发行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必定使订户分散,最终可能导致某种版本的停出,编辑部对此应有对策。

出版方式的上述种种变化,反过来又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出版观念的变革

应该说,在与学术有关的各行各业中,没有哪一个行业如出版业那般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发生了如此影响深远的变革,以上所列举的林林总总的各种变化的发生,最终必然会导致出版观念的变革。就目前而言,笔者以为,作为社科期刊的编辑,有必要首先对下列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1)对计算机介入出版业的态度。计算机大踏步地进入出版业已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所给社科期刊编辑带来的种种挑战,也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是应战还是回避,各编辑部都要作出自己的抉择。应该看到,许多长期从事社科期刊编辑的同人,由于已习惯于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对新的出版技术缺乏热情,不够精通,还有人认为,计算机排版是技术工人的事,编辑无须过问。这些陈旧的观念已阻碍了社科期刊的发展。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虽然各家社科期刊都已采用了计算机排版,但其版面版式大多还停留在铅字排版阶段,计算机排版的强大功能远未得到发挥,与海外的社科期刊相比,在形式上仍是落后。随着网络版期刊的问世,编辑不能上机操作的状况与出版业的进步已很不适应,网络时代的编辑不懂计算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社科期刊不懂计算机的编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有危机感,要尽早地转变观念,刻苦钻研计算机排版技术,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2)编排规范化。与人相比,计算机的长处是精确和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其短处则在于它的刻板而不善变通。有些人脑极易判断的东西,计算机却无能为力,计算机对于它所要处理的数据的规范化要求很是苛刻。因此,要让计算机顺利地处理大量有关社科期刊的数据,社科期刊编排的规范化就成为必要的前提条件。相对而言,自然科学期刊做到这一点要容易一些,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其本身的特点使其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好在编排的规范化已越来越成为社科期刊编辑们的共识,一个关于期刊(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编排规范的文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已由新闻出版署下达给各期刊编辑部试行。这个规范在形式上虽然只针对光盘版,但实际上因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已加入光盘版而变成一种行业规范。这个规范对社科期刊是否适用,或者说它最终能否被绝大多数的社科期刊所接受,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完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社科期刊编排的规范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至于眼下已公布的这个规范,在笔者看来,应该说是在社科期刊规范化编排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这个规范可商榷之处还是有的,主要是因为它脱胎于自然科学期刊的编排规范,在照顾到社科期刊的特殊性方面似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另外,该规范过多地考虑到计算机处理的方便,而对版面的美观、社科期刊编排的传统照顾不够(其实,只要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做得稍复杂一些,完全可以兼顾这两者),此外,该规范与国际通行的期刊编排方式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公布的有关规范有冲突之处,因而,这个规范在社科期刊的作者、读者和编辑眼中,略显怪异,而不大愿意接受。

(3)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最初萌芽于印刷术产生后不久,伴随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逐步发展。每当出版业出现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就会相应地出现一次强大过程。原因很简单,出版业进步在使知识传播变得更为便捷的同时,也使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比如盗版)的实施变得更为容易。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源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当计算机技术全面介入出版业,侵权行为的实施也因此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某些盗版书刊和音像制品可以与正版几乎同时面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已与国际接轨的今天,作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一分子的社科期刊的编辑理应树立起牢固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飞跃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剽窃、抄袭、盗版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时有所闻,因此,保护知识产权显得尤为迫切。对于社科期刊而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捍卫作者的著作权,杜绝有剽窃、抄袭嫌疑的文章;另一方面,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捍卫期刊的专有出版权,使那些未经授权肆意盗用社科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书刊无机可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全面地介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社科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并导致了出版观念的更新。在21世纪,计算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出版领域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趋势,社科期刊的编辑该做些什么?答案已不言自明。

标签:;  ;  

计算机干预与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